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土木堡慘敗竟是因為皇帝聽信一位太監的讒言所致

土木堡慘敗竟是因為皇帝聽信一位太監的讒言所致

明洪武二十年( 1387),明軍在呼倫貝爾將元順帝之孫脫古思帖木兒徹底擊敗,名義上的北元從此消失。

二十年後,混亂的蒙古草原形成了形了兩大勢力,東部蒙古稱「韃靼西部蒙古稱部蒙古稱「瓦刺」。在磕磕碰碰中瓦剌太師也先統一了蒙古。

這位瓦制領軍人物感覺自己有了向明朝叫板的資本,立刻提出娶一位大明公主為妻。明朝儘管軍力日下,但並沒有將蒙古放在眼裡,和親的要求被輕蔑地駁回。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1499),也先以沒娶到明朝公主為由,揮刀出鞘,兵分四路越過長城,明蒙之戰全面爆發。

消息傳到北京,皇帝文即召集大臣商量對策。由於事發突然,大臣們心中設底,只有太臨王振表現得十分興奮,不僅自告奮勇領兵迎敵,而且慫恿英宗御駕親征。

王振,河北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也許對未能致仕心有不過,也許是一次犯罪後走投無路,飽讀詩書的他做了個令人震驚的舉動:自願閹割,進入宮廷。

這個肚子里有點墨水的閹人一進人宮廷,便被明宣宗朱瞻基派去侍俸太子朱祁鎮讀書。後來,朱祁鎮由太子成了皇帝,王振也當上了太監的最高長官司禮監。後來,他已經和皇帝無話不談、你我不分,直接代理皇帝行使批紅的權力,權傾朗野。可他還不滿足,他要光宗耀祖,永垂青史。要實現這一夢想,他只缺軍功了。要立軍功,必須當將軍。

請記住,人類是唯一不需要韁繩就可以被牽著走的動物,包括不可一世的皇帝。果然,在一番嘀嘀咕咕之後,英宗貿然決定與王振一起統領名為50萬(實為30 多萬)的大軍出戰瓦剌。久居深宮的英宗第一次做了統帥,從未上過戰場的王振成了監軍(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

詔書一下,朝廷上下一片嘩然,群臣一再勸阻皇帝收回成命,但頭部磕得鮮血淋漓了,皇帝仍無動於衷。

沒有精心準備,沒有誓師大會,明軍就於7 月17 日倉促出征了。路上,大軍跋山涉水,櫛風淋雨,身心疲憊,怨聲不斷。8月1日,大軍好不容易到達大同,就接到了各處明軍紛紛潰敗的戰報。

王振開始惴惴不安,繼而心驚膽戰。在各路大軍最需要支援的時候,他竟然逼著英宗下旨不戰而退,班師回朝。在班師途中,為了炫耀自身的權威,他力邀英宗順便臨幸自己的故鄉蔚州。按說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蔚州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最近路徑。

8月3 日,大軍突然停了下來。原因是王振怕大軍踐踏自家田地,又令大軍改道東去。這一決定意味著大軍將不得不半路折回,沿著來時的居庸關回京,龐大的明軍本來就行動遲緩,怎堪這樣地來回折騰?令士兵們萬萬想不到的是,事情絕非埋怨一下那麼簡單,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最為珍貴的退卻時機。

戰爭中,一小步的猶豫和躊躇就是敵人大步前進的最佳機遇,徐徐蠕動的明軍退到今河北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呼嘯面至的瓦剌騎兵團團包圍,土木堡設有水源,明軍的糧草供應又被切斯,30萬饑寒交迫的將士陷人了前所未有的絕境,無奈之下,明軍開始挖掘戰壕,並據此與瓦剌騎兵軍團形成了僵持局面。

顯然,五六萬瓦剌騎兵根本無法吃掉固守戰壕的數十萬明軍。於是瓦剌軍假裝撤退,並派人赴明軍講和。

稍有軍事常識和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意識到,明軍最危險的時候到了,因為猛虎微笑的時候也磨好了食人的牙齒。但天真的王振信以為真,命令大軍移營就水。明軍出發僅僅3 里,已經消失的敵人再次出現,「瓦剌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明軍屢遭打擊的神經最終崩費,成為瓦剌騎兵操練刀法的肉靶子。

在局面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將滿腔的怨憤傾瀉在此戰的罪魁禍首王振頭上,用長棒捶死了這位驕橫跋扈、自以為是的監軍。隨後,樊忠英勇戰死。對王振言聽計從的英宗成了也先的俘虜,他為自己的年輕(23 歲)和輕信付出了慘重代價。

更為凄慘的是,幾乎囊括了所有精銳的數十萬明軍全軍覆設,隨行的文臣武將紛紛在地獄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這就是所謂的「土木之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無不談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有人竟讓熊坐在背上治療腰疼
1937年日軍進攻中國的舊照片

TAG:知無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