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0多年不通婚,先人的規矩太沉重

200多年不通婚,先人的規矩太沉重

近日,揭陽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發布的一則公告稱,決定與流沙東街道北山村摒棄前嫌,結為友好鄰村,歷史恩怨就此一筆勾銷。據了解,這兩個村的歷史恩怨已經長達兩百餘年,先人曾定下規矩,要求子孫後代不得往來,甚至不得通婚。長達兩百餘年的「癥結」終於解開了,這讓網民們點贊不已。

看到這則新聞,有人感慨,想不到在這個時代,在廣東這個南風勁吹的發達地區,一個所謂的歷史恩怨,竟然延續了200多年才被打破。「想不到」的背後,其實是一個了解複雜現實的窗口。

有一個細節,對這段長達兩百餘年的歷史恩怨,當地已經無人說得清緣由,也沒有史料記載。對於村民來說,這是祖上定下來的規矩,兩村代代「老死不相往來」。就是這樣一個「先人定下的規矩」,延續了200多年,甚至有年輕人因此而折斷了愛情的翅膀。這就是宗族的力量,雖然現在很多人不能理解,但確實曾經發生過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有其影響力。

一段延續兩百餘年的歷史恩怨,對於當時的人們,對於處在情境中的人們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但是歷史是發展的,正如王小波所說,「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其餘的全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即便有著「先人規矩」,兩村還是在經濟、情感等方面進行了交流,也有一些年輕人走到了一起。應該說,無論兩村會不會以一則公告來宣告摒棄前嫌,應該相信,最終的結局必然是「相逢一笑」。

對於宗族力量,在各種故事裡的形象可能不那麼精彩,特別是其對愛情的干涉,更是被貼上了若干負面標籤。但事實上,宗族力量有其進步意義,即便時代發展到今天,其在鄉村自治以及鄉情維護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覷。今天對於宗族力量,既不能採取完全拋棄的態度,也不能採取完全接納的態度,而是應該以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態度,去認真反思一些宗族力量是成全了進步,還是束縛了進步。

當我們把改革的目光投向一些宏大設計時,其實在我們身邊,何嘗不存在一些思想的束縛?就像面對這種200多年不通婚的「先人規矩」,何嘗不需要以一種改革的精神去解放思想、移風易俗?

王安石曾經講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鐫刻在改革者心中的一道座右銘。其實改革有時是大刀闊斧,有時卻和風細雨;有時看起來很難,但真正做起來並不難。就像「200多年不通婚」,你把其當成是「不可違」,那就有可能是天大的事;你看到時代進步的趨勢,真有去突破的勇氣,其實就是一層紙,捅破了,就亮了。在這過程中,最大的阻力可能還在於想不想與敢不敢。當然,現實中的改革遠比這個複雜,但是直面問題的勇氣,卻是最重要的和最需要的。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而今,「200多年不通婚」的規矩終於被打破了,但在我們身邊,類似的「先人規矩」應該還有不少。「200多年不通婚」的故事有些沉重,但終究成為了過去。 毛建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都服了C羅,包括對手
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不少港澳人士紛紛投資珠海商用公寓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