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一代國學大師,譽滿天下,卻晚景凄涼

此人是一代國學大師,譽滿天下,卻晚景凄涼

原標題:此人是一代國學大師,譽滿天下,卻晚景凄涼


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就讀於多個世界一流學府,但卻未能拿到過一個學位。不過,我們要講的可不是一位學渣、紈絝子弟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人物就是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四大哲人之一的陳寅恪。


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他的父親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陳三立,他的爺爺陳寶箴曾任清朝湖南巡撫,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幹。


身為名門之後的陳寅恪從小便開始學習四書五經、數學、地理、英文、繪畫等知識。和許多富二代、官二代不同,陳寅恪不喜歡玩樂,也不喜歡奢侈,卻對讀書情有獨鍾。


1902年,12歲的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求學於著名的巢鴨弘文學院。三年後,陳寅恪因患足疾回國治療。後考入上海復旦公學,在這裡,他苦學德語和法語。


1910年,陳寅恪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後來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

在求學期間,家境富裕的陳寅恪卻堅持省吃儉用,除了生活必須的支出外,其他的錢都被省下來用於買書。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因此,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崇。


不過,雖然陳寅恪可謂是博古通今,但卻從未拿到一個學位。他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在他眼裡,獲取知識是才是學習的目的,學位則並不重要。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並創辦國學研究院,欲聘四位大師,以培養國學之棟樑。中國近代美學開創者王國維是第一位,近代中國思想啟蒙者梁啟超第二位,中國漢語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第三位,陳寅恪則成為了第四位導師。


當時的陳寅恪既沒有著作,也沒有學位。因此,許多人剛開始都並不看好這個導師。但陳寅恪以自己縱橫古今、貫通中西的學問,徹底征服了所有的質疑者。清華大學很快掀起了一陣「陳寅恪熱」,校內校外的學生都慕名而來,甚至當時一些學術名人也都成為了他的「粉絲」。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馮友蘭,朱自清等人也經常來聽他講學。

因此,許多學生尊稱陳寅恪為「太老師」,意為「教授的教授」。又因為他出身名門,又富有學識,學生們還稱他為「公子中的公子」。


當時的北京學術界,分為本土派和留洋派兩大陣營,兩派互相看不起彼此,但無論哪一派,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極為罕見的。



1928年,陳寅恪與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篔結婚。婚後兩人一共生了三個女兒,陳寅恪給她們取名為: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島名,都與《馬關條約》中割地條款有關。可見陳寅恪骨子裡流淌著深沉的家國情懷。


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1937年,抗戰爆發,陳寅恪隨校南遷,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任教。次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1941年,日本人佔領香港後,陳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次年,陳寅恪一家人歷經艱辛偷偷潛出香港,先後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教書。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應牛津大學之請到倫敦任教並治療自己的眼疾。沒想到,英國醫生給他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希望而去,失望而歸。他辭去了聘約,返回祖國,任教於中山大學。

1949年,陳寅恪謝絕了好友邀其去台灣和香港的請求,而是選擇留在祖國,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他不問政治,只問學問。先後編寫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傳》、《寒柳堂記夢》等作品。



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那場轟轟烈烈的文化浩劫就開始了。陳寅恪成了重點打到的對象,遭到各種殘酷折磨。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毀壞。


1969年初,陳寅恪一家被掃地出門,遷至一所四面透風的平房居住。此時的陳寅恪,長期遭受迫害,身體已極度衰弱,加上年事已高,最後終於一病不起。10月7日,陳寅恪的生命走到了終點。11月21日,夫人唐篔也隨陳寅恪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元朝為什麼那麼快滅亡?主要原因並非外族統治
皇帝想吃粉湯,內務府稟報要六萬兩銀子,皇帝大怒,結果出人意料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