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花鳥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花鳥畫

明初因太祖朱元璋對南宋院體畫風青睞有加,所以當時的花鳥畫大致延續了宋代風格。明宣宗朱瞻基雅好詩文書畫,尤好花鳥畫。他在位期間,宮廷畫院的花鳥畫風格面貌多樣,有延續南宋院體花鳥畫艷麗典雅風格的工筆重彩畫家邊文進,有筆墨洗鍊奔放、造型生動的水墨寫意畫家林良,還有精麗粗健並存、工筆寫意兼具的畫家呂紀等。

明代花鳥畫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後才出現。明代中期文人越來越多地參與花鳥畫創作,他們的創作風格與院體畫有區別,最有代表性的是吳門畫派。吳門畫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鳥畫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鳥的「吳門四家」。 到吳門畫派的弟子一代,花鳥畫在陳淳、陸治、周之冕那裡又迸發出了新的能量。陳淳書法和山水畫筆法融入花鳥畫,簡練放逸又不失法度,開寫意花鳥一代新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花鳥畫名品不少,本文按年代擷取部分,與讀者共饗之。

邊文進(景昭,約1356—1428)為明初重要的宮廷花鳥畫家,活躍於永樂、宣德年間。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畫派工筆重彩傳統,並融合南宋院畫風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其《三友百禽圖》(圖1),幅上款署:「永樂癸巳(1413)秋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圖於長安官舍。」古人習將京城稱為「長安」,此作當繪於首都南京,可能是應制之作。幅中松、竹、梅和坡石為主要架構,其間穿插近百隻禽鳥,裝飾性強烈。坡石、梅干輪廓和皴紋用筆雖略為疏放,但通幅基本上仍屬雙鉤填彩技法,風格工整細麗,凸顯典型的宮廷品位。《石渠寶笈》載「明邊景昭三友百禽圖一軸,上等結一,貯御書房。素絹本,著色畫,款識云:永樂癸巳秋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圖於長安官舍。後有湘府殿賜、怡情動植、邊氏文進三印。又一印漫漶不可識。軸高四尺七寸,廣二尺九寸三分,三希堂藏書書寫。」

圖1 三友百禽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邊文進《四喜圖》(圖2)和《春花三喜》(圖3)。前者所描繪的是春初冬雪消融,禽鳥活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畫家以梅花、山茶花、竹葉等植物作為背景,安排四隻體型碩大的喜鵲作為主角。它們與畫眉、相思鳥等禽類互相顧盼,有的蹲踞枝頭,有的昂頭回首,生動活潑的景象彷彿宣示著春天的來臨。

圖2 四喜圖

後者全幅雙鉤填彩,設色妍麗,在紅綠交映的花竹之下,兩隻色彩鮮艷的長尾山喜鵲正羽翮全張地奮力搏擊,樹上還有另外一隻引頸鼓噪,狀甚激動。畫家以細膩的絲毛敷染技法,層次豐富地描繪山喜鵲的鮮艷彩羽,表現出羽毛一根一根軟硬不同的質感與各個受光面的色澤變化,並且對於鳥羽生長的順序結構掌握極佳,不只是竹枝上斂翅停棲的山喜鵲的翅膀和尾羽排布整齊,地上兩隻也翼尾賁張,動感強烈;就連仰俯側反扭打正酣的鳥兒也絲毫不苟地畫出內外向背羽翮的組成,畫家於此近乎炫耀地展現自己對鳥類翎毛的詳盡知識與傑出畫藝。

圖3 春花三喜

王紱(1362—1416),一名芾,又作黻,字孟端,號友石,江蘇無錫人,曾隱居九龍(今惠山),自號九龍山人。洪武時生員,永樂初以善書被薦,供事文淵閣,宮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筆致縱橫洒脫,得文同、吳鎮遺法。山水多學王蒙,風格蒼鬱,平遠之景則近倪瓚。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王紱《淇渭圖》(圖4),縱78.2、橫34.5厘米。此圖寫倒掛竹一枝,姿態秀妍,頗有臨風弄月的風致。其墨竹畫法,繼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瓚等的傳統,著重表達蕭散清逸的意韻。淡墨寫枝,濃墨捺葉、葉端輕輕彎折,翻轉自如,如神來之筆,盡顯竹葉靜中有動的態勢。此圖用筆在遒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洒脫,體現了元末明初畫竹的新風格。有評論說其畫竹「出姿媚於遒勁之中,見灑落於縱橫之外」,實為不過。

