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哲學簡史》書摘

《中國哲學簡史》書摘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1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

2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3 哲學也給予我們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時代的哲學所給予的那種理想,有一部分必定只屬於該民族或該時代的社會條件所形成的這種人生。但是必定也有一部分屬於「人生一般」,所以不相對而有長遠價值。

4 在周朝前期,官師不分。換言之,某個政府部門的官吏,也同時就是與這個部門有關的一門學術的傳授者。→周朝後期,王室喪失了權力,政府各部門的官吏也喪失了職位,流落各地。這些官以私人身份教授他們的專門知識,轉為「私學的師」→演變為各「家」。

5 孔子「 無所為而為」: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於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於在這種道德強制以外的任何考慮。

6 先秦道家哲學的發展,一共有三個主要階段。屬於楊朱的那些觀念(為我;輕物重生)代表第一階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

7 五行:五行通常譯為"Five Elements"。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做靜態的,而應當看做物種動態的互相作用的力。漢語的「行」,意指"to act"或者"to do",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或"Five Agents"。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 Powets"。

8 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一時才有和,但是要達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達到和。

9 在《中庸》里,明和誠是連在一起的。《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動的一切意義,諸如飲食人倫的意義,他就已經是聖人。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菠蘿包少女 的精彩文章:

TAG:菠蘿包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