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周作人收藏的古錢幣
身為現代文學中「革命派」和「閑適派」兩大陣營各執牛耳的大師,周氏兄弟的文學成就早有定論——魯迅公認為現代文學奠基人和「文化革命的主將」,周作人則被尊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和現代「小品文」鼻祖。兄弟二人雖因路線問題分道揚鑣,進而又以家事反目成仇,但在嗜集古泉上卻始終「同好如一」,且時有交流,堪稱現代文學史上一段佳話。魯迅生前共集古幣177枚,主要渠道為北京「琉璃廠文齋、孝竹泉古玩齋」以及「小市口」地攤。周作人在《發須爪序》中曾自言自語:「我是一個嗜好頗多的人……無論金石瓷瓦,我都是很喜歡」,但如果究起根底來,周作人嗜藏古幣,恐怕還是受了大哥魯迅的影響,因為魯迅1902年留學日本後,經常寫信囑他在紹興幫忙收集古物,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也承認「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搜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製作精工的也很可愛玩,金屬的有古錢……」
但是,周氏兄弟畢竟是文學家而非錢幣收藏家,他們的才華、精力主要用來進行文學創作,視賞幣玩古為怡情小道,在文學上取得赫赫榮勛的同時,錢幣集藏自然等而下之,大都為普通錢幣。一定要從中選優的話,魯迅的「得壹元寶」和周作人的「龜鶴齊壽」,可以分列二人藏品首席。
魯迅與「得壹元寶」
1912年5月初,魯迅先生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同年又隨教育部遷往北平,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長,月薪250大洋,屬於高收入群體,所以常去前門、隆福寺一帶的古董店鋪,「月擲二十餘金」購買文玩「以自娛悅」。1914年,魯迅月薪增至300大洋,手有更多餘錢到宣武門外的古董舊肆徜徉。1915年農曆新年前夕,魯迅起個大早,到南城小市口淘寶。「小市口」指民國初期北京南城「關帝廟」附近的古董攤市,明朝就已形成。收古董的小販白天穿街走巷,收購老舊物件兒,天將明未明的時候,將前一天收來的文玩雜物齊集小市口,各擺地攤兒出售,太陽一出,無論是否賣光,一律席捲散去,所以,老北京也稱小市口為「鬼市」。《燕台口號一百首》詩云:「乍聽雞鳴小市齊,暗中交易眼昏迷。插標人去貪廉賤,一笑歸看假貨低」,說得就是古董小販在小市口賣假蒙人。
那天魯迅先是買了七枚古錢,都是「康熙通寶」、「開元通寶」之類的大路貨,價格低廉,「每枚不過三、五十個銅板」,最後在挨近「花市口」一個冷攤上買了這枚「從未得見」的「得壹元寶」,購價一塊大洋。由於雙方交易時夜色朦朧,錢幣入手無法細辨,全憑經驗和眼力,即使買錯也無處退貨。但是魯迅運氣奇好,回家細勘,八枚古幣竟然無一贗品。早飯後,魯迅從書櫥取出《古今泉略》查找「得壹元寶」的來歷,詳查之下才明白——「得壹元寶」乃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史思明所鑄。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判將史思明佔領魏州,自稱「大聖燕王」,改大唐年號為「應天」,並熔毀寺廟銅佛,收集黃銅,開爐鑄幣,名為「得壹元寶」,與大唐「開元通寶」並用,兌換比率則是一文「得壹」抵當一百「開元」。面文「得壹」的意思是「佔領魏州只是完成帝王偉業的第一步」,背面「上弦月」圖形本是佛家「即將功德圓滿」的意思,史思明用來寓意自己叛亂成功,「即將取大唐天子而代之」。
魯迅生活的民國時期,「得壹元寶」因出土極少,收藏者得之不易,確屬古泉名品。現在則較為常見,價值約在人民幣三千元左右,屬於一般藏品。
周作人與「龜鶴齊壽」錢
「龜鶴齊壽」是古代花錢,背面無字,正文出自北宋書法家米芾的《擬古》詩:「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龜鶴齊壽」錢最早載於宋孝宗乾道年間著作《路史》。由於該書作者羅泌為南宋初人,於是,根據「龜鶴齊壽」的錢文和形制,史家和藏家一致認為該錢的鑄造時代當為北宋。羅泌在《路史》中說「龜鶴齊壽」四字與宋徽宗手書的「大觀通寶」非常相似,清朝古錢藏家劉燕庭也判定此錢「字頗遒勁,宋厭勝品也」,所以,又有人把它認作徽宗御筆的「宮廷大吉錢」。說它「大」,是因為「龜鶴齊壽」錢徑長達六厘米,真品重約13克,比普通銅錢「大」了約一倍!
周作人這枚「龜鶴齊壽」錢得於1915年8月17日,比魯迅那枚「得壹元寶」晚得半年,《金史小品》中有詳細的淘購記錄:「十七日,下午往大街,於大路口地攤上得吉語大泉一枚,價三角,文曰『龜鶴齊壽』。羅泌謂字壯勁如大觀泉,信然。」到家後周作人親自測量,「其錢直徑市尺一寸八分,字作楷體,甚有雅趣。」後來周作人出仕,輾轉於杭州、北平、南京等地,很多古董不便攜帶,寄放在紹興老家,唯獨這枚「龜鶴齊壽」錢須臾不離左右,成為「苦雨齋」的鎮宅之寶。1931年5月,更是將其正文手拓下來製成鋅版,印成信封和信箋。信封「因龜字適居中央,如寫信時適當姓名之首,慮或犯忌諱,故始終未用」,信箋則因放在封內不會「犯忌」,故在致好友如胡適之、蔡元培、曹聚仁、林語堂等人的信函中多次使用。據見過「苦雨齋」信函的人描述,信箋中央有一枚銅錢形圓印,內有方孔,孔外「龜鶴齊壽」四個大字分列四角,下有周作人手書「民國二十年五月苦雨齋制」字樣。


TAG:風雅不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