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古早味記錄者張詠捷:復原消失的阿嬤味
在一水之隔的廈門大嶝島,一股媽媽的味道,從尋常人家中,穿過巷弄,挑動張詠捷的嗅覺,專屬原鄉的古早味,卻在異鄉品嘗到,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原來,澎湖的食物,是閩南菜流傳到小島、海島的物產再衍生,但是那種原鄉的味道是不會變的,這是一個很珍貴的傳承。
飲食是生活的總和,每一道菜背後,事實上都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記錄澎湖的傳統食物和烹調方式,在張詠捷看來,食物不僅只是吃,也是文化的面貌,蘊藏情感、生活習慣、歷史源流、 往事等多重元素,都一定有其承傳與淵源。
記錄澎湖的傳統食物和烹調方式,在澎湖攝影師張詠捷看來,食物不僅只是吃,也是文化,都一定有其承傳與淵源。圖/柯曉東
在翔安聞到從外婆廚房飄出的味道
食物文化很有意思,像海洋一樣活絡。對家鄉菜的眷念,為了傳達對傳統食物的思念,對童年過去的一種感情,1997年張詠捷回到澎湖,她利用影像,把一些過去的祖父輩飲食文化復原。
從一開始寫食譜文學的生澀到後來一篇篇自然湧出,七八年的時間,張詠捷每每寫完文字後,再生火上灶,搭配文字煮出一道道鮮活的菜色,有些早已不在尋常人家餐桌上的菜品,也重見於《食物戀》這一食譜中,在她看來,這是文化的一種保存方式。
在異鄉聞到媽媽的味道。源源不斷的海洋資源,一年四季中帶給澎湖人家不致匱乏的食材,使得澎湖到處都可以看到處理海鮮的生活情景,如曬魚乾、魷魚等。同樣的熟悉的場景,張詠捷在廈門翔安重溫。更讓她驚訝的是,海島的味道幾乎一模一樣,這裡寫滿媽媽的味道,不管是用蒜苗調節海味、雜魚醬油水、農家芹菜湯抑或米糕等,跟自己孩提時候吃到的完全一樣。
張詠捷坦言,她走過山東、北京等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小村落到處竄,都沒能遇上,卻在翔安聞到從外婆的廚房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是意外的收穫。她說,澎湖的祖先多從閩南經金門而來,但澎湖食物的味道跟金門不太像,反而跟翔安的更像。誠如她所言,原鄉的記憶,根本不用透過文字記載來說明,因為食物味道的傳承都沒有變化。
幾經時間淬鍊,味道總是那麼忠貞。閩南移民開發澎湖的同時,也帶去閩菜作法、閩菜文化,結合當地特殊的海島物資,產生的跟原鄉記憶所融合的、呈現的又非常適味、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的味道,跟大家的胃口,一直傳揚下來,這是一個寫滿張詠捷童年的記憶,它可能是涵蓋幾百年來祖先結合澎湖風土、物產所延伸的。
閩南的米篩目,到了澎湖,加入當地的作物蘆黍,也叫高粱,做成「蘆黍米篩目」,用於農忙、漁忙之時。跟蘆黍米篩目一樣,「面猴」也是一道最普遍的澎湖鄉土麵食,它是將手邊現有的各種食材,加上麵粉捏製成大塊大塊的「面猴」煮成,可以煮成甜的或鹹的,跟閩南地區如出一轍。張詠捷告訴記者,兩種口味自己都吃過,作法簡單,過去常常一個澎湖媳婦負責一整個三四十口大家族的飲食,「面猴」作法簡單,揉一揉加點糖水就變成下午勞動點心或討海人的夜宵。
簡單烹調留住鮮味
