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的傳說 歐洲史
現代歐洲文明的源頭,來自於歐洲東南邊際的地中海地區。從流傳悠久的歐羅巴洲得名的傳說中,可以看到這一歷史痕迹。
歐羅巴的傳說取材於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詩人莫斯科斯的一首長詩。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地中海東岸相當於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有一個國家叫腓尼基,腓尼基國王有一個女兒名叫歐羅巴。歐羅巴自幼深居在父親的宮殿里。到14歲時,她已是一個艷冠群芳的美麗少女。
一天夜裡,少女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裡,她看見兩個大陸化身為兩個女人為了爭奪她而發生爭執。她聽出一個是亞細亞,另一個是亞細亞對面海岸上的大陸。亞細亞企圖擁有她,因為是她把歐羅巴哺育長大。而另一個則揚言,經由命運女神的安排,眾神之王宙斯會把這位少女送給她。於是用一雙強有力的手,把她從亞細亞懷中拉了過去。
歐羅巴從夢境中醒來,已是黎明時分,她再也睡不著了,於是召集玩伴前往海邊遊玩。這是海岸邊一片開滿美麗鮮花的草地,歐羅巴在花叢中,令女神也相形見絀。這一幕被在天庭中的宙斯盡收眼底。他被年輕貌美的歐羅巴深深地打動了。此時,愛神阿佛洛狄忒和她兒子——淘氣的小愛神丘比特一起,將一支愛情之箭射進了宙斯的心坎,於是他立刻瘋狂地愛上了歐羅巴。
可是,宙斯害怕妒嫉成性的妻子天后赫拉發怒,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詭計,變成了一頭公牛,混在國王的牛群中。牛群在草地上慢慢散開,只有宙斯化身的大公牛來到山坡的草地上,歐羅巴和一群姑娘正坐在這裡嬉戲。
公牛驕傲地穿過草地,歐羅巴和姑娘們都誇讚公牛那高貴的氣質,她們興緻勃勃地走近公牛,伸手撫摸油光閃閃的牛背。最後,它依偎在歐羅巴的身旁。歐羅巴越來越喜歡這頭漂亮的公牛,她在牛的前額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公牛立即擺頭向她示意,讓她爬上自己寬闊的牛背。歐羅巴一邊從女伴們的手上接過花環,掛在牛角上,然後壯著膽子騎上牛背。公牛隨即一躍而起,全速奔到海邊,在它凌波疾行之際,海中眾神升至海面,護送她一道前行。
法國畫家諾埃爾·誇佩爾的油畫《劫奪歐羅巴》
歐羅巴一手緊緊地抓住牛角,一手抱著牛背,海風吹動著她的衣服,好像張開的船帆,平穩地向大海的遠處游去。
當太陽沉入水面時分,他們終於來到了遠方的海岸。在一棵大樹旁,歐羅巴從牛背上滑下來。這時,公牛突然不見了,眼前出現的是一個像天神一般的男子。他果然是眾神之王宙斯。宙斯向歐羅巴表達了愛意,並告訴她,不要害怕,自己是愛上了她才出此下策的。這裡是他的出生之地——克里特島,如果歐羅巴願意嫁給他,他會好好守護她。歐羅巴已經準備接受命運的安排,她伸出一隻手去,表示答應他的要求。宙斯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第二天,愛神阿佛洛狄忒和丘比特母子出現在她面前,笑著告訴歐羅巴:「你是第一個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你腳下站立的這塊大陸,就按照你的名字叫做歐羅巴,它從此就是你的棲地。」歐洲由此得名。
後來,歐羅巴跟宙斯生了三個強大而睿智的兒子:米諾斯、拉達曼提斯和薩耳珀冬。拉達曼提斯成為克里特島上的第一位國王,由於生前以公正著稱,因此死後做了冥界的判官,專門懲罰罪人;米諾斯,繼弟弟之後在克里特島上建立了米諾斯王國,也是所有國王中的佼佼者,死後也成為冥界的判官;薩耳珀冬,成為小亞細亞呂底亞的國王,後來參加了特洛伊戰爭。而歐羅巴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女神,她的美麗和她的名字與世長存。
西方學術界一直流傳著的「光明來自東方」的說法,就是說歐洲文明來自於周邊古老的亞非文明。腓尼基公主歐羅巴的傳說則恰好印證了作為歐羅巴文明起點的克里特文明與近東文明的關係。
知識鏈接
歐洲文明曙光——克里特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東南部,是一座多岩石的長條狀島嶼,被希臘半島、非洲海岸和小亞細亞包圍。克里特島成為歐洲文明的萌發地不是偶然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其周邊就已經有了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成熟的文明。因此,到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文明的種子便已在克里特島上萌發。
克里特島地理位置
克里特人不是印歐系民族。從克里特文明遺迹的繪畫可以看出,克里特人是黑髮棕色皮膚,這說明他們可能是來自於北非或地中海東部和南部的閃米特人。島上的主要出產物是橄欖、蜂蜜和葡萄,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這些都屬於經濟作物。橄欖提供植物脂肪,橄欖油可以製成燈油和原始皂類;蜂蜜是糖的替代品;葡萄作為釀酒的原料,被廣泛種植。便利的海上交通使這些出產很快成為極受歡迎的商品。
積極的商業行為,使克里特島逐漸成為聯結亞非歐海上貿易的樞紐。克里特人也在海洋貿易中,引進了亞非近東文明的許多成果。例如,他們的藝術作品明顯受到了埃及色彩和風格的影響;克里特社會的經濟分配製度也體現了這種影響。
在克里特文明中,統治者規定生產者必須向中央儲備庫繳納一定數目的產品,同時確定每個社會成員可以獲得的生活必需品和酬金數額。換句話說,克里特社會搞的不是市場經濟,而是由統治者壟斷勞動產品,然後進行再分配的經濟制度。這種制度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也存在了一段時間。
點擊書影,即可進入京東購買頁面
一本書讀懂歐洲史
作者:馬世力 陳光裕 著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裝幀:16開平裝
定價:38元
編輯推薦
☆ 講述自文明誕生至20世紀的歐洲歷史進程。按時序分為十三個篇章,並對各個時期的主要內容予以概述。
☆ 以歐洲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為線索,選取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開細節描述,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 注重對歐洲文明演進的闡述,並通過具體人物、事件予以呈現。
☆ 全書以時間為經,事件、人物為緯,兼具可讀性與工具性。
內容簡介
歐洲歷史是人類眾多文明類型中的一種,既有人類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獨具的文明個性。本書即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主體,在具體歷史進程中,呈現歐洲文明的概貌。以歐洲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為序,設置章節,同時選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開歷史細節的描述,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講述自文明誕生至20世紀的歐洲史。
作者簡介
