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焚香為什麼是十大雅事之首?
"焚香,有哪些玄妙之處?"
焚香為什麼是十大雅事之首?
本文來源:真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古代,焚香是一種融入日常的生活雅趣。從宮廷到民間,從墨客到百姓。都有著焚香的習俗。古人覺得在諸多雅興之中,尤以焚香為最。那麼,焚香為何讓古人覺得如此高雅呢?它又有哪些玄妙之處?
一、觀己求真
古人焚香,不僅在於「雅玩」,也在於「求真」。求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
香文化中處處可見這種求真意趣。佛教與道教皆經常以香為喻、以香為媒而說道。香文化的詩詞中,也常見這種求真意趣。
陳去非的《焚香》寫道:「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他從焚香的雅靜之中,靜觀其心。發現世間的事情,包括自己的身心世界,都有過去現在將來,是無常變遷的,但是真心無變,它就像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樣。水比喻心念,月亮比喻真心。當水的狀態動蕩不止的時候,月亮也是雜亂零碎的,當水不再波動的時候,月亮就法爾自然地呈現出來了。
二、修身養性
香的清芬之氣具有安定心神的功效,在靜坐調息時香作為輔助工具,有助於心神集中。是養道修身的文人隱士們的常備之物。
正如孟子所言:「香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長壽」。所以,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把焚香做為自己的一大喜好。他很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比如,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並且,他的還做詩多首來講述他對焚香的感悟,「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由此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之效。
三、安神開悟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人們常用「香」來描繪美好事物、德操、情感,並賦予它美好的內涵,如成語「古色古香」、「香消玉散」、「軟香溫玉」等。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無論是從養生還是從養心角度看,香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改變。通過「鼻聞」來感知香氣,藉此來澄心靜懷,感悟生命之意義,以此來達到愉悅內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通過香的特殊氣味,還可以在激發靈感,或頓悟難解之惑等等。
四、辟邪去濁
除了習靜養生時需要焚香之外,平時居家焚香也可讓生活環境空氣清新,起到去邪避穢的效果。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榻前時焚蒼朮諸香,勿令穢污,以辟不祥。」
古人在外出旅行時,也會隨身攜帶香葯。居住旅舍時焚之可除濕氣,辟邪疫。
香之所以有辟穢、防疫等功效,是因為制香的香料都是氣味芳香的藥材。具有溫中理氣、祛風除濕等各種功效。焚香時產生的化學成分,可消除空氣中的病菌達到驅邪辟穢。
五、焚香賞玉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香器多見於青銅、陶瓷、竹木等質地,以玉為器則相對晚一些。
然而玉香器超乎尋常材質的素雅和禪意,卻被古代的文人墨客,雅族名仕視為品質生活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多有描繪香與玉的詞句,如王維的「少兒多送酒,小玉更焚香」,杜牧的「桂席塵瑤佩,瓊爐燼水沉」,溫庭筠的「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等。在他們筆下,玉香器成為表達情感的重要元素,玉的溫潤和香的縹緲空靈也完美地融為一體。
閑暇之餘,聞香賞玉,將玉和香帶來的一份別緻詩意收納入眼,入心,自會體會其中的美好。
-再讀一篇-
無需紅袖添香,只需一套玉雕文房


※一塊玉,貴還是不貴,如何判斷?
※掌握小兒推拿,做寶寶健康的「守護神」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