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雲激蕩五千年,從符號到文化,論中國人的民族自信

風雲激蕩五千年,從符號到文化,論中國人的民族自信

今天我們不談《陰符經》,來談一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最近我把所寫的文章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大宗師篇

這一方面是在於解釋經典,如現在的《黃帝陰符經》,將來可能有《老子》《莊子》等等,以經典為師,以師為方向,此為正道矣

第二,人間世篇

這一方面是寫一些我遇到過的故事,或者是在與人交談,交流中的故事,起因是這樣的,有位朋友找我聊天諮詢,他本人被網路賭博騙了很多錢,後來我總結了下,各種諮詢中,被人騙的人,找我聊天的很多,還有各種七七八八的故事,我們還是活在人間的

所以,這一板塊主要是說一些人間的世事,也許對某人有警醒作用,不在上當受騙,也許這個什麼故事對你有啟發,也許說一些五行,陰陽,數術方面的實用方法等,總之是用於生活的,當然以上的故事都是採用化名,徵得對方同意的

第三,逍遙遊篇

這一方面屬於隨筆,逍遙自在,有什麼感悟寫什麼,古往今來,詩詞歌賦,人生哲學,今天這一篇便是屬於逍遙遊。

正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易經繫辭傳》里的所描寫的,關於伏羲觀天地以做八卦的情景,伏羲,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幾千年的時光中,我們早已不能夠準確的說出他的年代,描繪他的相貌,但是他那種敢於探索天地的自強不息之精神卻歷久彌新,越發的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繼承

蒼茫茫的大地上,孤獨的人們用自己微薄的身軀面對著浩瀚的宇宙,他們不知道四季,不知道時辰,不知道路在何方,沒有文字,沒有聲樂,沒有期待,祖先們就這樣活下去,如同蜉蝣一般,如同塵埃一般,但是總會有人從這混沌中醒來,帶領著族人開創出新的生機

他就是伏羲,一個離我們遠去的名字,是神話,是傳說,還是歷史,我們撥開這一層層的迷霧,去追尋我們逝去的根,幾千年前華夏大地一片的動植物一片生機盎然,然後相對於我們的祖先,卻是危險的,他們不知道哪裡有猛獸,這裡有沼澤,這裡有瘴氣

這時候,伏羲作為一個首領,他的任務就是如何帶領著族人生活得更好,這樣的使命促使他成了一個先驅者,一個觀察者,一個探路者,他要去探索這個這片土地,哪裡適合生存,哪裡不適合生存,適合生存的地方,就在兩顆樹之間用樹藤連起來,這條直直的線,我們現在叫它「陽爻

在不適合生存的地方,就現在樹藤的中間打一個節,在把兩棵樹連起來,我們現在稱之為「陰爻

這就代表了,陽氣旺盛的地方時候生存,陰氣旺盛的地方盡量的避免,他作為探路者的使命就是去探索適合人們生存的地方,然後告訴部落的人這裡可以生活,這裡可以打獵,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結繩記事吧

在不斷的觀察中,或許有的地方剛開始不適合生存,慢慢改造又可以發展了,這就需要把把周圍的四棵樹都結繩下來,第一個是陰,第二陰, 第三陽,也就說代表了經過多少的時間轉化,就可以生存了,這個卦就是艮卦

有些地方現在適合生存,或許慢慢演變越來越惡略的環境,不適合生存了,這就演化出來,第一個為陽,第二為陽,第三為陰,這就是兌卦

當然還有各種複雜的情況,所以伏羲畫了八種卦象,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八種情況,「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神明即天地,萬物便是自然,用這八個卦就代表天地萬物,這便是最早的符號

八卦不是玄學,是我們的祖先在觀察萬物時,所寫的讀書筆記,這本書就是天地,筆記這有這八個卦,這八個卦帶領著我們的祖先邁過了一道道生命中的難關,尋找到了更多適應生存的環境,才開始了休養生息,有了安全充足的生活環境來孕育生命

上面我們所說到,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相傳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不管是八卦還是文字,都是觀察出來的結果,也就是說,這些文字與符號不是發明,是發現與改造而已。

符號到文字,這之間我們走了幾千年,多麼漫長的歲月,在血與淚的磨難中,我們從來沒有一刻不在發現著自然,適應著自然,了解著自然。

在有了文字的出現之後,我們的歷史慢慢的就可以被記載下來,在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帶著文字的甲骨,這上面的文字便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形成來源於占卜,當時的商朝流行占卜,大小事都要占卜一下,占卜的結果便記錄在了龜甲獸骨上

現在我們依舊可以了解商朝當時的人們生活的情景,依靠的就是在這一片一片甲骨上的文字,它是一座橋樑,跨越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上,把那一幕幕曾經的輝煌,落寞,與永恆都傳遞到了我們的面前

