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總理,當農民的妹妹找他要官當,他親自批示:開除公職,勞動改造
一代偉人周總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奉獻了一切,為人民的事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他嚴於律己,關心群眾,是人民的好總理。
偉人周總理與所有普通人一樣,也都有著濃厚的家庭和親屬之情。但是,他的這份人之常情往往又表現出「不近人情」,總理一生嚴以律己,廉潔奉公,他把無限的關懷和濃濃的愛意融入到對家屬親戚的嚴格要求之中。他為了從嚴要求家屬,總理親自製定了10條家規。
通過十條家訓,恩來對親屬提出了比他人更嚴格的要求,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周總理的妹妹曾找他要官當,總理就批示:開除公職,勞動改造。
總理有個姨娘,這個姨娘有個女兒叫陳綉雲,秀雲比總理小十多歲,是他的嫡親姨表妹,總理把綉雲當作親妹妹看待。1908年,總理的母親去世後,總理要離家讀書,兩個弟弟無人照看,家裡只好將恩來6歲的小弟弟恩壽送去這個姨娘家,請姨娘代為撫養了幾年。因此,這個姨娘對於總理來說,絕非是一般的親戚關係。
建國後,當農民的妹妹陳綉雲主動寫信與總理聯繫。此時,總理公務繁忙,無暇回信,由夫人鄧穎超按總理的意思給陳綉雲寫了一封回信。綉雲拿著鄧穎超的信找到相關部門婦女聯合會,請求安排工作。
由於陳綉雲文化程度也不低,婦聯便把她介紹到上海松江縣人民政府。政府經過核實其身份,加之當時政府也確實需要用人,所以,就把陳綉雲安排在縣文教科做掃盲等「社教」工作。
掃除文盲的工作涉及的面廣、量大,要經常下鄉進村,比較辛苦。綉雲認為哥哥是一國總理,自己老想當個什麼官,管一些人。她有時候不肯下鄉。當地部門研究後,又把她調到縣印刷廠做統計工作,統計工作比較複雜,而她業務也不熟,心中對此工作也不太滿意。
1951年8月,鄧大姐(穎超)生病後到上海治療。綉雲獲悉後,就去看望穎超,並向穎超「訴苦」,提出要去京找哥哥給她安排一份好的工作,要官當。鄧大姐婉轉而又明確地拒絕說:「你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見他都很困難,你就不要去了。」
陳綉雲回去後,鄧大姐又給她寫去一封信,信中說:綉雲表妹,……解放了,我們不僅是在從舊的統治下翻了身,我們還需要從思想里用自己的努力掏出那些舊社會帶給我們的渣滓,只有那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變成新社會的主人……吃苦耐勞,工作效率高,群眾關係好,則不管他是誰,將得到人民政府的器重……。
綉雲收到鄧大姐的信後,心有不甘,她覺得哥哥是總理啊,安排個工作都這麼難?
由於她工作不積極,後來有關領導又調她到食堂搞伙食工作,這項工作她也沒有做好,導致廣大群眾意見紛紛。陳綉雲受不了群眾的指責,主動提出要離職。
人民政府知道她要離職後,為慎重起見,就把有關陳綉雲的材料全部上報國務院。周總理接報後,很是生氣,大為震怒,總理批示:開除公職,勞動改造!一、予陳綉雲開除公職;二、給予勞動改造;三、擬登報聲明與她脫離親戚關係。
綉雲得到消息後徹底懵了,錯了!錯了!她這才真正認識到自己完全錯了,她趕快找到有關部門,一再檢討錯誤,要求重新給予工作,結果未能如願。後來,她報名支邊,參加了大西北的建設,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退休返回上海。


※蔣介石東征時在道觀抽得一簽,聽了道長一番話後,老蔣頓時面如土色
※55年授銜時原定大將14人,主席一番話後,這四人齊聲道:我們不要評了
TAG:大貓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