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晨怡:古籍的分類與投資

張晨怡:古籍的分類與投資

原標題:張晨怡:古籍的分類與投資



近年來,古籍收藏成為一熱點。在所有的藏品種類中,古籍是存世量最多的一種,收藏者藏有上百本古書輕而易舉。但並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資價值,因此,只有了解一些基本的古籍版本知識,捉高自己的鑒別能力,才能從浩瀚的書海中挖掘出具有投資升值潛力的古籍。

收藏界普遍的看法是1911年以前的書籍稱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稱為解放前舊書。按類型,古籍可分為手寫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珂羅版(又稱玻璃版)本等多種;就書的形制來說,記載文字的材料經過甲骨書、鐘鼎書,竹木書、縑帛書、碑碣書,發展到紙質書;紙質書的裝訂,經由捲軸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而後發展到線裝。


總體上,我國的古籍圖書是以雕版印刷形式為主,多種形式(活字、石印、影印)並存。所謂雕版印刷就是先在木板上刻出陽文反字,再在板上塗墨,蒙上紙張刷印出書頁。古人稱用這種方法印出的書為刻本或者刊本,現代人把它稱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據不同情況分為原刻本、翻刻本、寫刻本、套色刻本幾種不同的版本系列。


原刻本,亦稱祖本。是後印本的源頭。原刻本一般都精工細刻,紙墨講究,印出的書版面整潔,字跡清朗。原刻本印刷數量都比較小,保留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藏家的首選。判斷一部古籍是否原刻本,通常要從資料記載、書牌頁出版者署名、書中的序言、跋語的敘述去綜合判斷,有多個序言的,要重視最後的序言,要注意後序是否被抽毀。另外,由於古籍雕版一經刻竣,便不會變動,所以還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數去對比。


翻刻本,也稱重刻本或復刻本。其所佔比例在存世古籍中最大。翻刻本與原刻本相比,往往因為政治、文化、人為的或技術的原因,有所增刪、變化,甚至還會產生—些錯誤。一般翻刻次數越多,錯訛也就越多。故收藏價值相對於原刻本略遜一籌。翻刻本一般從牌記、序言中可以看出,但要注意少數不良書商為獲得暴利,有挖補書牌、抽毀後序、後印改前印、在印刷時間上做手腳。這就需要藏家從書品、紙張、不同時代的刻本特徵去綜合判斷。有幾種翻刻本值得藏家關註: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殘卷存世,其翻刻本也就價值大增,其珍貴程度和原刻本等同;其二,翻刻者是歷史上著名的刻書機構。如歷代的官書局,比較有名的通志堂、汲古閣等等,這些機構因為集中了一批當時著名的工匠,所以刻工精湛,校勘仔細,紙墨上乘;其三,影刻本。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進行影摹,然後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書能夠完整地保留宋元版原刻本的形狀。不僅內容相同,細節也相符,連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記號均原樣保留。此種影摹宋刻的稱「復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復元本」。古時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晉的「汲古閣」。這些影刻本的價值要遠遠高於普通的翻刻本。

寫刻本,是指由擅長書法的人書寫上版印出之書,有時也有作者自己書寫上版的。例如宋代蘇軾寫刻的《陶詩》,清代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等。這類刻本數量很少,屬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難得佳品。由於此類刻本多出於名書家之手,常常一頁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


套色刻本,又稱套印本。這類刻本是在同一書頁上,印上顏色不同的文字和圖畫。這種套色印刷技術最早出現在元代,至明萬曆年間發展成熟。套印本的價值往往高於同時期墨本數倍,歷來是收藏界追逐的熱點。在古籍收藏中,有一個說法,即「善本時間早於乾隆」;同一時期的古籍中「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目前,套印本在古玩市場上已是難覓之物,書刊拍賣會上可以看到一些。因為工序、技術、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每一部套印本都是值得收藏的。


以上所列均是按照古籍的印刷工藝劃分的版本類別。在古籍收藏中,還有按出版時間劃分的版本類別。這種劃分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國際上,各大博物館對中國古籍以清入關(1644年)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無論官刻、私刻,均為善本。而國內收藏界則以乾隆六十年(1721年)為界,在此前的均視為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稱。


宋元古籍早在古代就是收藏家追逐的焦點,價格不菲,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元古籍屢展出現在國內拍場,價格也節節攀升。目前在國內拍賣會上,一般的宋版書單冊價格都在10萬元以上,若為名家精刻,則起碼20萬元以上。正因為宋元版古籍存世稀少,且多數已入蕆國內外的博物館,一般的收藏者很難染指。因此,近年國內藏家退而求其次,將收藏的注意力轉向明版書,國內稍具規模的古籍拍賣,都以明版書為主打。


明版書市場價要比宋版書低不少,其價格目前還比較平穩。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傳下來的比較少,所以升值潛力巨大。明代中葉及明末的各種版本由於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其市場價格仍將平穩地維持。在古籍拍賣中,並不是所有的線裝書都能拍出好價格。常見的傳統古籍,特別是年代稍近的清版書,由於存世量大,近年來單冊的價格僅幾百元。它們當中,經類、史類圖書是古籍中的大路貨,而一些子類、集類圖書受藏家歡迎和關注的程度要低一些。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間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清代圖書以木刻為主,晚清時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現。清代版本儘管目前價格不是很高,但在這部分存世量較大的圖書中仍不乏精品善本,這就要看收藏者的識別能力了。此外,民國初期的石印版和20世紀30年代的—部分鉛印版、影印版雖然不屬於珍貴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資者收藏。

相對於傳統古籍而言,歷朝歷代的禁毀之書、內容稀奇古怪的冷僻之書十分罕見。1996年起,嘉德公司陸續推出了一批禁書,清末的一冊《推背圖》以2.2萬元成交,禁書《野叟曝言》也拍出4.18萬元高價。


另外,收藏界有「—經品題,身價百倍」的說法,也就是說古籍一經名人名家批校,就附加上了一般古籍沒有的學術資料性和證史性。因此,收藏界一直把經過名家批校、題跋、評論的古籍列為「善本」,這類古籍在拍賣時往往比同版同類的古籍價值高出許多。


近年來,古籍收藏已將視野拓展到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圖書數量可觀,內容豐富,且由於距今較近,損壞或流失者也較少,時下價格也相對偏低,許多私人藏家在經濟上都能承受。近年,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在關注「舊善本」的同時,又提出了「新善本」說,並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進步書刊和文獻歸於其中。


近年來,在拍賣會上,名人尺牘拍賣異軍突起,屢創佳績,現已在古籍收藏中牢牢佔據了一席之地。名人尺牘拍賣是由嘉德公司1994年開創,首場古籍拍賣會上,孫中山的3封信札就分別拍出了7萬元、9.2萬元、17萬元的高價。目前,一封一般的清代名人書札價格都在千元以上,明代名人的則需數千元。

綜觀古籍收藏,說到底還是藝術品收藏的「物以稀為貴,藝以精為珍」這一金科玉律在發揮作用。收藏者在投資古籍收藏時,不僅要仔細辨別真偽,更要認清古籍的版本情況。對於初入門者,應盡量從明清以後的古籍入手。而同一時期的古籍中,要本著「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的原則,仔細篩選。只要牢牢把握住「真、精、稀」三字箴言,結合本地古籍收藏的實際情況,選准投資方向,把握住行情走勢,謹慎操作,就一定能在古籍收藏投資中有所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
大雲山漢墓出土漆紗研究兼論楚系漆紗冠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