澎湖人的飲食,講究原味,烹飪方式與閩菜一樣,較為單一。在張詠捷阿公那一輩,不吃辣椒,不勾芡,也沒有紅燒、糖醋等。曾經,為了釐清澎湖菜的來龍去買,張詠捷探究大陸八大菜系,讀到影響澎湖菜頗深的閩菜時,她坦言,有點挫折,因為較於其他菜系豐富的烹飪手法,閩菜顯得單調,不外乎煎炸蒸。
但經過一番飲食文化觀察後,張詠捷卻完全了解了,不管澎湖還是福建,都是海鮮出產的地方,福建山川海洋的活絡帶來大量的鮮物。吃海鮮最關鍵是要鮮,水煮便是最好留住鮮的方式,可以不用任何的醬料,複雜的烹調方式,就可以得到鮮美的口味。當然,還是有它的一些調配上的傳統,兩地都常用姜、蒜來調和在地的山珍海味,使其味道更融合。
最愛蹲在阿嬤灶邊,看她灶炊煮三餐,張詠捷說,在澎湖很少刻意要吃些什麼菜,多半順著四季來吃,記憶中,阿嬤灶間的綠色玻璃粗鹽罐子,就是唯一的調味料。不如城市裡費時調製的醬料,澎湖的鹽巴好像自信地說著:「沒別的,只有鹽巴,就是這樣!」不用過多的調料,無須變化的烹調方式,似乎沒有鹽巴解決不了的。
根據澎湖史料記載,過去天公魚、草包長翼魚蒸煮前,先經過晾曬。當時採用的都是純天然的保存方法。剛捕獲的長翼魚肉質鮮美,趁鮮在其身上劃幾條痕,用鹽巴腌漬,再以芒草麻繩細密捆裹,掛在檐前風乾。十一二月氣候乾燥多風,霜雪凝重,長翼魚在緊密又透氣的芒草包裹下,順隨風霜脫水干化。腌製得當的草包長翼魚,即使存放一整年也不會壞。一般懸掛半個月,使其完全乾化,便可蒸熟食用,味極鮮,是澎湖過去一道特色的家常菜,但這一作法,多年前便已消失,經由阿公的教導,張詠捷讓這一道消失的地方菜復原。
澎湖以海為生,在氣候差無法出海的日子,漁家們就會把存糧拿出來使用,例如扁魚乾、小管幹等,扁魚麵線這道麵食,利用乾貨搭配澎湖麵線,滋味不同凡響。在澎湖流傳這樣的俗語「扁魚煮麵線,食無倒得淖」,也就是說扁魚麵線極好吃,要是吃不到扁魚麵線,就會難過得倒在地翻滾。
經由口述的方式,透過長者的教導,張詠捷拿起鍋鏟向長輩學習烹煮傳統菜肴,慢慢嘗試將其烹調出來。過年期間,在她的生長地——山水,家庭傳統中最重要的一道年菜 為豬母水湯,這道菜融合了各式山珍海味,包括有豬肉、小管幹、木耳、豆腐、青蒜,是一道呈現了青、紅、黃、黑、白五色的湯品,張詠捷告訴記者,這是有緣故的,因山水早期稱為「豬母落水」,且材料裡面有豬肉。在過去,諸如豬肉等食材獲取不易的年代,她說,「經由這樣的一道年節湯餚讓我們的身心皆感到飽足而溫暖。」
菜豆燉南瓜(上)跟黑豆酒都是先民結合澎湖在地食材的新嘗試。
菜品隨時令轉
天然的環境,使澎湖孕育出豐厚的海味,再加上調和各種健康食材的烹飪智慧,從祖輩世代傳承下來的美味,深深烙印在張詠捷童年記憶中。
雖然不是頂級名菜,不是食材珍貴的珍饈饗宴,卻是道道地地,充滿濃濃情意的家鄉味,更是走過許多國家、城市,最後選擇回返故鄉的張詠捷,始終想念回味的媽媽的味道。
不管是思鄉時腦海縈繞的豬母水湯、古早味的扁魚麵線、色彩豐富的金瓜雜煮,每道菜都蘊著濃濃鄉愁與島嶼順應節氣與自然環境而成的樸實口味。張詠捷說,每一個月中有兩個節氣,不論是農耕或漁撈,皆與節氣的運行息息相關,進而影響到每個季節的菜肴呈現。
「春頭若到,章魚蝦」,在澎湖坊間,流傳這樣的一句俗語。春天一到,大地復甦,章魚、魚蝦等各種海洋生物開始活絡起來,是澎湖生命力開始旺盛的時候,此時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就是「黑糖炒章魚」。用黑糖來烹調這道菜,最主要是為減少身體對海鮮過敏引起的皮膚瘙癢。
