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不好看」的紀錄片 每個人都應該一看
這一部紀錄片的觀影體驗並不讓人愉悅,甚至難受,但所有人都應該一看。
塑料海洋APlastic Ocean
導演: CraigLeeson
記者、製片人及探險家克雷格李森想拍一部關於藍鯨的紀錄片。
他們來到印度洋,斯里蘭卡外海。這裡由於內戰,海灘已經封鎖了30年,沒有任何商業性捕魚活動,原本以為是一個相對原始的水下環境。
然而當水下攝影師進入水底,看到的是如下圖的世界。
海面和海下一公尺的水域,海水中含有乳化的油污和塑料碎屑,這絕對是水下攝影師的噩夢。
水下的藍色世界,已經快被塑料佔領。
過去十年,我們製造的塑料總和要比上一個世紀更多。
被人們丟棄的塑料去了哪裡?
它們流進海洋,沉入海底或漂浮在海面。
它們纏繞住海洋生物的身體或被海洋生物吞食,成為它們致命的死因。
圖中是一頭在做垂死掙扎的布氏鯨,人們在它的體內發現了6平方米的塑料布,它最終因消化道受阻,無法進食、營養失調而死。
人們丟棄的打火機、塑料桶、拖鞋、食品包裝袋……所有你能想到的塑料製品都會流進海洋。
這些塑料丟棄品會被海洋生物當做磷蝦或小魚吞進腹中,而那些沒有被吞食的則永遠停留在海中。
在1600米深的海底,陽光永遠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的塑料瓶,它們很可能永遠都會停留在這裡。
地球上每個人每年會使用和丟棄約136公斤只使用過一次的塑料。
預計2050年,當人口爆炸接近百億人時,預期塑料產量會比現在高達3倍。
而我們使用的塑料只有一部分會被回收,剩下的會一直留下來,像一種疾病,覆蓋我們的土地和海洋。
塑料的耐用性讓它應用廣泛,但同時因為這種耐用性,讓它變得非常可怕。
塑料真的會被分解嗎?它們被分解去了哪裡?
超過八成的海洋塑料是從陸地上輸出的,即使人們不在海洋周圍生活,他們所產生的垃圾也會隨著水流的運動最終流進海洋。
海洋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一個整體,洋流將塑料散布至全球各地的海面,美國丟棄的垃圾甚至可以漂流到南極洲。
看似藍色的海洋,真的就如肉眼所見那般清澈嗎?答案是否定的。
比漂浮的大塑料製品更可怕的,是塑料煙霧。
太陽的紫外線波動作用和鹽分把塑料分解成較小的碎片,形成「微塑料」。
水中來自工業和農業的化學物質,依附在微塑料上,使他們變成有毒的藥丸,被海洋生物吃下。
北大西洋僅塑料微粒就有3440噸。
塑料被分解地越小,被海洋生物吃掉的可能性越大。
魚吃掉塑料,塑料中的毒素會轉移到魚的肌肉或脂肪,而超過26億人主要依靠海產品攝入蛋白質。
塑料碎片也是海鳥死亡的一大因素。科學家解剖一隻雛鳥,從它的體內數出234塊塑料。
然而最高紀錄是一隻90天的雛鳥體內,發現了276塊塑料,塑料的重量占它體重的15%,這相當於人體內有6到8公斤塑料。
人類製造的塑料最終成了食物鏈的一部分。
怎麼辦?
科學家提出兩個方案。
生物修復,即利用天然有機物分解有害物質,使之變得低毒或無毒。植物修復,即利用綠色植物給土壤和含有重金屬或多餘礦物質的水體排污。
而要想徹底改變現狀,需要從根源上杜絕塑料品的使用。
盧安達是少數禁絕塑料袋的國家之一。
設立規則的好處就是,人們會遵守規則。
那些想要出口商品到盧安達的企業,需要將塑料包裝改變成玻璃包裝或紙質包裝。
還有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在做出努力,德國慕尼黑鼓勵塑料瓶回收換較高報酬、有完整的回收鏈條,英國將塑料製品回收後製成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愛爾蘭將塑料熱解後製成柴油……
普通人可以做些什麼?
你可以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盡量使用錫紙而非保鮮膜、要求餐廳提供可循環利用的包裝。
了解、關心這些事實,然後尋求改變。
希望未來,我們的下一代,仍然能看見大海本來的樣子。
宣傳部 郭雪媛
審改 謝曉東
請關注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TAG: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