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洲海權的第一次爭鋒: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怎樣覆滅的?

歐洲海權的第一次爭鋒: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怎樣覆滅的?

作者=王順君

有一部電影《伊麗莎白之黃金時代》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開始時黑衣的修士唱著肅穆陰森的聖詠,一襲黑衣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走到陽台上接受萬眾歡呼,整個西班牙籠罩在愚昧的宗教陰影之下,而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穿著明亮華麗的衣裙,裊娜地走在地球儀背景的大地之上,代表光明和理性驅逐愚昧的黑暗,而英格蘭統治著海洋與世界……在鼓勵全軍抗擊「無敵艦隊」時,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伊麗莎白女王騎在白馬之上,一襲銀白的鎧甲,紅棕色的秀髮飄逸在風中,更映襯肌膚如雪,高貴美艷之極,與此對照的是,影片中的腓力二世永遠一生黑衣,嚴肅拘謹,因關節痛風而佝僂,舉止猥瑣。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大片,非黑即白的人物的設定,與其說是還原歷史,不如說是在講述一個歷史為背景的故事,其細節可以任由打扮,僅為主題服務。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英格蘭的一系列事件,這部片子完全符合任何中學教科書的論調,即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走上了資本主義的康庄大道,而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或興或敗,或榮或恥,百年國運皆繫於此役,所以擊敗「無敵艦隊」之海戰,改變世界歷史。

然而,如今任何一位嚴肅的歷史學家都會否認這個說法,「無敵艦隊」之覆滅,事實上並沒有教科書上吹噓得神乎其神,1588年後,西班牙依舊是世界與海上的霸主,距離英國稱霸海洋還有兩個多世紀之遙。如此這般,歷史學界和普羅大眾對一件歷史事件的認知和看法又再次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故依我看來,在當今撰寫一本關於無敵艦隊歷史的書籍,最難以把握的就是這道知識分子和普通讀者的分野鴻溝,完全顛覆大眾認知,普通讀者不買賬;而不顧史實,就像好萊塢電影那般黑白分明的臉譜化和戲劇化,恐怕會遭學界一陣炮轟。當下,任何人寫一部無敵艦隊的現代新史都面臨著彷彿走鋼絲一般的局面,而後浪汗青堂的《無敵艦隊》一書的作者加勒特·馬丁利無疑輕盈地走過了鋼絲,並且在上面優美地舞蹈起來。

這本榮獲1960年普利策獎的名作,將「無敵艦隊」當作一個宏偉悲壯的歷史交響曲的最高潮的一幕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部歷史交響曲就是16世紀羅馬天主教和誓反教殊死搏鬥的宗教改革時期。本書的開頭就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穿著一襲緋紅鮮艷的長裙在福瑟林格被處以極刑的場面,當她的首級被劊子手剁下之後,英國人就立即焚燒她所有的隨身物品,以免被天主教徒當作殉道者的聖物去崇敬。這場戰鬥在她和簽署處決令的伊麗莎白誕生之前就開始了,從馬丁·路德在教堂的門上釘上《九十五條論綱》之時就彷彿震動翅膀的蝴蝶,要在天主教世界引起史無前例的巨大風暴——這場風暴抵達英倫三島,恰恰歷史在這裡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英王亨利八世起初以天主教「保教衛士」自居,卻因想與髮妻離婚另娶新歡,以便誕下男嗣,卻遭到羅馬教廷阻攔,專橫的亨利八世乾脆從羅馬教會中分裂自創國教,自居為國教教主,政教一體,開創了「安立甘宗」(Anglican),此舉被天主教認為是「割裂基督的肢體」的裂教之舉,自然遭到了全國上下的反對,於是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採取暴力或賄賂手段強行推廣國教,殘殺了諸如托馬斯·莫爾和「倫敦加爾都西殉道修士團」這樣忠於天主教、不願接受國教的殉道聖徒,最終分裂成功。雖然到其長女瑪麗一世統治時天主教勢力略有恢復,但在次女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格蘭國教已經取得了優勢,同國外的新教勢力,例如法國和荷蘭的加爾文宗、德國和北歐的路德宗,結成攻守聯盟;他們均自稱「誓反教」(Protestant),反對羅馬教廷的權威和其信條教理,而於此相對的就是天主教的「神聖同盟」,此時由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領銜、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挂帥,這兩股勢力形同水火,在歐洲大地上四處血戰。

