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裡的竹篾匠,靠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五口
幾十年前,各項技術還不那麼發達的時候,
農村裡的大門小戶,一定都有一樣東西
——由竹篾編織而成的米篩。
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
大人們抬著竹篩的雙臂反覆揚起,
米麥相互翻滾摩擦帶來的沙沙聲,
象徵著穀物豐滿和良好的收成。
除了竹製米篩之外,
眾多竹編製品也是農村各家各戶的必需品。
無論是勞作中經常使用的背簍、蒸籠、蘿兜,
還是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竹籃、竹椅,
都因為實用而性價比高廣受歡迎,
因此還有著「編框窩簍,養活幾口」的民諺。
只是近年來,大量塑料製品替代了竹編製品,
願意繼承學習竹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這項民間工藝逐漸走到了消亡的邊緣。
只有少數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一些手藝人,
仍然堅守著這份逐漸凋零的傳統技藝。
羅洞村60歲的竹篾匠劉庭傑,
已經入行整整四十三年了。
自打17歲從初中畢業後,
他就跟隨著自己在竹廠工作的父親,
在長久的幫工中學到了這門手藝。
劉庭傑笑說:
竹篾製作可以不受風雨影響,
一年四季365天都能夠不間斷。
靠著這種辛勤的工作態度,
家中的五口人得以維持生活,
他也因此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篾匠。
為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每天,劉庭傑都會早早地出發,
為的是找到最合適製成工藝品的竹子。
這門古老的職業非常講究基本功,
砍、鋸、切、剖、編、削、磨,
只有經過了這七道工序,
才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種各樣的篾。
篾刀、小鋸、刨架、刮刀等工具輪番上陣,
在劉庭傑的一雙巧手中各司其職。
他一手握刀,一手扶竹,
剖出來的篾片,粗細均勻、青白分明。
在編製過程中,
劉庭傑會把整個身體蜷曲成一團,
雙腳踩住一塊木板,
壓住竹篾的一端使其保持平整。
從大致輪廓到編織成型,
這樣的姿勢需要保持許久。
篾片在他的手指間前後翻飛,
一個實用齊整的竹篩逐漸成型。
過硬的手藝使劉庭傑的竹製品越賣越遠,
周邊鄉鎮的人們也特意前來找他訂做。
曾幾何時,羅洞村還是紫金地區竹製品的主要產區,
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從事這項工作。
只是隨著時代發展,
青年人不願再選擇以手藝為生,
如今只剩下零散幾戶做竹篾的人家。
當劉庭傑談及自己在外打拚的兒子,
言語中皆是欣慰自豪。
他說自己不會強迫兒子回來繼承手藝,
因為兒子有自己的道路和理想,
倘若哪一天他在外遭遇了困難,
家裡的工具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對於劉庭傑而言,
雖然生活清貧而平淡,
哪怕收入不過是自給自足,
一生都在做喜歡的事,
就已是最大的幸福。
劉庭傑這樣的老手藝人還有千千萬萬,
他們也許貌不驚人、名氣也不如巨匠響亮,
但是他們在日用之物中賦予了對生活的熱愛。
它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相遇,
深埋其中的精神也隨之交融在了一起。
物隨人長久,人隨物安定。
- END -
(圖片來自小城系列
微紀錄片《紫金竹篾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轉載的話會被舉報的哦!


TAG:百家匠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