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全面養水,實現魚缸最終平衡!

全面養水,實現魚缸最終平衡!

一、新缸的初級平衡

養魚其實就是營造一個小環境,在這個小環境中,健康的成分多,不健康的成分少,各種成分和諧共處,良性循環,那麼這就是一個好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水養好了。

在這一缸水中究竟有什麼,有H2O,氧、硝化細菌等微生物、原生蟲類、苔藻、草、礦物質、有機質,還有二氧化碳、氨、亞硝酸鹽、硝酸、致病菌等等有潛在危害的物質,還有光線這一重要元素。我們所說的養好水,就是把有害的東西減少到最少程度,把有益的東西維持在良性水 平。

在這一個小環境中,金魚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弱勢群體,它是被呵護者,同時也是麻煩製造者。

第一階段:從三新缸開始

新缸、新水、新魚是小環境的初始階段,從三新缸到成熟缸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三個環節來達到一個良性循環——動態良性循環。

除氨

在三新階段,這個小環境很純粹很,有的只是:水、氧、魚。但只要有魚,麻煩隨之而來,魚的代謝消耗了氧,產生了氨、二氧化碳和有機制,而小環境中的硝化環境並沒有建立成,對氨的分解還在沒什麼效果,當氨和二氧化碳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魚造成危害。所以這個階段是養魚過程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

在這個時候,排除氨和二氧化碳,是當務之急,怎麼排除呢,一是增氧,二是清污、兌水。除此之外,就是培養硝化細菌,建立硝化系統。硝化細菌可以自然產生,也可以採用人工投放的方法。

建立硝化系統

養魚養了十來天后,用手摸缸壁,會覺得缸壁有些滑,這是一層菌膜,留著它不要清除。在純缸,沒有過濾,缸中沒有任何其它物體的情況下,硝化環境只限於內缸壁表面,如果要加大硝化作用,就要「增面」,即增加硝化細菌附著的表面積。「面」越大,硝化作用也越大,我們常用的過濾器,其實就是在缸外增加缸中的硝化面積,讓水在做了一次缸外的凈化循環。我們常用瓷環、珊瑚砂等作濾材,是因為它們上面布滿小孔,這就使得它們的表面積,比同樣大小的實心體的表面積要大得多。

善待硝化細菌

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小心翼翼,投食要少量、恰當,水溫不能劇烈變化,溶氧要充足,水中漂浮物和溶解物不能超標,否則硝化系統就會罷工。

隨著硝化系統的不斷完善,在硝化作用下,氨被分解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比氨好點,但毒性仍然很大,還要繼續被分解為硝酸(鹽)。硝酸(鹽)的毒性只有氨的幾百分之一,如果硝化系統能在1~3小時內把水中增加的氨轉化為硝酸(鹽),那麼就達到了第一階段的生態平衡。

一個合格的水的指標,總氨

在這個階段,要注意的問題是:

1.水清並不代表水好;

2.魚不浮頭並不代表水好;

3.有過濾和充氧時,也不能認為萬事大吉;

4.養水、控制水在前。平時注意觀察。魚的狀態雖然是水好壞的重要表現,但有時觀察到狀態不佳再做處理,則為時已晚。

5.此時,在缸中加放水草等植物,除可吸收一部分氨、硝酸鹽外,還可起到硝化細菌的增面作用,水榕、鐵皇冠、水葫蘆等較為理想,睡蓮等暫不宜投放。

二、亞硝酸鹽的危害

氨對魚來說是有極大危害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致魚死亡。新缸、新魚、新水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死魚現象多是因此原因。

我們常說的硝化作用,就是把氨氧化為硝酸的過程。

這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亞硝酸菌的作用下氨轉化成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對魚仍有很大的危害;

第二階段是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把亞硝酸鹽轉化為毒性更低的硝酸,其毒性只有氨的幾百分之一。

在魚缸的硝化系統尚未完全建立的時候,氨與亞硝酸鹽的積累過量,會給魚帶來各種不利影響,直至致命。有的時候,好好的魚集體拒食,這很有可能就是氨與亞硝酸鹽的濃度超標有關。

另外,亞硝酸鹽濃度過高,會給魚帶來種種不健康的表現,比如:

魚表現不安;

魚體表面黏液增多、增厚,肉眼可見魚體表有淡藍色的白膜;

魚遊動軟弱,只在水表面無力遊動;

魚體局部充血。

此時如果不採取措施,再發展下去就是中毒死亡。

亞硝酸鹽增多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硝化系統不完善,亞硝酸鹽不能及時轉化為硝酸;

2.水中苔、藻或植物性飼料腐敗會使亞硝酸鹽急劇增高;

3.有機物的腐敗;

4.氣溫驟降也可引起亞硝酸鹽的增高。

解決辦法:

在硝化系統建立完善之前,降低亞硝酸鹽濃度的最好辦法就是堅持吸污、兌水;

經常清除過濾槽中的固態截留物;

有條件的情況下,利用簡易測試盒(市場有售,不貴且使用簡單)檢測缸水中亞硝酸鹽的濃度;

利用「增面」原理,加快硝化系統的完善。

亞硝酸鹽增高的緊急處理辦法:

在水中投放亞甲藍,濃度為1-2毫克/升。

三、最終的平衡

魚缸環境在達到第一階段的平衡後,死水變成了活水,但這並不是一個最終的目標。因為這隻解決了「氨」的問題,而解決氨的問題是以硝酸(鹽)的積累為代價的。

硝酸(鹽)的毒性雖然遠沒有氨大,但積累過多同樣會帶來危害。那麼,製程一個良性循環的環境,把多餘的硝酸除掉,使水中硝酸含量不再上升,是養好水的第二個階段。達到這個階段,就達到了最終的平衡,可以在不換水、不兌水的情況下往複使用,這個平衡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平衡。

把硝酸排除掉,我們需要借用反硝化菌或脫氮菌的作用。這些菌是兼氣性菌,在缺氧的地方生存。所以要在缸中或過濾槽中,保留一部分「缺氧地帶」,以供這些細菌生存和工作,而不能使缸中處處氧氣充足。

脫氮或反硝化作用明顯的缸,叫「生態缸」。

生態缸環境受幾個主要因素的影響,比如魚的密度、過濾和硝化能力、缸的體積等。

生態缸是一個最想的狀態,在理論上,這種狀態可以永遠保持下去,但在實際當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其它的情況,畢竟缸只是一個很小的水體,各個方面的迴旋餘地都不大,與那些室外的魚池無法相比,更不用說江河湖泊了。

所以生態缸也要經常得到我們的維護。

註:由於本文全文過長,將分段發布,請持續關注!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魚之巔 的精彩文章:

【周二拍拍拍】三金聚首!

TAG:龍魚之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