同自稱為基督徒,但是羅馬天主教和誓反教卻差異巨大,天主教視誓反教為「異端」,誓反教指摘羅馬教廷為「大淫婦」,按照天主教教義,異端是會「感染羊群的瘟疫」。歷史上,天主教會對於異端嚴防死守,甚至不惜動用武力消滅,13世紀對法國南部異端的「阿爾比十字軍」就是最好的例證。於是在瑪麗·斯圖亞特被殺之後,腓力二世就在教皇的敦促之下,對「英國的耶洗別」發動一場十字軍就箭在弦上。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之子,雖然他從未得到過皇帝頭銜,但是他當時最有權力的人。他統治的疆域「旗幡所致超過世界三分之一,從西西里到庫斯科再到基多省,其間包括九個時區……而且如果我們從北到南度量它的範圍,那麼它涵蓋了地表的四分之一」,腓力被譽為第一個統治日不落帝國的君王,因為他治下領土涵蓋世界所有24個時區,被時人譽為「創始以來所知的最大帝國」,「故他確實可以說:Sol mibi simper lucet(太陽總是照耀我)」。

而此時的英國在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的動亂之後,已經退回到莎士比亞為之讚美的「權杖之島」之上。英格蘭以蒼茫大海為城牆,卻似乎是一個容易被輕易征服之地:在歷史上英格蘭被羅馬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弗里斯蘭人、丹麥人、諾曼人輪流徵服;而在漫長的金雀花王朝時期,內戰頻發,率軍登陸一方往往也能摧枯拉朽,直搗黃龍,例如亨利四世、愛德華四世和亨利七世也曾如此靠海外軍隊,迅速登陸後,推翻現政府而登上王位。如今退為島國的英格蘭卻在大海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在伊麗莎白女王的統治之下。這位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在年輕時代曾經姿色動人,纖腰盈盈,紅髮如長長海草蜿蜒,但她天性薄涼,常常暴怒咆哮;對國家財政極為吝嗇,能省則省,卻喜愛華服珠寶,在購買珍珠上出手闊綽,就連加勒特·馬丁利都形容她「如一條盤卷的大蛇」;她喜愛這種孕育自水中的寒冷珠寶,這和她塗抹鉛白的面容相得益彰——新教的都鐸女王和滄海中的島國結合一體,塑造了英國在後世人心中最經典海洋女王的形象。

此時,誓反教「三駕馬車」中的另兩位——奧蘭治親王威廉和法國海軍元帥科里尼都已相繼殞命,伊麗莎白女王成為整個新教團體的最高首領,並且繼續迫害天主教徒。在英國如果不參加國教會的禮拜,將被課以每月20英鎊的重罰,忠誠的天主教徒只能淪為赤貧;而且那些地下的司鐸們一經發現,就要被處以剝皮或者肢裂此類中世紀的酷刑。伊麗莎白的所作所為,自然使她成為天主教世界的眼中釘。教會庇護五世在1570年頒布了諭令《至上統治》,宣布她為異端,是真正信仰的迫害者,將之革除教籍,並且將她作為僭主和篡位者直接廢黜。一場聲勢浩大的十字軍由穿梭在神聖同盟各個宮廷中的使者們組織起來,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抗擊異端、拯救天主教世界的十字架。

腓力二世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里與世隔絕,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貢獻於他的「世界帝國」,彷彿一位斯多葛主義的苦行僧。他的虔誠毋庸置疑,他曾宣稱:「天主作證,我進行戰爭從來就不是為了得到更多的王國,而只是為了保證其(天主教)信仰以及和平。」1571年勒班陀海戰中,神聖同盟的海軍戰勝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確定了腓力二世作為天主教信仰和整個歐洲文明守衛者的崇高地位。

而此時新教徒們以「敵敵即友」的古老外交原則,和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暗通曲款,荷蘭新教丐軍甚至叫囂「寧為大食犬,不做教皇豬」。英國清教徒德雷克則率領掠私船在西班牙海岸和殖民地燒殺搶掠,他破壞沿途的每一座漁村,每一條漁船,甚至連每一張漁網和每一個木桶都不放過,他狂妄地宣稱自己燒掉了西班牙國王的鬍子,並希望西班牙人民都能詛咒自己的長官。西班牙人稱他為「惡龍」(El Draque);於是,英國再次變成了維京時代的海盜窩,而無敵艦隊就是一場針對英國異端的「十字軍」。

「無敵艦隊」和天主教世界在中世紀發動的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並無不同——經過外交文件確認,所有參與者在出發前全部痛悔告解,領聖體。道明會修士們向跪地的士兵水手們宣讀教皇的免罪和特赦,一面祝過聖的戰旗被帶到艦上;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承諾只要西班牙士兵登陸英國,就會無償賜予西班牙國王100萬金達克特。1588年無敵艦隊從里斯本啟航之時,天主教的戰士們躊躇滿志:他們堅信天主必定會站在自己這邊,他們會取得聖戰的最後勝利。

