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5歲拿下博士、40歲成為儲能大牛,他常說「別讓自己過得太容易」

25歲拿下博士、40歲成為儲能大牛,他常說「別讓自己過得太容易」

今年41歲的陳海生,在常人眼裡,有著「開掛的人生」。而他自己一聽到這種稱謂,急忙擺手解釋,「其實是很普通的成長經歷,比其他孩子早入學一年,小學又是五年制,就這樣提前了兩年,沒跳過級,沒破過格,很平常」。

但有一點他沒有否認。他是一個有規劃且善規劃、能執行的人,尤其是對自己科研生涯。

在2005年去英國利茲大學做訪問學者時,陳海生拿到的是一個軟課題——3萬英鎊經費支持的「液氮汽車發動機熱力分析」項目。對這個「很小的課題」,陳海生做得很認真。

他往前追溯,看前人在液態空氣儲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往後追溯,分析這種移動式液態空氣儲能的弊端以及解決方法,同時提出液氮發動機能量密度小,做移動式前景有限,固定式液態空氣儲能系統前景更為廣闊。

他將自己的想法形成一份詳盡的報告提交給了項目方Highview公司。最終,3萬英鎊的項目變成了投入達600萬英鎊的項目,陳是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原定的一年的訪問學者時間也變成了利茲大學4年的工作合同。

2009年,這個項目實現MW級示範,陳海生在英國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回國之後做什麼呢?當時他有多個研究方向選擇:微納尺度傳熱、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儲能等。在英國的四年時間,對液態空氣儲能項目的跟進,也開啟了他對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的思考,於是,在回國時,他將研究方向聚焦到了一點——儲能。

儲能主要分為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陳海生的研究領域在物理儲能,他對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兩點要求:一是可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長壽命;二是不受各種條件限制,適用性廣。國際上抽水蓄能技術已經很成熟了,雖具有成本低、規模大、壽命長等優點,但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初期投資大,建設周期長,還會帶來移民搬遷及生態破壞等相關問題。

陳海生決定另闢蹊徑,研發不使用儲氣洞穴、不燃燒化石燃料的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在技術上攻克壓縮機、膨脹機、蓄冷蓄熱系統等方面的難點,來提高儲能系統的規模、效率和性能。

有人也好心勸過他,不要把目標立太高,就比如「當前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效率普遍在50%,定下65%?70%的目標太高了,不擔心到時候達不到目標嗎?」,而他總是回應道,「人總得要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才能達到的目標,別讓自己過得太容易」。

在陳海生給自己的十五年規劃中,是沒有考慮過管理這條路的。從2010年擔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到如今的副所長,他笑稱是一場「陰差陽錯」的結果。

他用半年的時間消化,將這份「陰差陽錯」處理得嫻熟有餘,矩陣管理、二八原則、用人等詞時不時從他口中蹦出。

現在的他,三分之一精力在科研,三分之一精力在行政管理,三分之一精力在找經費。他說,每天一睜眼,10萬塊錢沒了,因為項目和人員的支出都不少。縱向項目的經費有限,需要額外找投資。作為儲能研發中心主任,陳海生一年差不多要見幾十個投資人,通常10個裡面有一個能談妥就很不錯了。

今年4月,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英國伯明翰大學儲能中心、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等國際頂尖儲能技術研發機構及行業組織,共同發起成立國際儲能技術與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儲能聯盟),陳海生是總幹事。對於這一職位,他說「就是要幹些事情」,而這也是他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儲能聯盟有四個定位:每年組織國際儲能會議;發起成立國際儲能技術共享平台;發起國際儲能標準認證與互認;促進國際儲能合作交流。在陳海生看來,「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儲能領域中國要抓住這個契機,在技術上要力爭上遊,在國際影響力上也要「想的早,乾的好」。作為聯盟的總幹事,習慣於制定規劃的他,也制定了一個目標:聯盟會員至少覆蓋30個國家和地區,單位會員不少於300個。

回首2010年回國之初給自己做的規劃,陳海生自我評價,基本是在按照預期推進;對於儲能聯盟一事,他也有信心能達成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能源評論 的精彩文章:

一位石油人在伊朗的那些年

TAG:能源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