在澎湖的餐桌上,根據時序變化,菜品也隨之改變。當下盛產什麼,方便取得什麼,就做什麼樣的料理,是澎湖傳統菜肴的特徵,不會刻意地去採買什麼珍貴的食材,而是利用時令的、現有的東西來烹調。張詠捷告訴記者,到了五月,南瓜、菜豆剛好在這個季節成熟了,為了嘗新而有 「菜豆煮番薯」這道菜,將當令的瓜、豆與番薯煮在一起,品嘗當令最新的收成,是獲取食物最新鮮、最營養的一種吃法。正值時序的菜一起煮,甜中透著咸,咸中滲著甜,很契合,也下飯,現在也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能煮出這一菜肴來。
吃當季食在地,是一種新鮮感,更是一種難得的飲食習慣。張詠捷說,她的爺爺很愛吃一種魚叫狗母魚,只看他買個三五斤,嘗嘗鮮,季節過了就算了,等明年再吃。從來沒有買過十斤二十斤凍著慢慢吃,在她看來,對待食物,要吃當季,合時宜,如果每個人都秉承這樣的飲食觀念,對環境也是一種善待。
在一水之隔的廈門大嶝島,一股媽媽的味道,從尋常人家中,穿過巷弄,挑動張詠捷的嗅覺,原鄉的古早味,卻在異鄉聞到,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善待土地自己種菜
記錄澎湖傳統餐食,封存傳統飲食文化。
大約在10歲以前,張詠捷參與了祖父、祖母傳統的飲食生活,也就是利用雙手與身體在海上討食,以及在土地上耕作,種植出一年四季可以供養我們的糧食、蔬菜;當她10多歲之後,開始意識到遷居到馬公的父母親,是用錢來買食物;等到她40歲之後,購買食物的方式有了重大的轉變,不必勞動身體下田工作,對於食材的獲取可以通過超商;而現在,張詠捷說,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食指族」,以滑動手機為樂,餐廳里滿桌的山珍海味對他們而言是不感興趣的。短短的50多年間,四個截然不同的型態更替,讓她深深體會到,傳統飲食文化理解與傳承對當下是如此的重要且珍貴。
透過一張張耐人尋味的黑白食物照片,並經由她手工將一幅幅餐食染色,黑白畫面中襯搭著新鮮食材,一道道澎湖餐食呈現出饒富生命力的味道。張詠捷不只讓人們了解澎湖因地制宜衍生的飲食文化,讓短暫來澎的旅人不敢輕忽看似不起眼卻滋味濃郁的澎湖煮食,也寫下澎湖食物元素在她身上累積的生命故事。
澎湖的食物,一方面來自海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土地。澎湖人口中的蘆黍,也就是所謂的高粱,是澎湖過去的主食,就是在看似貧瘠,實際上蘊藏豐富礦物質的澎湖土壤中栽種出來的。
張詠捷,從全心投入地方美食及口傳歷史研究,到親自進入廚房烹煮傳統菜肴,甚至親自整地耕耘,學習中國著名詩人蘇東坡、陶淵明耕讀于山野之間。
善待土地,就是為子孫後代積福。張詠捷的菜園,都是她一鋤一鋤鋤出來的,她把一件件塑料袋等廢棄物從泥土裡挖出來,不用任何的化肥農藥,看著菜苗靜靜地生長,慢慢長大,是張詠捷的樂趣。從一開始種菜不懂時令、不知收成,後來,她已懂得「春天下種,不能拖,播種、除草、施肥環環相扣,就有玉米可吃;農曆正月第一場雨下過,種瓠瓜和金瓜,收成就會好。」她從種田的實作中,親身體驗如何掌握天時,她向當地老人學習這些古老智能,而這些智慧,也慢慢深植、成為她生活的新能力。
文/《台海》雜誌記者 盧燕
圖/受訪者提供


※《海峽導報》:血脈相通 骨肉相連 兩岸盼統一 台灣楊氏宗親到漳州市龍文區霞店美祭拜楊表祖墓
TAG:美麗漳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