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還能活多久?」人工智慧可以告訴你答案

「我還能活多久?」人工智慧可以告訴你答案

《華爾街日報》「The Experts」欄目的特約撰稿人Lloyd Minor稱,有一種演算法經初步測試後,預測患者剩餘生命長度的準確率達到90%。圖片來源:iStock Photo

作者 Lloyd Minor

當年,我作為醫學院學生做臨床輪科實習時,接觸的第一個病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生命垂危。擱今天,CML通過治療的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但在當年,那是不治之症。這個令人心酸的悲劇讓我目睹了醫學的局限性,一直銘記於心。

那時我們不像現在這樣了解癌症,也沒有治療癌症的工具,這意味著我們幾乎束手無策,滿心苦悶。那時的美國,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運動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們與那位白血病患者和他的妻子討論最多的,是哪種化療可能會延長他的生命。

主治醫生和我向患者解釋化療有哪些嚴重的副作用,但我們無法回答他最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儘管從我上醫學院以來,人類在生物醫學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要醫生們說出這樣一個接近於實際情況的數字,仍然是件難事。若能弄清這個問題,很多其他問題也就不言自明,比如:一個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應該「抗爭」多久?這個病人應該何時將精力放在最大程度減少痛苦上?在家裡待一天比在醫院待一周更有意義嗎?我們評估重病患者預期壽命的能力哪怕只提高一點點,都能給他們及其家屬提供巨大幫助。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開發的一種新演算法也許能在回答這個問題上幫上忙。通過分析數十萬份匿名醫療記錄的數據,這個演算法模型可以預測哪些患者可能在未來3至12個月內死亡。該演算法在初步測試中分析了已過世患者的醫療數據,其預測剩餘生命長度的準確率達到90%。

將演算法引入臨終關懷,這可能會令一些人不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要澄清的是,人工智慧不會為患者或醫生做決定,也不會否認或阻止臨終關懷。如果患者想要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案,他們的選擇一定會受到尊重。人工智慧能做的是給患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幫助他們在臨近生命盡頭的時候能夠按照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無論這種選擇是保持意識清醒、與家人共度時光、避免劇痛,還是窮盡一切可能來擊敗病魔。

一個病人如果轉為姑息治療的時間過遲,那可能意味著他花了更多時間在醫院接受成效不大的積極治療,浪費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寶貴時間。且由於不斷接受昂貴的治癒性治療,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十分沉重。2000年至2014年期間,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為在一年內死亡的參保人支付的平均開支增加了一倍多。但另一方面,過早採用姑息治療的病人有可能錯過治療時機,而那些治療本可以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延長他們的生命。

這是一個很難拿捏的平衡。不過美國國家姑息治療登記處(National Palliative Care Registry)的數據顯示,我們可以改善對這個度的拿捏。在醫院裡,需要姑息治療而又真正接受了姑息治療的病人實際上只有不到50%。很多病人都和我接觸的第一個白血病患者一樣,他們痛苦的原因是,沒人知道應該何時引導他們更平靜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我不想假裝說,人工智慧是萬能的。演算法不會為醫生或患者做決定,但它可以向他們提供前所未有的見解,幫助他們了解都有哪些可選的選項。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過難以置信的成功案例,其中許多是得益於生物醫學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治療CML的臨床醫師與患者的對話和我當年在醫學院時與患者的對話已經大不一樣。在我們努力將更多絕症變成非絕症的同時,仍有很多關於不治之症的艱難對話,人工智慧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它可能看起來更像是一線希望,而不是技術突破,但在面對人類還束手無策的疾病時,它能讓那些身患絕症的病人知道,自己的人生還剩下多少時間。這一點非常有用。它讓病人可以用餘下的時間去做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與自己愛的人待在一起。

作者Lloyd B. Minor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一位耳鼻喉-頭頸外科教授與生物工程和神經生物學教授。本文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日報·派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發現逛超市也能脫單
曾經的「全美最貴豪宅」陡降6200萬美元尋買主

TAG:華爾街日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