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什麼並且看到了什麼?
棠下畫,棠下語,棠下畫花,棠下囈語。
棠下花語。
我其實比較喜歡18世紀英國的風景畫家,Constable和Turner,尤其對透納中後期的作品略著迷,他對繪畫形式和色彩的探索、實踐實實在在啟發並影響了後人。據說晚年的透納為了找到更加鮮艷的顏色甚至會嘗試使用番茄醬作畫,雖然我並不知道番茄醬怎麼就比大紅色更鮮艷了。。。
Anyway,我就想嘗試著畫一幅透納晚期那種風雨欲來鋪天蓋地的灰禿禿朦朧朧看不清東西分不清色彩卻躲不開也不想躲開的畫,然後發現,
想多了。
沒可能。
透納年幼時候便顯示出驚人的天賦和才華,成年後為了畫出火車呼嘯而過的效果,甚至把自己綁在火車頭上感受風吹過生命的感覺。
天才總是不一樣的,我們尊重就好。
於是我就畫成了這個德性。。。
有同事周末去幫孩子報繪畫班,第一堂課免費試聽,家長帶著娃跟老師一塊畫。老師一邊畫一邊給她們講構圖、透視法,等等,老師畫一筆家長孩子畫一筆,最後,故宮的角樓躍然紙上。
我有個發小也喜歡畫畫,她喜歡從網上找教程,教程里都教了啥我不知道,但是她會在畫畫之前,用尺子給畫布精確分出3等份,然後拿出reference picture。
匠人們就是這樣把繪畫理論和技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有點像我們做3年真題5年模擬,並以此獲得一張進入某皇家藝術學會的通知書。
繪畫是藝術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度過了中世紀畫神,文藝復興時期畫教堂畫國王畫貴族,慢慢湧現出了民俗畫和風景畫,繪畫創作的重心也繼而轉向並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自我表達」這一特點,尤其是現、當代的「看不懂」們。
雖然它有很多速成的捷徑,但是「美」和「共鳴」應該算是我們想要達到的初級階段。
所以,要用腦子。
如果這樣畫不對,那就換一種方法。
怎樣叫「對」呢?首先你自己要覺得"挺好的"。
世間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千萬種解決方案,你不可能全都會用,但至少會有一種方法適合你。
初學者大可不必背那麼多構圖法和透視關係,藝術理論和藝術史那麼枯燥的東西也是等畫到瓶頸的時候才可能想要去翻閱的,它們也真的會給你莫大啟發,照亮你孤獨前行的路。
你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腦子想:
你想畫什麼,它是怎麼呈現在你面前的?
你眼前的畫布或者畫紙能夠容納多少?
所以你需要把你想畫的對象裁剪掉多少,挪移多少?
什麼東西挪移到哪會更協調,怎麼挪移,挪移多少。
換句話說,眼睛裡要有一個框,有形無形都行,這個框框取了你的目標,然後你在心裡把裡面的東西重組。
這就是構圖。
重中之重,要有大局觀。
如有需要,打個草稿。
如果不是畫國畫,那你站在哪就比較關鍵。
站住了,不要動,告訴我,你面前有幾大部分都是什麼?
從上到下從遠到近:
天空、遠山、山下的草地、湖邊的水面及倒影,湖面、近景水面及水面上的水草/小船,等等等等。
GIF
分出大塊,看看它們各自占畫面的百分比,最基本、簡單的比例:
1/2
1/3
1/4
再細就不太對了。。。。
大多都是直接分出3份,可以等分也可以不等分,1/2的分法其實跟1/4是一樣的。
GIF
GIF
繪畫是從無到有,從粗到細的事情,你可以看成創作也可以看作受刑,總之,在你被自己的習作丑哭之前一定要做一件事:
繃住神經,不要崩潰。
放下畫筆的那一霎那,這場修行告一段落。吃個雞腿犒勞犒勞自己,然後問問自己:
還畫嗎?
GIF
夜幕下 When the Night Falls
布面油畫,40*30cm
我曾一度認為自己最不適合干兩件事:彈鋼琴和畫畫。
小時候畫人永遠像鬼,畫風景永遠不美,畫建築透視關係永遠不對,初中唯一的幾堂美術課還被主課給佔了。
我們那個年代,語數外是永遠的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不管是川菜館湘菜館粵菜管甚至是咖啡館的菜單上都有它——雖然現在也沒見大家的語數外水平都有啥過人之處,記的會議紀要寫的郵件仍然語句不通看不懂,算賬的時候10以內加減法不用計算器一定會算錯,外語就更呵呵呵了。
拋卻「天賦」這種玄學概念,「興趣」這種機會心理學概念,繪畫考驗的更是一個人的忍耐力。
忍耐什麼?
忍耐寂寞。這不是群體行為,即便是趴體參與者也只有你自己;
忍耐失敗。即便是天才也有畫不出的時候,梵高曾經因為畫不出羅納河上的星夜而苦惱萬分,但是你要堅持。
忍耐繪畫這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不管是宏幅巨制還是小巧篇幅,都是要一筆一筆畫的呀~


TAG: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