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千世界,一目了然

大千世界,一目了然

晚年張大千

少年時,被迫做過為土匪寫勒索信的「黑筆師爺」;繼而因青梅竹馬的未婚妻早逝而出家為僧得法號「大千」;被家人送往日本求學卻在暫留上海期間拜得名師學習書畫;造假石濤、八大等名家大作遭人追殺卻又因此得號「石濤專家」……這位擁有著如此傳奇的前半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出生在四川內江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張大千自幼習畫,在上海期間更是拜得湖南衡陽名儒曾熙、江西臨川大儒李瑞清為師,學書法,攻詩文,培養氣質,砥礪情操,兩師相繼授予古今書畫鑒賞,窺探藝事奧訣。尤因篤愛八大、石濤畫風,誘導其朝夕臨摹,鑄成張大千在書畫上堅實的基礎,且影響他後期繪事之開拓。也是在這一時期,張大千廣與藝林交遊,遍讀各家充實學養,潛心鑽研歷代名家傑作,一一心摹手追,融會貫通,盡吸古人精髓,由古赴新,奠定了他一生繪畫創作的根底。二十八歲以後,張大千由師古而師大自然,周遊國內名山大川,相繼三上黃山,卜居青城山上清宮,游劍門,訪峨嵋,領略山水靈氣。大千的山水畫貫穿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從初涉繪事時學習和臨摹石濤、八大及江浙諸家;到四十年代上溯宋元,崇尚「元四家」和董源、巨石等名家,研習劉松年、夏圭和梁楷等的畫格,他探索並融合了宋元文人畫和院體畫風格。而數十年間遊歷大江南北、高山名勝的同時張大千也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素養,自然「萬千丘壑存於胸中」。

四十三歲時的張大千正當盛年,他穿越千里黃沙,進入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要塞敦煌,面對元魏隋唐五代以迄宋元的千年藝術大寶藏,坐卧洞窟,醉心期間近三年,編排查考敦煌石窟三百零九個洞號,做了細心的探究考證,更全心全力,從事實地臨摹工作,完成二百七十六幅「張大千敦煌壁畫」。這是他奮志苦行近三年,追根尋本,擷取了千年藝術精華,而後匯為他整個繪畫世界的主要淵源。對於敦煌,張大千曾說:「開始來的時候,我也有些眼花繚亂,看了那樣多的名人古迹,到這裡來就看不懂了,那時才知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哪裡能找到這樣眾多的名人古迹?」張大千居敦煌近三年之久,全然為唐代的輝煌所折服。他潛心研究,苦心臨摹,所以,其後他的人物畫,一改往日之態。謝稚柳在《張大千人物畫論析》一文中提到:「早年,張大千人物、仕女畫的風格在明、清之間。他的人物畫,主要是仕女畫,其變化、成熟、成功是他在去敦煌時在極其艱苦的環境和敦穆凝重的境界下,潛心臨摹研究了敦煌的偉大輝煌的繪畫之後……在此之前,他的人物畫得之於剛,而嗇於柔,妙於奔放,而拙於謹細;這之後則陽剛既勝,而柔縟增,奔放斯練,而謹細轉工。」

解放後張大千移居台灣,隨後應邀赴印度舉辦畫展,並考察臨摹了阿堅塔壁畫數月,旅居大吉嶺年余期間創作頗豐。1954年張大千攜家眷遷居巴西,翌年位於巴西聖保羅的八德園建成。隨後數年張大千在香港、東京、巴黎等多地舉辦畫展並遊歷歐洲,欣賞西方藝術與山川風光的同時也與西方多位知名藝術家來往相談。直至1957年因患眼疾愈發嚴重,張大千返回八德園修養並尋醫問葯。然而中途陰差陽錯最終導致其中一隻眼盲,直接致使了大千晚年作畫風格的有所改變。好在大千始終樂觀,也並未影響其作畫的心境和態度,幾位擅長篆刻的朋友也不忘幽默一番,紛紛送來「一目了然」、「獨具雙眼」、「一隻眼」等刻章來祝賀他眼疾康復。

