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仰海峰:歷史性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

仰海峰:歷史性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強調,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一個思想家,其哲學由個人的思考變成政黨的指導思想,進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並成功地改變了世界,這個思想家的哲學就值得人們不斷地去研究、去理解。也正因如此,200年來,人們不斷地研究馬克思的哲學,去體悟其哲學中包含的活生生的內容,以便更好地面對各自的時代及其思想,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成果。這也使得馬克思的哲學成為一種開放性的哲學。這種開放性源自於馬克思哲學中的歷史性思想,正是這一思想使馬克思具有了洞察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思想的理論立足點,使他對自己的哲學保持著一種開放性的意識,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的歷史性思想

馬克思的歷史性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強調理性的社會歷史定位。在過去的哲學中,理性是一種自律性的意識,它按照自身的邏輯展開,是人與社會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哲學的變革就在於打破了理性的這種自律性神話,第一次明確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只是在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意識才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並形成了存在於自身發展過程中的邏輯。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才會形成近代以來的思想所強調的所謂獨立的理性,並把理性看作現實存在的原則。馬克思並不反對理性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他反對將這一相對獨立性變成絕對的獨立性,而這正是近代以來西方哲學中理性中心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

其次,強調對社會存在的歷史性分析。馬克思對社會存在的分析是按照兩個維度展開的:一個是對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分析,在這裡他關注的是生產邏輯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的建構過程,比如生產力—生產關係(基礎)—上層建築,就是對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分析。另一個是歷史性分析,如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關於三種社會形態的分析,就體現了社會存在的歷史性變化,特別重要的是,每一次變化都是一種根本性的質變。如從以人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轉向以物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就是一次重要的質變,這是從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轉型。在這次質變中,上述的生產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讓位於資本邏輯,資本邏輯取得了統攝地位,生產邏輯只有在資本邏輯下才能得到理解。在這裡,馬克思強調的是社會存在的歷史性特徵,他反對的是將特定社會存在超歷史化,這也意味著,思想觀念不僅有其社會存在的基礎,而且有其歷史性的社會存在的規定。

最後,強調思想與歷史之間的內在關係。思想雖然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但思想的根基在於社會存在,在於社會歷史的變化。思想的相對獨立性,又使之具有了批判的維度。思想與歷史之間形成了內在的循環關係。社會存在及其歷史過程規定了思想的現實特徵,這使得思想具有了歷史性規定;思想的批判性又會激起人們改變歷史的動機,哲學在這時才能變成改造世界的力量。

馬克思哲學的這種歷史性規定,使其思想更具穿透力,從而對思想與社會歷史都具有了批判性,正是這種批判性推動著馬克思哲學的不斷發展。

歷史性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

審視西方近代以來的思想,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特徵是超歷史性。這種超歷史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當下的歷史看作最合乎自然的歷史,從而將這一歷史看作一種自然狀態。另一方面是由此出發提煉出一系列哲學範疇及思想體系,從而實現對上述超歷史觀的理論論證。這正是馬克思所要批評的。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中,馬克思一上來就講到孤立的個人問題。他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指出,這種孤立的個人所反映的正是近代以來市民社會中個人的存在狀態。與之相應,當盧梭將個人之間的契約關係作為社會建構的基礎時,他關於人的自然狀態的討論,反映的同樣是近代以來市民社會中人的存在方式,並將市民社會中的個人變成了自然狀態中的個人,這是一種非歷史性的設定。在這一點上,當斯密將原始社會中射獵用的弓箭都看作資本時,在其思想深處就直接將當下的社會設定為人類社會的模板了。由此出發,當時的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為只存在兩種制度: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自然的,近代以來以市場為指向的社會制度就是自然的,現存的關係才是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的關係。在這樣的視野中,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就變成了不受時間影響的自然關係,這就是近代以來的思想深處所表現出的超歷史性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直接影響到當時的一些社會主義者。例如,蒲魯東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出在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交換層面,取消商品交換成為他們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馬克思指出,商品交換隻是資本的表象,如果只停留在表象層面來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是確認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永恆合法性,這就是一種非歷史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李嘉圖社會主義者如佈雷、湯普遜等人身上,體現得同樣很明顯。他們將資本等同於生產過程中的具體要素,認為如果沒有資本,就無法進行物質生產,因而資本是無法廢除的。在這些思想中,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變成了超歷史的存在,另一方面思想的獨立性又確認了這一存在的合法性,這種非歷史的觀念,成為近代以來哲學的重要特徵。

歷史性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

歷史性思想不僅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規定,而且適用於馬克思哲學本身。當一些人將馬克思的哲學變為一種不分時間地點均可運用的模式時,馬克思就曾反對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哲學的這種歷史性特徵,意味著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只有在這種開放性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才是可能的。

這種開放性首先就體現在社會歷史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馬克思面對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1870年代之後發展而來的組織化資本主義時期(或稱為福特製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來形成的後組織化資本主義時期(90年代以後發展為全球資本主義),這是資本形態的變遷,更是社會結構層面的巨大變化。今天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對社會歷史變遷過程的審視。可以說,不能理解當代社會的變化,也就無法真正地在當代語境中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同樣需要在社會變遷的基礎上去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觀念。今天面對馬克思的哲學,我們需要有一種歷史性的視野,看到社會歷史的變遷以及這種變遷在不同時期對馬克思哲學的影響,只有在這種歷史性視野中,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在這種視野中,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地聯繫在一起,使之成為一種鮮活的思想。比如,當列寧討論帝國主義時,他充分意識到這是與自由競爭時期相區別的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產生,加上金融資本的形成與擴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的無序化問題,從而將資本主義推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就需要人們對這一新階段的矛盾進行新的分析。盧卡奇講物化,看到的是在組織化資本主義時代,機械化生產帶來的人的活動與心理的物化。在後組織化資本主義時代,隨著電子媒介的興起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加之福特製之後帶來的社會豐裕化情況,才會有鮑德里亞所討論的消費社會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語境與馬克思所講的自由競爭時代的語境並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很遠,我們不能簡單庸俗地以當時馬克思的言語來機械地理解資本主義新的發展狀況,這恰恰遠離了馬克思的精神。

歷史性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與開放性,是我們今天重讀馬克思時需要堅持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理念,我們才能在當代更好地繼承馬克思的哲學,按照馬克思的方式來面對當代歷史與文化,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這是我們紀念馬克思的最好方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16AZX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原標題:歷史性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創刊
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批判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