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娛樂也要適度 莫用「佛系」人設耽誤大好青春

娛樂也要適度 莫用「佛系」人設耽誤大好青春

在互聯網時代,被「符號化」的形容並不可怕,但要警惕落入新媒體焦慮營銷的圈套中,讓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蔓延開來。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通過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或許才是年輕人更應該被貼上的「標籤」。

這兩天,一打開社交媒體,「你是『積極廢人』么?」的「質問」撲面而來,對照「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的標準衡量一下自己,好像也不是沒有道理。還沒從「隱形貧困人口」的「扎心」中緩過來,「積極廢人」又帶來「致命一擊」。從「佛系青年」到「隱形貧困」再到「積極廢人」,本應該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在網路中已然形成了就算「被同齡人拋棄」一回又一回,也不爭不搶,安於現狀的「佛系」人設。

存活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上的年輕人「新人設」之所以能夠火爆網路,與「共鳴」分不開,每一個「人設」的出現,都會引起一片「是我」的響應。其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目前年輕人對於社會壓力的「撒嬌」和「抱怨」,以及對於現實狀況的自嘲。

可是,如此眾多被加在身上的「人設」,是年輕人真正需要的嗎?

製造「流行」的商業邏輯

對於這些網路熱詞的討論,輿論一直有著不同的聲音。在「隱形貧困人口」大熱時,新京報曾發文表示,「製造『流行』成為自媒體收割流量的方式,背後可能只有商業的邏輯,卻缺乏真切的社會關照」。其實也並不無道理,這些詞語的流行是因為它們準確的捕捉到了當代青年的痛點,由此引發的全民的二次創作,進行了意義上的延伸。

整體來看,從《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拋棄體」,再到《那麼愛立flag,你一定是積極廢人吧!》的「積極廢人」,被年輕人認同並傳播的詞語大多來自於微信公號或是微博大V。其中提到的「貧困」也不是真的貧困,「廢人」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廢人,都可能只是新媒體希望你表現出來的「人設」。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佔整體的72.1%。年輕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消費的主力軍。為了迎合青年一代的興趣,商家使出渾身解數,為他們營造一個焦慮營銷、恐懼營銷、共鳴營銷的網路世界。如果不販賣恐懼、販賣焦慮、販賣由於人際關係疏離而缺乏的認同感,就無法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青年一代活在被互聯網「塑造」的人生中,被周圍的「喪文化」所包圍。曾經,我們用聽的歌定義自己、用看的書定義自己、用喝的飲料定義自己。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們只能從網路上「標籤」和「人設」中來找到認同感。

眾多「標籤」中找尋自我

在大多數人被網路熱詞頻頻「扎心」的同時,也有人並不認同,大多年輕人並非對生活缺乏熱情,他們充滿正能量,對生活積極向上。近日被稱為「國系90後」的北大女生宋璽,就擁有著令人感嘆的「彪悍」人生。1994年出生的她除了「考最好的大學」,在世界合唱比賽中當領唱拿冠軍,還在大學期間入伍,加入海軍陸戰隊,成為赴亞丁灣護航編隊里唯一的女陸戰隊員。雖然這樣「開掛」的人生只是個例,但直面人生難題,敢於擔當,將自己的人生過得有價值,是值得年輕人學習的地方。

「佛系青年」也好,「積極廢人」也罷,這類詞語說白了只是借個符號,來宣洩生活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周邊青年人的狀態,也並非像新媒體塑造出來的「喪」,雖然經常抱怨「太喪了」「我可能是積極廢人」,但情緒宣洩之後,照樣該工作工作,該生活生活。

在互聯網時代,被「符號化」的形容並不可怕,但要警惕落入新媒體焦慮營銷的圈套中,讓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蔓延開來。作為年輕人,在本該努力上進的年紀,不應該選擇安逸,甚至頹廢。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通過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或許才是年輕人更應該被貼上的「標籤」。(海外網 介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警惕金融風險「灰犀牛」背後的真問題
台法官怒斥台詐騙犯「羞恥」,判重刑以求「震懾」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