上世紀六十年代,張大千繪畫在傳統之上又創出潑墨、潑彩一途。他由大寫意出發,到採用半自動導引墨色流動的方法、以取得較抽象的效果,作品面貌逐漸接近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至六十年代後期,已能「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如,而且得心應手。」繼之畫家便開始在潑灑的山形上施以較多的勾皴點染,使之更加具象,回歸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本位,完成了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重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藝術升華。潑墨山水,集古今潑寫之大成,氣勢萬千,寫實寫意並施,風貌獨具,神韻併兼,尤以畫面壯麗,像長江黃河,浩浩蕩蕩而來,蔚為中國近代繪畫眾流之主脈。在這時大千先生每一落筆,從心所欲,俯拾萬物,到了渾然與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北京誠軒拍賣歷年精品賞析——大千佳作

北京誠軒2011年秋季拍賣會第107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青城南望

甲申(1944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出版:

《張大千畫集·上卷》第200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

165.5×82.8cm.

成交價(人民幣): 9,200,000

《青城南望》作於1944年,為五尺宏幅,氣勢恢闊,是1940年代中期張大千最重要的山水巨構之一,顯示出盛年大千無可匹敵的筆墨駕馭能力!全作豎幅構圖,畫中近景,雙坡對峙:中間一條小徑通向畫外,一曳杖高士與童子迎面露出半身,正沿坡而上。左側坡崖邊緣,山路崎嶇,坡石上樹木勁挺,由此將畫面引向中景綿延莽莽的叢林,林間雲霧繚繞,山居時隱時現,林木稀疏處,一江潺湲而出,江左斷崖聳拔,江右雲山逶迤,層層推遠,江水蜿蜒曲折,消失在遠山陂陀間,彰顯出青城的飄渺幽深。全畫鋪陳直達幅頂,山巒叢樹由近及遠,依次縮小,而終極於渺茫。畫境之闊遠幽深,使觀者彷彿身臨高處,極目遠眺蒼茫蒙茸的蜀中勝境。此作章法,表現出深遠、高遠兼具的深闊境界,可謂得江山之助,迥非常人所及。

畫中山巒疊嶂,尤其是遠山部分,大致是用長披麻皴線條,渲染出蒼苔濃密、草木華滋的筆墨效果,加之傳統典雅的淺絳、花青設色,所達到的「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著而清潤」之境,正是董源傳派。而遠景斷崖和近景坡石線條的折轉,無疑揉入了北宗筆法。中景的大片林木,則顯見石濤血脈,可見畫家的善學善化。徐悲鴻謂:「大千瀟洒,富於才思……山水能盡南北之變。」知非虛譽!

北京誠軒2010年春季拍賣會第263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煮茶圖

丁亥(1947年)作 鏡框 設色紙本

展覽:

「張大千近作展」,上海大新公司,1947年5月,並著錄於該畫展目錄,編號50

出版:

《二十世紀京津繪畫》第17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1月

《誠軒拍賣十周年精品圖錄》第76頁,2015年11月

99.4×29.2cm.

成交價(人民幣): 8,960,000

《煮茶圖》繪於1947年,是張大千典型的青綠臨古風格作品,這個時期的畫作,一直因其工整、古雅、考究、細膩而見稱,析其原因,大致有二:一為大千對於董其昌「集大成」理論的接受與消化,董氏有言:「畫平遠師趙大年,重山疊嶂師江貫道,皴法用董源??集其大成,自出機軸,再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獨步吾吳矣!」如立高閣,點將歷朝畫家,言語間的氣概與自信深深感染了張大千,決意取各家精華,成一己面貌。二是因為1940年代中期,原被溥儀攜往東北的清宮舊藏曆代書畫珍品出現於市場,張大千不惜重金羅致,多幅名跡入藏大風堂,畫家得以與之朝夕相對,浸淫於古人技法。大約從1946年起,張大千山水進入其一生藝事的最高潮,由早年的黃山諸家,以後的元人風韻,一躍而上窺董、巨堂奧。《煮茶圖》的構圖、設色,得力於董源之處正多,其林壑景緻之美,既精雅工巧,又氣息高古,為大千1940年代中後期的代表作之一。

