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趙德明:值得關注的外國文學動態

趙德明:值得關注的外國文學動態

不久前參加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以及韜奮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2017暨鄒韜奮年度外國小說獎」頒獎典禮,回到家中後產生了許多聯想,其中有兩條值得公佈於眾。

一是獲獎小說中有德國作家博多·基爾希霍夫的《遇見》(該小說同時榮獲2017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和第四屆鄒韜奮年度外國小說獎),講述的是一對德國戀人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倆的感情在遇到一位難民女孩時產生了分歧,就是如何對待非洲難民。同情並且伸出援手是一種態度;嫌棄、排斥甚至辱罵又是一種態度;當然,不予理睬、漠然處之又是一種態度。這讓我又想到了西班牙作家愛德華多·羅斯塔爾的長篇小說《無神國度的兒子們》(2016)。小說中,一位非洲青年逃亡美國,一所大學接納了他,一位美國姑娘愛上了他。幸福之餘鄉愁難解,於是跟愛人商量回去探親。姑娘表示理解和支持,小夥子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不料,他的祖國爆發了內戰,大批難民為了逃避戰火而湧向歐洲,這個小夥子也被席捲其中。他隨著難民大潮奔向邊境,一路上遇到了種種危險:炮火連天、土匪搶劫、瘟疫疾病……病死的、餓死的、被打死的人難以數計,僥倖活著的人各奔東西。小夥子歷經千難萬險回到了美國,他發現美國大學的師生對非洲難民問題有種種不同的態度……

用文學的形式表現難民問題,我們可以稱之「難民文學」。它具有普遍性:非洲有難民,中東有難民,亞洲的菲律賓、緬甸也有,拉美也有難民流向美國;它具有深刻性:用文學的形式挖掘難民問題背後的人性變化,深刻揭示出人類面對大災大難的種種態度。這個問題拷問著全世界:你為什麼不聞不問?你為什麼聽之任之、熟視無睹?更加需要追問的是:是誰製造了這樣的災難?誰來制止災難的發生?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享受著美麗青山綠水的人們要不要讀這一類的文學?

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更多文化交流,當代外國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更多中國人的形象。那麼,外國作家怎樣看待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發生的事情?對此,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本書。一本是我剛剛翻譯完成的阿根廷作家塞薩爾·艾拉的小說《彈子遊戲》(2010),故事講述失業的男主人公進入一家華人開設的超市購物,老闆在結賬找零時想方設法用小商品充當零錢,價格單位從元到角,推銷出去一堆小商品,直到最後老闆居然精打細算到了分,給了主人公幾個沒用的大理石石子。翻譯到此處,作為譯者的我頗有些不悅。難道這就是外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嗎?這般精明算計、錙銖必較?我有些憤憤然,國民劣根性這東西,自己人內部說說也就罷了,一個外國人直截了當地指出來,身為中國人的民族情感自然無法接受。但是繼續逐字逐句翻譯下來後,才發現作者對華人的態度逐漸有了180度的轉變。主人公通過與華人青年何納丹的接觸,發現了華人身上的很多美德,而那些充當零錢作用的小商品也成為故事中的道具,每一樣都物盡其用,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完美地組合在一起,居然蘊含了中華文化的精髓。看來只有相互交流溝通,不同國度的人們才能逐步消除誤解,相互理解,求同存異,而文學恰恰是這一過程不可或缺的承載。另一本書是古巴女作家梅賽德絲·比利亞特的《中國人在哈瓦那》(2016)。她把19世紀以來中國勞工在哈瓦那的艱苦奮鬥、勤勞勇敢和經受的苦難描述得生動感人,資料翔實可信,尤其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文學、音樂、舞蹈、神話、傳說、武術、烹飪、民間習俗都作了詳細介紹。我估計這類介紹中國最新情況、由外國作家來撰寫的文學作品會越來越多,根據就是:中國的巨變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但是,變化的內因,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識變化,是個十分有魅力的謎團。這位女作家在評論劉震雲的《手機》時說:「原來中國人民的思想面貌有這麼大的變化啊!」各類外國文學作品說說中國人,等於送來了各種鏡子,我們應該舉手歡迎。

原標題:值得關注的外國文學動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桂芝:男性研究為史學研究開闢廣闊天地
經濟學視角下農民參政的態度與行為選擇偏差分析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