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石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石

兩岸交融的第三部分是壽山石工藝源流。很多人以為在壽山石的文化發展層次中、台灣只構成收藏文化這部分,而事實上在工藝傳承與發展上,台灣也是與大陸一直以來相互交融的,在歷史上有著緊密的參與與創作。其一是台灣本土雕鈕家廖德良(藝名「一刀」)傳承東門派的工藝源流。其二是台灣對清工舊工的喜愛,此種獸鈕的美學影響了林平、仲達等人,可說是林派(羅源派)啟蒙之發源地。也因這兩條工藝的文化構成,筆者在十年前提出〈壽山石獸鈕一系二脈論〉,以釐清台灣壽山石文化與大陸壽山石文化同源同宗的脈絡,並藉此壽山石藝術本位化的觀點,擴大對台灣壽山石收藏的推廣。

圖:林平早期坑頭母子獸鈕章

先說台灣作家廖德良一路:在上世紀的歷史因緣下,廖德良巧遇陳可駱,授受東門派雕刻技法,台灣自此承續了清末民初東門派的嫡傳。更重要的是廖德良觀摩陳可駱二箱大批民初老件,加上文革期間由跑單幫轉手給陳可駱的壽山石珍品,不乏周寶庭、楊玉璇等精品,遂有了鑒賞與石雕藝術的內涵與見解,並著手仿刻這些老印。當老件越看越多,眼力日增,廖德良逐漸感覺到西門派的圓融拙趣才是上品。據廖老師口述:「東門派重視視覺,當觀賞可以,摸起來就稜稜角角、沒趣味;西門派除了視覺也重手感,摸起來很滑順,愈親近它,它的質感就愈溫潤。石頭本來就要去玩它才會漂亮嘛!才有玩石的趣味!」[1],於是廖德良逐漸將東門派的精巧融入西門派的圓融與古拙,自成一格。

圖:廖德良贔屓善伯章

而現代的福州工可以說是繼承清代,歷東門派與西門派,形成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源流,這個源流持續到總廠時期,也即說周寶庭之後,總廠工藝師是完全師承東西門派,形成大陸本土的發展這一脈。而後又經歷福清工、莆田工、學院派的融入與相互影響,成為近年來我們常見的鈕雕風格。我認為這即是一脈相承的福州工藝,也是作為壽山石雕主流的「嫡系」。這段時間看似短暫而無變化,但事實上因循時代的演變與作家個人的思想與興趣風格,當代福州鈕雕已與傳統的鈕雕風格韻味產生極大的變化,圓雕與薄意類的作品亦然。我們可以先看看上世紀八零至九零年代常見的古獸印鈕、以及嫡系中最出色的郭家鈕工:

左圖:群螭鈕李紅旗降印章

右圖:郭功森,太少獅鈕杜陵章

師承東門派黃恆頌、陳可銑的王炎銓鈕雕,以及2000年後流行的福州鈕雕風格:

左圖:王炎銓,活環螭虎善伯對章

右圖: 鄭明,獸鈕文洋章

可以看到當代鈕工的特色很強烈,線條剛硬而尖刀銳利,愈是後期愈重視形體與肌肉的誇張,精雕細琢的器物感,而失去「彷佛真實活物」的生命力與韻味。大多作品有時候看起來,似乎是失傳了周寶庭集大成的內涵與刀法,甚至已經看不出來與傳統鈕雕或清工有什麼關係。

然廖德良鈕雕在韻味上、刀法上,顯然是與上述八零年代、九零年代,到千禧年後福州鈕工的「現代感」大異其趣,不僅保留了傳統重視內在神韻、體態圓融、精巧細緻而不失朴味的特質,是因為直接繼承民初之韻味與美學內涵:

圖:廖德良,馬鈕芙蓉章

刀法也很接近周寶庭的圓刀感,線條毫不僵硬,古獸散發著彷佛有機體的生命感,一種神韻來自於古獸自有的睥睨顧盼:

圖:廖德良,贔鈕坑頭章

不僅汲取了嫡系工藝在前朝時期的風貌,有時在題材上也符合廖德良本人所自述的臨摹老件:

左圖:清代田黃辟邪鈕章

右圖:廖德良,辟邪鈕芙蓉章

這種文化藝術隔代遺傳的斷代傳承,十分吸引我的興趣,特別是在大陸經歷文革的斷層時期,台灣保留了較多傳統文化;福州主流鈕雕循時歷變,而台灣鈕工傳承較慢(只有一代的傳承),獸鈕工藝演變也較慢,像是生物學的演化、也像歷史語言學上,我國南方語系保留了較多的古音,而北方官話演化較快,因而語言學家可以從南方與北方不同的發音、利用比較法還原出古代語音的面貌那般有趣。壽山石文化的推動力,大陸與台灣就像具有大小引擎的動車,一支引擎熄火了還有另一支引擎,總是確保傳承古代文化與工藝。足以證明壽山石文化的生命力,不斷的歷時變化、又以不同的途徑保持一脈相承的基因。

圖:廖德良馬鈕芙蓉章

鈕雕工藝另一個交融,是台灣收藏家影響大陸工藝這一路。早年壽山石老印大量被台灣藏家所收藏,可以說台灣藏家對清代印鈕情有獨鍾,許多人喜歡老印的韻味,這也間接影響到市場對於福州雕鈕作家的品味要求,一些加工代工的鈕雕藝師就按照台灣客人的需求仿刻一些老件。而鑒賞家李來儀除了自己開雕印鈕,也將老件作成模型,培養年輕工藝師從臨摹老件開始,這批年輕工藝師於是在臨摹中獲得清工鈕雕的精神,並練好嫻熟的刀工底子,漸漸融入自己的風格與變化,在台灣經筆者的研究第一次提出「林派」的概念,泛指林平(潘驚石)、姚仲達、陳為新、黃建林等師徒,並將最有創造力的林平與姚仲達作為分期的研究,第一次提出林平第一期(臨摹時期)、唐人第二期(風格時期)、林平第三期(寫實寫真時期)、潘驚石第四期(成名期)。姚仲達作品則可以早期(臨摹期)、中期(代工時期)、成熟期(入一款之後)、現代時期(轉變與創作期)。分期研究,除了追溯林派鈕雕演變的路線與過程,並發現林派早期與老件的關聯:

圖(左一):老件

圖(右二、右三)唐人款楚舞翩躚鈕章

左圖:潘驚石作品

右圖:老件

圖(左一):老件

圖(右二、右三):仲達篆字款作品

左圖:林派早期臨摹作品

右圖:乾隆九讀田黃章

於是在十年後,他們的印鈕脫胎換骨,遂成為福州當代印鈕的主力,與郭家工二分壽山石獸鈕天下, 兩岸遂有「羅源派」這個稱謂。此時潘驚石培養更多年輕一輩工藝師,如林國弟、三毛、孫清、陳強等,功在壽山石鈕雕,深受兩岸收藏家推崇,同時潘驚石與姚仲達早已是台灣年輕收藏家最景仰的兩位獸鈕大師。

圖:陳強麒麟鈕芙蓉章

廖德良的鈕雕保存了民初東門派西門派圓渾古拙的特色,影響台灣收藏界較深,是福州工藝輸出到台灣的壽山石交融;林派則從台灣的收藏文化中汲取老件的特色,反哺當代的福州鈕雕,間接鼓舞了福州工藝的新氣象,兩者都在現代工藝中重新注入傳統工藝的激蕩,嫡傳系與舊工系其實是不同時間點福州鈕雕的面貌,卻都體現了壽山石文化一脈相承的涵養。

(待續)

[1]林郁,《游刃、寄情、廖一刀:印鈕大師廖德良「石里求生」的傳奇》,台北市文化局出版,2011年,第47頁。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石 | (四)石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兮 的精彩文章:

TAG:印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