《煮茶圖》近景一片平坡之上,畫老樹五株,樹間搭一草亭,左側一塊玲瓏的太湖石,點出亭中持扇高士,草亭後兩棵不高的棕櫚,意示出此地氣候溫潤。草亭外置一幾,陳古瓶、古書,一童子正在旁邊煮茶,另一童子則步入小亭奉茶。順著煮茶童子的方向而上,一條小橋曲折通向山根,轉為山腳小路,逶迤而上,進入畫面中景,掩映在竹木間的山齋,齋中長案置古琴卷冊,案後設四齣頭官帽椅,顯示出主人彈琴讀畫的清雅品味。經由山齋側後方的板橋渡河,遠景群峰層疊聳立,對岸高瀑垂流,取景深邃,令人有幽然塵外之想。

北京誠軒2011年春季拍賣會第69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松溪艇子

立軸 設色紙本

出版:

《名家翰墨·40·張大千前期山水畫特集》第E18頁,(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5月

《誠軒拍賣十周年精品圖錄》第77頁,2015年11月

102.5×47cm.

成交價(人民幣): 17,825,000

《松溪艇子》約作於1947至1948年間,據題識言系繪於宋楮上,其構圖繁複縝密,細節層次豐富,是張大千仿石溪筆法最出類拔萃的作品之一,大千在題識中也將此作與漢唐先賢揚雄、杜甫的詩文相提並論,並直言「退墨蒼茫亂筆真」,甚為自得。

此畫以高遠、深遠取勢,近景作平湖坡渚,蒼松亭榭,深谷中潺潺山澗從畫面左側蜿蜒而來,匯入眼前開闊的水域。湖面一舟艇靜泊,船夫孤坐其中,似在等待不遠處相談甚歡的兩高士。視線逐溪而上,則見峻岭危峰,高流急瀑;右側山勢尤為險絕崎峭,高聳處似欲衝破畫面,直入雲霄,遠山堆疊延綿無盡。巍峨山巒之間,草石林木紮實蓊鬱,層層屋宇錯落掩映,顯示山深處的人煙,也給畫面以透氣的空間。

北京誠軒2006年秋季拍賣會第492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蟠桃獻壽

甲申嘉平(1945年)作 鏡框 設色灑金箋

出版:

《誠軒拍賣十周年精品圖錄》第74頁,2015年11月

112.5×57.5cm.

成交價(人民幣): 1,430,000

《蟠桃獻壽》是張大千1945年初一幅相當鄭重的祝壽之作。這時期張大千的仕女畫,得惠於敦煌十分明顯,他使用流利富有變化的線條表現對象,色彩則采純色搭配,沉著明麗卻不失和諧,仕女服飾上的紋樣組合,多取自敦煌繪畫中的裝飾圖案。除敦煌之外,四十年代也是張大千廣泛從古代繪畫中汲取營養的時期,山水畫追溯宋前董巨,仕女畫以敦煌壁畫之沉穩古勁,結合宋明諸家的典雅,形成自己獨特面貌。

北京誠軒2011年秋季拍賣會第110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梅花高士

庚寅(1950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出版:

《張大千畫集》第41頁,(香港)東方學會出版社,1967年1月

《誠軒拍賣十周年精品圖錄》第75頁,2015年11月

95×48.5cm.

成交價(人民幣): 11,500,000

1930年代,張大千兄弟與葉恭綽分住蘇州網師園,葉氏有感於中國人物畫的衰落,曾力勸大千專工人物,以葉恭綽當時在鑒藏界的地位,對大千如此期許,張大千自是頗以振興人物畫為己任。後來艱苦的敦煌之行,大千得以上窺北魏隋唐人物畫的真貌,都是在此使命感之下達成的。

