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系列之:箭箙與長矛》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系列之:箭箙與長矛》

不戒,原名龔劍,畢業院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系。 2000年開始常年深入藏區收集各地區的藏刀、長矛、盔甲、火繩槍等,歷史十餘年確定了藏武備研究方向及理論框架,正撰寫《藏武備》。近年從事古法刀劍複製和傳統金工技藝研究工作。

《藏族長矛的傳承》 2005年《輕兵器》

《戚家刀收藏與辨識》 2006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滅的傳說》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時間藝術》

《雪域藏刀》 2009年《收藏界》

《藏密金剛杵的源流與鑒藏》 2011年《收藏》

《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 2012年《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專題報告

《尋刀記》CCTV7軍事頻道 2014年拍攝

《我從漢朝來》 CCTV9記錄頻道紀錄片 2015年拍攝

二、箭箙

現存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的藏族14世紀箭箙,開口成半圓形,箭箙正面呈菱形,中起脊線,箭箙左邊有掛耳,底端為直邊、較寬。箙身有縱向條狀裝飾,背面略平,從破損處可見內胎為竹編,外蒙革(圖30)。(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圖片30:箭箙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儀衛圖中武士佩戴的「胡祿」(箭箙)口小底大,呈圓筒形,與藏族箭箙不同之處是口部有活動蓋板可以遮蔽(圖31)(唐昭陵壁畫研究 章懷太子墓),唐昭陵燕妃墓抱弓弢箭箙男裝女侍圖中所繪製的箭箙也是口小地大(圖31-1)(唐昭陵壁畫研究燕妃墓)。

美國賓夕法尼亞博物館所藏六駿圖中的「颯露紫」雕塑中,丘行恭佩戴的箭箙為小口、底邊寬且平直,有蓋板,正面呈菱形(圖33)(昭陵六駿-颯露紫,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圖片31

圖片31-1

圖片32:(唐)昭陵六駿-丘行恭箭壺

唐式箭箙和裝箭矢的方式於明清有不同,唐時期箭矢頭朝上,而尾羽朝下,所以唐式箭箙口小底大。主要是當時矢簇因為用途不一,造型不一,較為尖銳的簇為破甲用,較寬刃的簇為切割用,顧射手在選擇不同攻擊目標時刻,可以從露出箭箙選擇不同箭矢,這個特徵在宋以後幾乎消失。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收藏的藏族至十五——十七世紀的箭簇實物可以看出因功能不同而外形不同,(圖片30-1、2),(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圖片30-1

其箭簇的使用方式應該與唐式一致,藏族傳世箭箙實物與博物館現存唐代壁畫和雕塑箭箙在形制上的一致性,也說明了藏族箭箙傳承於唐代。

三、長矛

藏族的長矛是藏族冷兵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藏式長矛的造型脫胎於中原兩漢造型,後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宋、明的影響,是藏族冷兵器中非常精彩的一個環節。

周瑋先生所著《中國古兵器史稿》所述:「邊疆各族長兵大都為標槍式長槍,或名梭標。槍尖尖銳,與桿混為一體,桿無纓絡,尾無鐏或有尖鐏,則系西康以至青海一帶廓落克『番子』乘馬之長槍也,至於西藏族之長槍或矛,則形制有異,其桿較短,長不及丈,上端纏以銅絲或藤條,刃形則體寬上銳如小劍或匕首形,纓絡即輟與刃(槍頭)之下端近處,蓋與西南民族之長槍迥異也。」 (周緯 《中國古兵器史稿》 三聯書店 1957年 P326 )這是迄今歷史文獻資料唯一記載藏族長矛的文字。

藏族長矛分為矛頭、矛桿、尾鐏(矛尾部)三部分組成,桿木製盤鐵絲,木杆在矛頭之下、鐏之上制鐵環,尾鐏鐵制。

(一)、藏族雙血槽矛:矛頭刃面開槽,矛一般長30-40厘米,矛身和套筒連接部一般做纏扭紋裝飾,此裝飾特點為藏族獨有。套筒底邊也多做雲紋裝飾。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的一隻14世紀雙血槽矛就是此類典型(圖3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圖片33:大都會博物館雙槽矛頭

圖片34:戰國雙槽銅矛頭

中原地區戰國時期青銅矛頭就出現了此類造型(圖34)(私人藏品),之後兩漢(圖35)(私人藏品)、唐、遼(唐矛未見出土資料,但遼承唐制,所用紋飾器物皆為唐樣,故引用遼出土矛頭資料。圖36、37)(《考古發現與研究》遼金兵器研究 劉景文 王秀蘭 2004年第1期 )都有此類矛頭出土,宋明時期的此類矛頭仍有實物流傳下來。各個時期隨著軍隊作戰方式不同,矛頭長度也有些差異,雙槽的形制一直保留至明代,入清之後再無此制式。

圖片35:出水漢矛

圖片36-遼武備研究矛頭

圖片37 遼矛頭

(二)、矛桿:藏族的長矛的槍桿主要是採用彈性較好的木材製作,用鐵絲纏繞槍桿。長矛在與敵格鬥時,前端若無金屬的保護,槍桿易被刀劍削斷,然若整體採用鐵杆,又會增加重量。因此採用鐵絲纏繞保護,就能巧妙地解決強度和重量的矛盾。靠近矛頭和尾鐏部的鐵環,便於武士馬上行進時用皮繩穿環將長矛斜背於肩。(圖38)(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

圖片38:長矛

圖片39

宋《武經總要》中繪製宋軍常用矛(槍)(製圖39)(周緯 《中國古兵器史稿》 三聯書店 1957年 第六十圖版 ),其中有鴨頸槍、梭槍兩種矛桿就是採用鐵絲纏繞。北宋時期在宋、西夏邊境大量招募蕃兵,遍佈於宋夏沿邊的陝西、河東以及「熙豐開邊」之後的河州、湟州、蘭州、岷州等地區,故宋制長矛對藏族長矛產生了重大影響。

以上例證我們可以斷定藏族長矛的矛頭形制承襲漢、唐造型,而矛桿則是典型的宋製造型。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本文曾發表於《收藏/拍賣》2013年第一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宋代筆記中雙重人生主僧的傷感故事:祥宏講夷堅之承天寺
青玉白玉墨玉金鑲玉:明代藩王們的金玉大賽開始了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