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傷寒論》和《輔行訣》中的桂枝湯

廣陵散
高山流水
純音樂
00:00/03:26
桂枝湯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根據數據統計,歷史上關於運用桂枝湯的醫案,佔總數達到30%有多。
也就是說,歷史上每開出去三個方子,其中有一個方子是桂枝湯,當然這種桂枝湯的方子是一種以桂枝湯為基礎的加減變化方,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所說的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組成,這是最常見的桂枝湯基礎方,
還有另外一個常見版本的基礎方: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至於用量用法,各家各論。
我們現在採用一個參考版本,展開論述:
《傷寒論》中的記載:桂枝 三兩 白芍 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
考慮到漢代一兩為今天的十五克,那麼換算成今天的劑量就是桂枝45克, 白芍45克,甘草30克,生薑45克,大棗 十二枚。
桂枝湯的功效是非常多的,現在人們一般理解為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或病後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有一種說法,《傷寒論》要和《輔行訣》對照來讀,涉及到古本《湯液法》。
在輔行訣中,我們找到了和傷寒論相近的方子,就有大小補肝湯,大小青龍湯,大小陽旦湯,與之相近。現在摘錄如下,體會其用藥思路。
小補肝湯
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衝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乾薑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頭苦眩者,加術一兩半;乾嘔者,去大棗,加生薑一兩半;中滿者,去大棗;心中如飢者,還用棗。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
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乾嘔不能食,脈弱而結者方:
桂心 乾薑 五味子(各三兩)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 竹葉(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陽旦湯
治天行[病]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惙:(chuo輟)意指疲乏。),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蔘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三兩)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乾薑。
要了解這些葯,我們必須有八神八卦的一些常識。
這些湯劑的靈魂藥材就是桂枝,桂枝為木中之木,其實就是升肝陽的。
桂枝,味甘、辛,氣大熱,浮也,陽中之陽,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條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頭目,兼行於臂,調榮血,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入足太陽之腑,乃治傷寒之要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殺人矣。
凡身熱而無頭疼之症,即非太陽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熱頭疼,久則頭不疼,而身尚熱,此又已離太陽,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發汗之葯也,有汗宜止,無汗宜發,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時,仍可發汗;無汗之時,不可發汗者,又不可不辨。傷寒汗過多者,乃用他葯以發汗,以至汗出過多,而太陽頭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惡桂枝能閉汗也。傷寒無汗,正宜發汗,乃發汗而竟至無汗,此外邪盡解,不止太陽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輕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無舛錯,又何至動輒殺人耶。
大概講的是,隨著病情的發展,深淺,對症用藥,對發汗的情況,要區別對待。
天下雖然有妙藥,但是病情的發展變化是複雜的,根據病情,要分別清晰。
有汗的的時候,也有還可以發汗的,無汗的癥狀,也有不能再發汗的。風寒邪氣去到哪裡,體質的基本情況又是如何,病情將會如何演變,都是有依據,可以推斷的,前提是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緊扣醫理人體。
千年中醫藥文化是一座大寶藏,如果挖掘的好,可以更好的服務人類。謙和既濟智能中醫團隊,致力於傳統中醫思維結合新技術,還原古人的智慧精粹,將會持續給大家分享氣候和疾病的關係,疑難病症分析調理思路,以及一些健康養生注意。歡迎大家關注智能中醫:謙和既濟,loonta數據中心。
1.掃描以上二維碼關注;
2.微信點擊「添加朋友」,搜索「謙和既濟」關注;
3.想了解更多,請登錄loonta.com;
4.本公眾號允許轉載,請註明出處!
5.若需引用我們的文章,構想,請先聯繫我們。


※【天天送藥方】5期 小建中湯(桂枝湯+增芍藥+飴糖)
※溫通經脈-桂枝
TAG: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