16世紀的遠洋艦隊出航,是對國力的巨大考驗。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無疑是踏上星際征途的太空艦隊,海軍是連飲用水都要補給,更不談各種物資的更換補充,例如桅檣、繩索和帆布;還有各類小艇、大炮的維護修理,古代海軍的首要大敵就是大海,自然掌握著勝負、生死與所有人的命運;整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無敵艦隊」出海之後的遭遇,筆觸極其細膩,驚心動魄。馬丁利對16世紀海軍裝備、裝備戰術之嫻熟,可能在已出版的中文著作中無出其右者,這也許和他在二戰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親自參加過海戰有關,他對武器、大炮等裝備考證之考證清晰讓人嘆為觀止——蓋倫帆船、加萊賽戰船、加萊槳帆船、風帆戰列艦、新式戰列艦、輕帆船、霍爾克船、扎布拉船、帕塔耶船……在讀者面前勾畫出一幅幅電影式的場面,彷彿戰地記者穿越到16世紀英吉利海戰的當場用膠捲記錄下刀光劍影的廝殺,其栩栩如生,引人入勝令人驚嘆不已。

然而,無敵艦隊所遭遇的格瑞佛蘭海戰並非是戰鬥極其激烈、你死我活的較量。艦隊司令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放棄了直接登陸普利茅斯的良機,就宣告了覆滅的開始,「最幸運的艦隊」陷入了不幸之中;此後又錯失了和帕爾馬公爵在加萊會師的機會,無敵艦隊就在英國海軍的騷擾和波濤洶湧中,慢慢地進入無可挽回的悲劇結局。英吉利海峽之中發生的幾場海戰並不算非常激烈,但是對於無敵艦隊如何如同一隻老鷹被一根一根地拔掉羽毛,馬丁利是以一種類似偵探懸疑般細緻入微的手法描寫失敗的一步步來臨,他似乎想糾正「英國海軍沒有有效打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是毀於風暴」這個流行的論點,然而在一枚伊麗莎白女王頒授的慶祝擊敗無敵艦隊的紀念章上就刻有「上帝吐納風雨,他們因之潰散」的字樣。事實上,英國人也許比西班牙人更願意把無敵艦隊的失敗歸咎於神意。

本書的最後又描繪了另一位吉斯家族成員的被殺——法國天主教「神聖同盟」的首領、吉斯的亨利被法王亨利三世派人刺死,這和開篇瑪麗·斯圖亞特之死遙相呼應。亨利三世在臨死之前,將王權交給了新教首領納瓦拉的亨利,此時讀者才會領悟出馬丁利在布局構思上的獨具匠心;雖然他能將戰鬥場面還原得栩栩如生,但他並不是一個僅能著眼於打打殺殺戰爭場面的作家,他站在了極高的歷史的山巔,如同全知之神一般,審視「無敵艦隊」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所具有的真正的高度,這也是這一場並非決定轉折的海戰能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的原因。伊麗莎白在無敵艦隊失敗後立即命人為她繪製了巨幅油畫,以彰顯勝利者的無上光榮。畫面中心的她珠翠環繞,富麗堂皇,女王右手覆蓋於地球儀之上,身旁是英格蘭的王冠,而身後的壁畫上描繪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她右側是形勢在彷彿黃金大海之上的英格蘭海軍,而左側則是黑暗大洋中被狂風巨浪吞噬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在伊麗莎白精明犀利的頭腦中,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場天賜的勝利到底意味著什麼——

毀滅無敵艦隊的風暴就是上帝同盎格魯-撒克遜人所立的約,弱小的島國戰勝了「世界帝國」,新教的愛國主義戰勝了天主教的十字軍聖戰;一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要將紅海分開,選民將見證前所未有的奇蹟作為蒙受恩典的證明;又如大衛戰勝歌利亞巨人,以證明受膏者的身份。無敵艦隊的覆滅是成為舊世界走向滅亡的標記和結點,綠草如茵的英倫三島成為新秩序世界下新的耶路撒冷,上帝要把統治世界的權力交給祂的「新選民」盎格魯-撒克遜人——在1588年無敵艦隊的檣櫓灰飛煙滅之中,新選民站在許願之地瞭望:

看!新天新地!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書評 的精彩文章:

開國前夜的日本:一個國家的因禍得福
停滯的帝國如何理解自由競爭:中英的第一次」貿易戰

TAG:經濟觀察報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