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里,值得一讀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里,值得一讀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漆園吏。莊子與老子同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並稱「老莊」。唐玄宗時,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一書為《南華真經》。

莊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又有發展變化。在哲學觀方面,莊子崇尚自然,主張天道無為,否定人對自然界的作用,強調順應天命;在認識論方面,有突出的虛無主義傾向;在政治觀方面,雖然宣揚「無所用天下為」之出世學說,其實心繫天下,並未忘懷政治,只是因厭恨現實政治而選擇了消極逃避的道路;在理想人生的追求方面,強調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其中也潛藏著恥於同流合污的心態。

古人其實對莊子很是情有獨鍾,因為莊子能夠消解心靈的憂慮。古人不懂道家,做事經常碰壁,碰了一鼻子老灰,心情可想那是要多鬱悶有多鬱悶,一看莊子,就如同多年的被堵住的任督二脈忽然被打通了一樣,頓時是暢快無比,而且越讀是越愛讀。

有一個寓言故事,在《莊子》一書中出現了兩次。一處在《大宗師》篇;另一處在《天運》篇,詳細記載了老聃講這個寓言的前因後果。老聃給孔子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老聃將「相濡以沫」的「仁義」教化,比喻為「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人已經逃走,才敲打著鑼鼓去尋找,不亦晚乎?

聽了老子關於「相忘於江湖」的生存理念,孔子驚羨得「口張而不能嗋」;回到住處,連續三天不說話。

寓言中包含兩種場景,展示了兩種不同的生存理念。前一場景是兩條魚在泉水乾涸成為陸地的情況下,各自以口中的濕氣和涎沫滋潤對方,以延續對方的生命。當滅頂之災來臨之際,將僅有的一線生機留給他人,人與人之間的「仁義」關懷到了極致;後一場景是兩條魚生活在江湖之中,從不會想到用自己口中的濕氣和涎沫去滋潤對方。當生活在最適合生存的環境里,不存在任何生存危機的狀態下,人們就會忘掉相互之間的「仁義」關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雍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古往今來最美的情詩,卻敵不過納蘭的這一首詞
書法的力量:唐太宗見識《蘭亭序》後甘願俯首稱臣

TAG:惟雍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