圖4 淇渭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另藏有王紱《墨竹圖》(圖5)軸,縱113.8、橫51.3厘米。以墨筆畫竹三株,竿梢挺然,枝葉飄搖,有瀟洒出塵之致;枝幹潤澤,葉尖微垂,具含雨帶露之態。此幅畫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葉,均筆筆有法而又不拘於法。以圓勁之筆畫竿,以秀挺之筆畫枝,竹葉運用筆觸之寬窄直曲,發揮書法特長,隨手自然撇出,以體現葉之正側向背,顧盼俯仰。以墨之乾濕濃淡,筆觸之大小疏密,表現竹叢之空間感和立體感。運筆熟練簡潔,造形生動逼真,別具一種清爽之神韻。

圖5 墨竹圖

呂紀(活動於1439—1505年間),浙江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亦作樂漁。呂紀為明代中葉著名的宮廷花鳥畫家,孝宗弘治(1488—1505)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指揮。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名畫《荷諸睡鳧》(圖6)、《杏花孔雀圖》(圖7)、《秋鷺芙蓉圖》(圖8)等。

《荷諸睡鳧》描繪了月夜時分,嵐霧凄迷,蘆葦、荷葉隱現其間,洲諸上棲息大雁四隻。構圖上只有近、中景,遠景則多省略不繪。

圖6 荷諸睡鳧

《杏花孔雀圖》畫中描繪一對孔雀在杏花樹下棲息的景況。位於畫面中央的孔雀單腳佇立於岩石上,回首注視綻放的紅色牡丹,另一隻孔雀則蜷伏石上,觀察地面景況。畫中的孔雀、杏花、牡丹等象徵著吉祥意味。杏花以白色、粉赭色系顏料敷染,牡丹花及孔雀則使用濃重的赭紅色,與石青、石綠的顏料搭配,充滿著富貴綺麗的裝飾性。

圖7 杏花孔雀圖

《秋鷺芙蓉圖》中,芙蓉花開正盛,搖曳的殘荷與挺拔的蓮蓬無一不在表達著季節的特色。一棵枝葉疏朗的柳樹從畫面右側突兀而入,在這萬物即將凋零的季節,這棵柳樹依舊茂盛挺拔。三隻鷺鷥相互呼應,在畫面上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動感。

圖8 秋鷺芙蓉圖

陳淳(1484—1544),江蘇長洲人。字道復,後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陳淳天資聰穎,才華甚高,凡經學、古文、詩詞、書法,無不精研通曉,擅長寫意花卉,尤妙寫生,後人把他同徐渭並稱「青藤、白陽」,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寫意花卉畫的新格調。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陳淳設色《花卉》(圖9),用筆、設色均極為精緻,自題詩云:「溽暑薰蒸苦晝長。葛巾葵扇竹匡牀。花陰水氣相撩處。可有人間白玉堂。道復」。所畫乃溽暑季節,群芳爭艷的景色。湖石後眾花齊開,有梔子、玫瑰、百合、石竹、紅丹等五種。花卉以沒骨筆法描繪,梔子、百合這些白花朵則以揉鉤花點葉法來表現。景物安排費心,設色溫雅不俗,有別於晚年放筆寫意的習慣,應是五十歲以前的作品。

圖9 花卉

台北故宮博物院曾舉辦「陳淳書畫展覽」,展出了一批陳淳畫作,包括《湖石花卉》(圖10,畫於1514年,陳淳是年三十二歲,屬早期作品)、《梅影》(圖11,畫中自題:玉蕊沖寒故意開,天葩更解入林來;幽人自得清冷趣,手卷踈簾覆一杯)、《紫薇》(圖12,陳淳自題云:繁葩疑雜踏,錦色自玲瓏)、《畫雪裡紅》(圖13,畫成於1527年,陳淳時年四十五歲)、《茉莉》(圖14,畫成於1541年,是年陳淳五十九歲)、《崑璧圖》(圖15,系陳淳為答謝朋友送他的一座盆景而作)、《寫生卷》(圖16,作於1538年,為陳淳五十六歲時的作品)等等。

圖10 湖石花卉

圖11 梅影

圖12 紫薇

圖13 畫雪裡紅

圖14 茉莉

圖15 崑璧圖

圖16 寫生卷

明代吳派後期畫家陸治(1496—1576),字叔平,號包山子,吳縣人,由於科舉失利而致力於書畫,曾拜文徴明為師,以山水、花鳥畫見長。花鳥畫別具一格,尤其擅長色彩寫意。明代文學家和鑒賞家王世貞認為,陸治與陳道復的花鳥創作有「真、妙」之分。