1950年春,張大千結束了在印度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的工作之後,於五月上旬偕夫人徐雯波到達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嶺,被其旖旎的風光吸引,流連不忍離去。停留大吉嶺的數月間,鮮有親朋故舊與畫商的車馬臨門,大千每日潛心創作,他曾謂:「在大吉嶺時期,是我畫多,詩多,工作精神最旺盛的階段,……目力當時最佳,繪的也多精細工筆。」

是幅《梅花高士》作於1950年夏天的大吉嶺,正是大千所謂「精細工筆」之一。畫作無背景,繪相鄰站立的兩位高士,長者拱手白髯,頭戴高冠幅巾,著寬博袍服,腳蹬赤頭舄;側身而立的壯年者,頭裹藍色包巾,內著白袍,外罩搭護,左手持折枝白梅,右手曳杖,著赤頭舄。線條圓整而爽勁,敷色雅緻,氣息高古,風格雖仿自明末陳洪綬,但一變老蓮畫中的清冷,為大千所喜的怡然溫暖,與陳老蓮的古淡奇崛相較,畫家的秀美本色顯而易見。

北京誠軒2015年秋季拍賣會第246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江村滴翠

六十八年(1979)作 鏡心 設色紙本

62×112.5 cm.

成交價(人民幣): 5,750,000

《江村滴翠》作於1979年,是他最晚一個階段的潑彩佳構。當時畫家剛剛搬入摩耶精舍不滿一年,結束近三十年海外漂泊生涯,回到熟悉的人文環境中,生活更加適意,與眾多知交好友往來頻繁,心情格外舒暢。這些內外的變化,自然也影響了他的創作。

此作採用俯視橫幅構圖,危峰連綿,形似馬鞍,右側羊腸小道與山頂的房屋,暗示出人跡。絕壁橫亘於水中,山根處大石磊磊,蘆荻瑟瑟。左上丘原廣闊,更增山之雄偉。畫家先將水墨緩緩傾倒在紙上,奠定山巒的主體部分,趁墨將干未乾時,自右側傾入石綠、石青,之後用大筆將其向左引導,故彩色隨著距離逐漸減淡,亦造成豐富的層次變化。墨塊中因筆的導向露出多處縫隙,表現出山中雲霧或流泉飛瀑。山的周邊,以墨筆點厾,以示草木莽郁,復仔細勾畫出房屋、小徑、葦草等具體物象。抽象的墨色流光溢彩,與傳統的筆墨對比強烈,又毫無生硬之感,統一於墨章色暈的氤氳氣象中。

北京誠軒2012年秋季拍賣會第107號拍品

張大千(1899-1983) 碧雲紅妝

六十九年庚申(1980)作 鏡心 設色紙本

65×140 cm.

成交價(人民幣): 4,197,500

此作繪滿池盛放的荷花,右側闊大的荷葉幾乎遮住三分之一的畫幅,一根長莖橫逸,從右下達於左上,貫通畫面,將荷葉撐至邊緣,蓬勃張揚之態似要破幅而出,遮蔽著其下隨風搖曳的莖葉。葉片之間,三枝荷花聘婷出水,盛放的一朵半掩於墨葉後,微露容顏,半開者羞怯探出,含苞小荷亭亭玉立,花朵高低錯落,在荷葉的前後掩映下,顯得格外靈動活脫,清新妍麗。花朵之後,氤氳墨色暗示遠處簇簇風荷,營造出荷塘無盡的韻味,頗有「水殿風來之致」。

畫中荷葉,用大筆濃墨略鋪出筋絡,飽含水分的墨汁及花青層層推染出葉片形狀,花莖蒼勁如大篆而帶飛白,莖上點刺,類于山水中的點苔,頗能為全畫提神。花朵、水草的勾勒,流露出很強的毛筆運行的鋒穎感,特別是花瓣,先用淡墨勾出帶有尖銳筆意的造型,再以胭脂廓尖,上濃下淡,使荷花看起來更有立體感,技法雖得自石濤,精神已全然脫化為大千自己。淋漓恣肆的潑墨與紛披老筆縱橫交錯,展現出張大千晚年極強的筆墨控制能力,信乎寶刀未老,豪氣猶存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誠軒拍賣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誠軒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