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思變:甲午海戰後李鴻章的歐美之行

思變:甲午海戰後李鴻章的歐美之行

特約作者:一枚清粉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一(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前往德國,13日到達柏林。沙俄對李鴻章那麼盛情,德皇自然不甘落後。德皇派出了自己的御車迎接李鴻章,並護送其入住愷撒大廈二14日下午,威廉二世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對德國幫助中國一事表示了感謝,德皇也希望兩國關係能夠長久和好。就這樣李鴻章開啟了歐洲之行。《對甲午戰爭的反思與探尋-李鴻章1896年的歐美之行》《對日妥協or恪守宗藩體制,「壬午兵變」發生後李鴻章為什麼同意從朝鮮撤兵?》、《民國時期人們怎樣分析中日甲午戰爭?來自《申報》上的一則評論》


1.李鴻章西行原因

李鴻章的歐美之行,與國內、國際的一系列變動有關。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充分感知了日本侵略勢力的兇殘。某些西方列強在這場戰爭中的袖手旁觀又令清朝統治者感到無奈和氣憤。於是俄羅斯、德意志與法蘭西三國的干涉還遼,使疆臣廷吏似乎看到了救命的稻草,甚至認定日本歸還遼東是俄國伸出援手,鼎力相助的結果,因而主張與俄國攜手,抗擊日本。「聯俄制日」的外交思想逐漸抬頭,並佔了上風。

李鴻章

其次,外交戰略的執行需要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和外交人物,李鴻章恰好具備這樣的素質。他的這種素質同樣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1896年,在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即將舉行加冕典禮之際,清朝政府決定派遣使臣出席此次盛會。原本,清朝政府派遣的使節是布政使王之春,然而俄國政府卻指名要求李鴻章前往,由於中國在外交上希望俄國施以援手,便收回成命派李鴻章前往。


2.長路漫漫

在出訪歐美諸國期間,李鴻章也無時不為上述目標的實現而竭盡全力。在歐美各國,李鴻章曾不知疲倦地奔赴各地的諸多工廠和企業,進行參觀和學習。正如1896年7月19日法國《小巴黎人》的一篇報道中所說的那樣:李鴻章已在歐洲停留了兩個多月,但他並不著急。在中國一敗塗地地輸給了日本之後。看上去他是希望為他的國家找到雪恥的辦法。一路上,他思索、比較、評判,從出席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加冕禮開始,他接連訪問了俄國、德國、比利時。現在,他已經到法國數日了。所到之處,他仔細學習西方國家的軍隊組織,研究最先進的武器。

參觀西方軍隊

李鴻章也專程拜訪俾斯麥——向俾斯麥求教復興大計。俾斯麥說的話比較實在:「很是抱歉,我們相距千里,我平時也不怎麼關注貴國的情況,年紀大了就落後了,不敢胡說。但有一點是必需的:國家要想強大,必須上下一心。李鴻章又問:如何在與政府的競爭中取得勝利。伸斯麥的回答更簡單要麼服從政府的安排,要麼直言相速之後,二人又進行了一些交流。但中德兩國國情不同,伸斯麥的回答符合正常國家的君臣之道。

同時,李鴻章也渴求與西方列強的進一步合作,以解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燃眉之急,進而實現重振國力、捍衛國家主權之目標。李鴻章歐美之行結束以後,一支支擁有德國裝備,接受德國教官訓練的新式陸軍陸續在中國建立。這些軍隊的建立,與李鴻章奏設的北洋武備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特別是這些新式軍事學堂所培養的人才,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就整體而言,清末新軍似乎肩負著雙重使命:既是清朝政府最後的守護者,又為清朝政府的滅亡奏響了一唱三嘆的輓歌,從而改變了晚清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

兩個老人的見面


3.總結

梁啟超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一代強人就這樣蕭蕭落木。


參考:

侯傑,王小蕾著,1896 李鴻章的世界之旅,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10,第8頁。

傅嵐著,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0,第189頁

英軍還是法軍:到底是誰焚毀了圓明園?

康熙以降,中國的軍事變革為何漸漸停滯與落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明粉 的精彩文章:

各行其是,為什麼北洋海軍成軍後清廷不再給予財政支持
風雲塞上:明代的邊兵戰鬥力到底如何?

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