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余光中:鄉愁四韻

余光中:鄉愁四韻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余光中《鄉愁四韻》

鄉愁是人生中少不了的自然情感,也是詩人寫不完的主題。任何人只要曾經或長或短地離開過家鄉,都或多或少有過鄉愁的體驗。鄉愁感覺的深度與離開家鄉的距離和時間有著明確的關係。一個人離開家鄉的距離越遠,時間越長,他對故鄉的思念就會越深。

我本人對於這一點就有切身的體驗。初次離家到合肥去讀書,離放假還有一個月,心便已飛了回去。後來又走得更遠,到北京去讀書,雖然已獨自在外地生活過幾年,臨近假期依然是歸心似箭。再等到去了美國,尤其是經歷了八年的別離之後,則真正感受到了鄉愁的煎熬。

故鄉是鄉愁的核心,也是個人認同的基礎。出於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故鄉概念。對於一個出生和成長經歷比較單一的人來說,故鄉就是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甚至是自己祖輩出生長大的地方。但是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長,故鄉可能變得比較複雜。另一方面,隨著與家鄉距離的增長,故鄉的概念又可能瀰漫開來。

余光中的家世和經歷就比較複雜。他的父親是福建泉州永春人,母親是江蘇常州武進人。但他本人卻在南京出生長大。九歲時,南京淪陷前夜跟隨母親幾經周折,最後抵達重慶與父親團聚。十二歲時進入南京青年會中學。抗戰結束後,全家和學校都遷回南京。中學畢業後他同時被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錄取,最終選擇了家邊的金陵大學。可是沒過兩年又得繼續逃亡。經由廈門和香港的輾轉之後,全家最終去了台灣。到了台灣,他的大學才讀完一半。結果他插班台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繼續學習。到最後還是與北京大學有不解之緣。當時的台灣大學實質上是北京大學的分流。

在早期的動蕩年代中,余光中跟隨母親到處奔波,在共同患難之中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由此,對於他來說,母親成了故鄉的象徵,也是他鄉愁詩中的核心意象。他雖然在江南地區沒有待多少時間,但是卻自稱是江南人。這不僅因為母親是常州人,而且他的妻子也是常州人。母親在赴台幾年之後便早早過世,此後全家的內務便由妻子來接管。

難得的東西總會變得珍貴。在政治鐵幕的阻隔下,那幾乎隔海就能望見的故鄉忽然間成了永生無法企及的聖土。剩下的只是無盡的鄉愁。而且隨著年歲的增長,無奈的鄉愁會變得愈加刻骨銘心。詩也就自然成為最好的宣洩。在這種特殊的境遇中,故鄉已不再只是一個狹小的地域,而是瀰漫為整個鐵幕的另一邊。我有過闊別故鄉八年的體驗,可以想像幾十年不能回家是什麼感覺。

鄉愁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成為台灣詩壇的一個風潮,畢竟許多人都有著相似的經歷。余光中的兩首鄉愁詩都很出名。另一首直接稱為《鄉愁》。《鄉愁》在大陸更出名,因為其中明確提到了「大陸」。但是從政治角度曲解詩意未免有點自作多情。雖然兩首詩都寫得情真意切,都提到了母親,而且結構相近,但這首《鄉愁四韻》語言更加優美。

所謂「四韻」表面上是詩的四節中詩行的統一尾韻,分別是ei, ong, ai和ang。但詩中的韻味顯然不只表現在音韻上。詩的每節中有遞進,又有重複。除了第四節有少許變化,四個詩節句式和結構完全相同。然而,通過相同的句式和結構所描繪的又是四個不同的鄉土意象(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和臘梅香)和四種不同的鄉愁感受(醉酒的滋味、沸血的燒痛、家信的等待和母親的芬芳)。四種感受相互渲染,鄉愁之情刻骨銘心。與《鄉愁》相比,四種意象作用於詩人的三種感官,把遠方那頭的故鄉輕挽過來,融入肺腑之中。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年份,據手頭上現有的資料和網路搜索暫時不能確定。1974年台灣歌手楊弦和羅大佑相繼把《鄉愁四韻》譜成歌曲。讀者可以在網上搜索欣賞。據此推算,該詩應作於70年代初。在總體風格上,它把古代漢語詩的典雅、現代西語詩的清新和鄉土民歌的悠揚融為一爐。幾十年後,徐志摩所開創的精美現代詩風得到了延續。

篇首長江圖片取自 sohu.com

版權申明: 嘉山岩峯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中包含的所有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和設計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知識財產。任何不合法的侵權行為都可能受到起訴。如欲使用,請與作者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山岩峯 的精彩文章:

解析的哲學與詩性的哲學

TAG:嘉山岩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