陸治《榴花小景》(圖17),縱65.3、橫33.3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榴花小景》是陸治花鳥畫中頗具特色的一幅。畫面左前方畫有一枝白色的百合花,花體已完全綻放開,吐出嬌嫩的花蕊,既大方又美麗。花頭微微低垂著,似乎有點害羞。百合的右側是紅通通的石榴花,中間是三根如劍脊般的菖蒲。畫幅左上方作者題有「隆慶庚午天中節包山陸治寫」。天中節又稱端午節,看來此畫是一幅節令畫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陸治《畫仙圃長春圖》(圖18),這卷工筆花卉畫在絹上,筆法和設色都具有宋朝人的韻度,將花朵盛開、半開、含苞的景象以及俯仰向背的姿態,都畫出來了,是陸治六十五歲山居生活觀察入微之作。所畫依序為杏花、蕙蘭、剪秋蘿、牡丹、梨花、貼梗海棠、百合花、紫薇、薔薇、梔子花、秋海棠、牽牛花、秋葵、山茶、綠萼梅、水仙,共計十六種。

圖17 榴花小景

圖18 畫仙圃長春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為文長,號天池,晚年亦號青藤道人。徐渭兼長詩文書畫,也是重要的戲曲作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畫風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聞名。台北故宮博物院有徐渭名畫——《花竹》(圖19),縱337.6、橫103.5厘米,本幅以水墨圖繪竹石與花卉,根據他自己的題款,應該有十六種花,請大家清點一下是否正確。畫中以微細多樣的墨色變化,大筆刷出石面,雙鉤白描畫竹,畫花的筆法則快速恣肆,時見暈染與水墨流動,但墨調層次變化很多,畫面活潑熱鬧而有生意。對畫家而言,筆情墨趣的表現顯然比精細描繪景物更為重要。

圖19 花竹

《榴實圖》(圖20)亦是徐渭流傳於世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縱91.4、橫26.5厘米,是一幅以少勝多、以簡取勝,頗有大寫意派畫風並具有高度概括表現力的傑作。畫中一枝倒垂的石榴,碩果成熟,向日開口而裂,飽滿的石榴,滋潤透明,富有質感。蒼勁有力的枝幹,稀疏鬆動的榴葉,豪放不塌,涉筆成趣,雖寥寥數筆,卻處處有畫境、筆筆見精神。畫面上留有大塊空白,使全圖氣勢磅礴,境界開闊,給觀者以無窮的回味。這幅《榴實圖》軸最早著錄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續編》里,與徐渭的《梅花蕉葉圖》一併著錄:「徐渭畫榴實一軸,『本幅』素箋本縱二尺九寸橫八寸九分水墨」自題「山深熟石榴,向日笑開口。深山少人行,顆顆明珠走。」

圖20 榴實圖

陳洪綬(1599—1652),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自號老蓮。明亡後,又號悔遲、勿遲、雲門僧。擅長書畫。在繪畫方面,他專工人物,旁及花鳥、草蟲、山水,無所不能。

陳洪綬《梅花山鳥》軸(圖21),縱124.3、橫49.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中巨大的太湖石後,有一棵樹榦盤曲的老梅,枝椏上滿布著含苞待放和盛開的梅花。一隻山鳥佇立枝上,側頭而望。這隻山鳥的鳥喙平伸,表情極富趣味性。陳洪綬以古籀法寫梅干,筆力雄健。花以勾勒填彩法畫成,輪廓線條細如遊絲,遒勁穩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點染,瓣瓣豐厚,朵朵圓實。石的皴紋扭動,筆墨圓潤而含蓄。

圖21 梅花山鳥

台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洪綬《荷花鴛鴦圖》(圖22),圖中有作者署款:「溪山老蓮陳洪綬寫於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是陳洪綬早年時的作品。

圖22 荷花鴛鴦圖

此圖以荷花為題,畫上四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則映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範。一塊形狀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葉叢中。兩隻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飛去,而另一隻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動一靜,互為呼應。蓮葉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嬌艷欲滴,與古石的瘦硬層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被結合得十分自然。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於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欲動,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意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快報 的精彩文章:

妝樣巧將花草競:朱晞顏墓的宋代金器
倫敦蘇富比春拍明清官窯一覽

TAG:收藏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