在商朝的監獄裡關押著一名老人,因為商紂王害怕他有謀反之心,他的名字叫做姬昌,在幾百個日日夜夜裡,他都在埋頭苦幹著一件事情,

就是把伏羲留下來的八卦,重新的兩兩組合,變成了六十四卦,再把每一個卦寫上卦辭,每一個爻寫上爻辭,至此,這八卦變成了一本書,我們稱之為《周易》

一,借指周朝的易經,因為在周朝之前,古有夏《連山易》,商《歸藏易》,

其二,周,代表了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六十四卦就組成了一個圓,代表了生命的往來,生生之謂易也。

其一,簡易,易經所闡述的道理其實根本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是日月山澤水火雷風,所謂大道至簡,易經絕對沒有那麼難,只是需要我們一顆善於觀察的心,

其二,變易,萬事萬物,每一刻都在成住壞空,沒有一個是不變的,寒來暑往,日升月落,這都是變易,

其三,不易,不易指的是變幻的規律是不變的,比如每年都是春夏秋冬,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由小孩變化成老人,這規律是不會變的。

由此《周易》而成,在幾百年後,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多給我一些時間吧,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學《周易》,那我的人生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這透露出了三個意思

第一,孔子學習《周易》時已經超過了五十歲了

第二,學習《周易》對人生有指導作用,可以避免犯一些過錯

第三,這句話是孔子在學習完《周易》後說的,他知道了自己所犯的過錯在看了《周易》後可以避免

孔子畢竟是孔子,他學習《周易》後,開始寫讀書筆記,而後成《易傳》,本來的《周易》只有簡單的六十四卦,還有四百多句辭,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都是厚厚的一本,那個就是加上了孔子所做之讀書筆記《易傳》,與《周易》和在一起出版,總稱為《易經》

《易經》不僅僅是符號,它還有文字,而且還有文字組合而成的文學,很多人想問,

《易經》到底是屬於什麼家的?

道家?儒家?陰陽家?法家?兵家?,不不不,統統不是,易經是屬於大家的

從伏羲畫八卦,再到周文王演周易,最後到孔子做《易傳》,一路下來,這便是一條文化傳承的軸心,慢慢的開始形成了以「道」為根基的中華文明。

但請注意,我們這裡所說的「道」,並不是在指道教,甚至連道家也不是,混沌未開時,天地陰陽相衝,沒有宗教,沒有學派,只有人最本質的一顆心,老子莊子沒有認為自己是道家,孔子孟子也沒有認為自己是儒家,這裡的道便是整個宇宙運行的規律,稱之為「道」

老莊的「道」展現出了一種宇宙視野,孔孟的「道」展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正如同乾坤兩卦所言,老莊如天馬行空,孔孟如腳踏實地,我們的生命在這兩方面缺一不可也,在人間也要仰望星空。

車有車行道,人有人行道,飛機有航道,萬事萬物的發展一定有一個「道"的存在,我們的祖先便是這觀察「道」的佼佼者,如此一來才會有如此接近「道」的文明的存在。

因為我們從符號到文化無不是向天地學習而來,正是如此,我們的民族自信才會開始顯現,因為活著,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紮根在天地的,所以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我們為什麼可以居其一,因為我們是合道,正因為合道,所以我們與天地平齊,不自卑,不自傲,這才是中國人應該活出的自信,時光荏苒,幾千年的風霜擊打在華夏這片偉大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個文明古國,在世界上其他的文明都消亡之後,我們依舊可以在東方絕世而獨立

幾千年前的《論語》《老子》《易經》。裡面的漢字我們都可以認識,甚至了解,這在其他的文明了是看不到的,一路從符號演變到今天,從來沒有斷過,即使曾經這裡發生了許多次大的戰爭,內亂。

文化是一個廣義的詞語,《易經》賁卦里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文就是一種變現形式,而化便是一種內化,從變現形式到精神的內化,可以簡單的說,文是物質,化是精神,我們現在看到的手機,房子,車子,衣服,飛機,大炮,高鐵都是文,而所學習的文學,哲學,歷史,等等都是化

華夏的"文」,也就是物質層面一直都是世界名列前茅,就算是曾經滿清的「閉關鎖國」時期,物質條件也是極大的豐富的,但是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呈現出了一種貿易順差,說簡單點就是我們賣出去的東西多,買國外的東西少,

這也就說明了中國賺其他國家的錢多,他們的貨中國人買的少,因為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都是暢銷品,而國外的東西咱們也用不慣

這樣想一想,那些國家就不幹了,我們大把大把的銀子給你們買你們東西,你們卻不照顧我們的生意,不行,這樣下去,我們的錢沒有了,所以發動了鴉片戰爭,這下好了,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賣給中國人,這東西都知道會上癮,而且是傾家蕩產的吸鴉片

這個簡直是一石二鳥,第一,賺了中國人的錢,第二,瓦解了中國人的精神,從曾經的十字軍東征,到歐洲人在北美上岸屠殺了大量的印第安人,建成了現在的「美利堅」,接受基督文化所成長的西方人總是熱衷於強盜理論

當然這方面滿清的軟弱也是可見一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賺了錢把大門關起來就不會有人來搶奪了嗎,還不如多請一些保鏢吧。

