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裡的竹篾匠,靠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五口

鄉村裡的竹篾匠,靠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五口

幾十年前,各項技術還不那麼發達的時候,

農村裡的大門小戶,一定都有一樣東西

——由竹篾編織而成的米篩。

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

大人們抬著竹篩的雙臂反覆揚起,

米麥相互翻滾摩擦帶來的沙沙聲,

象徵著穀物豐滿和良好的收成。

除了竹製米篩之外,

眾多竹編製品也是農村各家各戶的必需品。

無論是勞作中經常使用的背簍、蒸籠、蘿兜,

還是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竹籃、竹椅,

都因為實用而性價比高廣受歡迎,

因此還有著「編框窩簍,養活幾口」的民諺。

只是近年來,大量塑料製品替代了竹編製品,

願意繼承學習竹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這項民間工藝逐漸走到了消亡的邊緣。

只有少數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一些手藝人,

仍然堅守著這份逐漸凋零的傳統技藝。

羅洞村60歲的竹篾匠劉庭傑,

已經入行整整四十三年了。

自打17歲從初中畢業後,

他就跟隨著自己在竹廠工作的父親,

在長久的幫工中學到了這門手藝。

劉庭傑笑說:

竹篾製作可以不受風雨影響,

一年四季365天都能夠不間斷。

靠著這種辛勤的工作態度,

家中的五口人得以維持生活,

他也因此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篾匠。

為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每天,劉庭傑都會早早地出發,

為的是找到最合適製成工藝品的竹子。

這門古老的職業非常講究基本功,

砍、鋸、切、剖、編、削、磨,

只有經過了這七道工序,

才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種各樣的篾。

篾刀、小鋸、刨架、刮刀等工具輪番上陣,

在劉庭傑的一雙巧手中各司其職。

他一手握刀,一手扶竹,

剖出來的篾片,粗細均勻、青白分明。

在編製過程中,

劉庭傑會把整個身體蜷曲成一團,

雙腳踩住一塊木板,

壓住竹篾的一端使其保持平整。

從大致輪廓到編織成型,

這樣的姿勢需要保持許久。

篾片在他的手指間前後翻飛,

一個實用齊整的竹篩逐漸成型。

過硬的手藝使劉庭傑的竹製品越賣越遠,

周邊鄉鎮的人們也特意前來找他訂做。

曾幾何時,羅洞村還是紫金地區竹製品的主要產區,

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從事這項工作。

只是隨著時代發展,

青年人不願再選擇以手藝為生,

如今只剩下零散幾戶做竹篾的人家。

當劉庭傑談及自己在外打拚的兒子,

言語中皆是欣慰自豪。

他說自己不會強迫兒子回來繼承手藝,

因為兒子有自己的道路和理想,

倘若哪一天他在外遭遇了困難,

家裡的工具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對於劉庭傑而言,

雖然生活清貧而平淡,

哪怕收入不過是自給自足,

一生都在做喜歡的事,

就已是最大的幸福。

劉庭傑這樣的老手藝人還有千千萬萬,

他們也許貌不驚人、名氣也不如巨匠響亮,

但是他們在日用之物中賦予了對生活的熱愛。

它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相遇,

深埋其中的精神也隨之交融在了一起。

物隨人長久,人隨物安定。

- END -

(圖片來自小城系列

微紀錄片《紫金竹篾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轉載的話會被舉報的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匠談 的精彩文章:

TAG:百家匠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