借古喻今,看看今天美國的所作所為,不正是鴉片戰爭縮影嗎?封殺中國的企業,華為,中興,還有其他的出口美國關稅限制,為啥?不就是因為中國的製造業太發達了,中美關係中,我們總是處於貿易順差,美國處於貿易逆差

某人的錢被別人賺了,不好好想一想如何改變自己的模式,多賺錢點,反而考慮如何搶奪回來,這樣的思維,只能說是幼稚和霸道,慶幸的是,當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滿清,美國還願意與中國一張一張的出牌

否則,君且看,美國在四月份繞過聯合國打擊敘利亞,不正是因為這個國家沒有了談判的資本了嗎?所以我們不是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而已。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實際上是陰陽的差異,在陰陽的哲學裡,物質為陽,精神為陰,動為陽,靜為陰,西方好陽,東方好陰,

在歐洲,許多的神,或者歷史人物都被做成了雕像,還有很多是赤身裸體的,比如維納斯,大衛,等等,而在中國古代,幾乎是不塑像的,留下來的都是這些賢聖們的經典,比如《老子》《莊子》《論語》都是書,今天誰能說他們長什麼樣,根本沒有的,有畫像的,也是後人模擬的。

西方喜歡彰顯物質的本體,我們崇尚精神的本質

再看看說話的方式,我們說:「我在花園踢足球」,英語說:「I am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garden」

漢語里的我在花園,首先說出靜止地點「花園」,再說動態「踢足球」,這就是先陰後陽

英語的I am playing football,首先說動態「踢足球",再說靜止地點「花園」,這就是先陽後陰

也就是說,地點是一個靜止的物質,踢足球是一個動態,這就是陰陽有別

陽的文化中,本身就比較嗜好武力的一種爭奪,這當然也跟他們的生長環境有關,生活在中原的農耕民族自然沒有邊塞的游牧民族的血性

如果真的要把華夏文化攤開來說,那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我們就先不談物質的層面,因為這個每一個時代都在更新,十年前的手機跟現在比起來,那就是古董了,

但首先要說明的是,文與化是分不開的,化的構成也是有文的成分,比如我們剛剛說的八卦,這八卦不就是觀察自然帶來的嗎,而自然界中不也有物質嗎,比如月亮,它簡直是我們文學中不可或缺的意向,每個時代都有很多寫月亮的文學作品。

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化」,有三個方面

一,哲學

哲學這個詞語是一個外來詞,本身的原意是「愛好智慧」,要知道,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所以還不能成為智慧,只能說是無限的愛好智慧,接近智慧

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一個徹底而全面的反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是誰,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並不是為了吃飯,哲學就是告訴你如何更好地活著

我們的哲學在「道」,從伏羲,黃帝,老莊,孔子,一路下來,都在說生命的意義

在儒家看來,總結為二十個字

對自己要約,對他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在道家看來,也是二十個字

與自己要安,與他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到要游

二,文學

從哲學到文學,從文學到哲學,其實哲學家寫得很多東西又成了文學,比如《莊子》的一些文字肆意汪洋,天馬行空,浪漫渾厚,簡直就是堪稱完美的文學作品,

又比如初唐詩人張若虛所寫《春江花月夜》,其中有寫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個在江邊看見月亮的人是誰,這月亮第一次照在誰的身上,如同屈原的《天問》一般,又好像變成了哲學

我們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魏晉玄學,兩漢經學,唐詩宋詞,一系列的傳承,今天文學的語言已經變成了一顆珍珠,文學就活在我們的身邊,

他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不需要知道這是來自於蘇東坡,你說:「青梅竹馬」,不需要清楚來自於李太白,我說「視死如歸」,不需要明白是來自於曹子建。

慢慢的,這些都變了我們日以為常的語言,這便是我們的根,我們所說的話,便是我們所代表的文化。

三,歷史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而且我們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便沒有了斷代過了,這三千年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是多麼的彌足珍貴,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春秋戰國的百家諸子,可以撫摸道楚漢爭霸的刀光劍影,可以欣賞到三國魏晉的名士風度,可以吟唱到唐詩宋詞的婉轉豪邁

以至於運用《文心雕龍》所說之神思,我們可以和莊子一起釣魚,與陶淵明一起喝酒,與王羲之一起集會,與李太白一起邀明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今天,已經不是經濟的戰爭,也不是武器裝備的戰爭了,在最根本的還是文化上的戰爭,如今很多的人崇尚外國,又妄自菲薄,這都是給我們的警示,

每一個人都是戰士,這是一場文化的保衛戰,不要再讓那種低端的「鴉片文化」來迷亂了我們的心智。

風雲激蕩的五千年,從符號到文化,我們的民族自信一直都在身邊,讀經典,學習經典,從哲學,文學,歷史,三方面學習,就是在紮根,根扎牢了,才有能力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文化」,才能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東坡言「此心安處是吾鄉」

《黃帝陰符經》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賢庄 的精彩文章:

七賢札記: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黃帝陰符經》第三篇:順勢而為,以天定人

TAG:七賢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