馬世力1949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近代史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歷史學會理事、教育部全國高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世界近現代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獨立撰寫學術論著20餘篇(部),兩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陳光裕1955年生,天津市人。天津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全國歷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天津市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諮詢委員。曾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歷史教學、教研工作,現從事師範教育歷史學科教師教育方向的教學與研究,撰寫、發表歷史教育教學論文和各類歷史科普文章百餘篇。
作者的話
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性成果,是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結晶。雖然人類歷史上文明的起源、發展路徑和文明模式有很大差異,學界對文明的概念也有諸多定義,但文明本身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則是多數人的共識。本書所寫的歐洲歷史就是人類許多文明類型中的一種,它既有人類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獨具的文明個性。
想了解歐洲歷史,除了要知道其具有的文明共性之外,還要知道歐洲文明有哪些特殊性,換言之,要知道歐洲文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獨創性貢獻在哪裡,歐洲文明的個性化基因是什麼。這些具有個性化的文明基因是怎樣決定了歐洲以後的歷史走向和文明發展的高度。尤其是,要搞清楚這些具有歐洲歷史文明個性的基因中,有哪些演化為後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共同元素。這是我們判斷歐洲文明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的切入點。
總體上說,歐洲文明有兩個凸顯期,一是古代的希臘、羅馬時代,二是地理大發現之後的近現代。在這兩個時代,尤其是近現代以來,歐洲文明發展成為人類文明中具有示範性的主流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從古希臘開始,眾多學者持續地在哲學等領域對抽象意義上的「人」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揭示了人的自由本性、特質、權利、品格和人的發展趨勢,試圖尋找「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
二是構建了逐利性生產模式。即,把以物易物的使用價值生產和交換模式,轉變為以交換使用價值為路徑去攫取價值的生產模式,並以商業獲利為切入點,引發了價格革命、生產分工和大工業等一系列生產方式的變革,使人類的生產目的、組織方式、勞動制度、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的性質迅速由維持型經濟轉變為高效率、低成本的獲利型經濟。
三是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結合起來,形成了適合某一時段的生產動力要素個體化與服務於人類文明發展的社會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這一思路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四是建立了一套社會自治化的組織結構,即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團、城市和教區等基礎之上的自治模式,形成有序的社會層次的遞進結構,即不同層次人群的自主、自治與自洽,並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整個社會的有機化和組織功能的高效化。
五是國家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這是歐洲對人類文明的最重要貢獻之一,它不僅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提供了一系列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規則,以及法理原則、法律文本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法治實踐,同時還創造了一系列至今仍然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民主與法治原則,如自然法理論、權力來源於人民、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司法機構對權利的界定與保護等。
六是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歐洲文化的多樣性源於其源頭的多樣性和發展過程中的地域性。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它在自身的形成過程中不斷受到近東文化的影響,再加上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使歐洲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稟賦。這種文化開放和文化包容的態度是歐洲文化多元性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歐洲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
七是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價值觀。歐洲宗教改革中構建重要價值觀的文明工程始於17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是這場宗教改革的兩個重要成果(雅?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80頁),「是新教對於西方基督教和人類進步的重大貢獻」(E. Nordeson,Parthenon Press,1944,p.131),其社會意義重大:第一,突出自由、平等、獨立的主體人格意識。第二,對人的價值認同。第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任務使命感(即「天職觀」)。
八是科學精神的產生與弘揚。從文明角度說,真正在人類文明寶庫中沉澱下來的,並不是歐洲在自然科學領域具體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是隨之一同出現的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精神,就是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不同意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創新、勇敢探索,不承認任何封閉的知識體系和終極真理的存在。
人類從古到今,一直有多種文明共存。大致從16世紀開始,歐洲在人類文明史上基本處於主流文明的地位,其他類型的部分文明則追隨其後,效仿其發展樣式和追趕其發展高度。
這些被效法的內容包括,以君主立憲和代議製為主的民主政治體制,以憲法、民法、刑法為基本內容的法制體系,以大工廠製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工業生產模式,以集約化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商業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經濟體系,以科學技術為主體的創新機制,以分科和跨學科為基本趨勢的知識和教育體制,以自由、平等、民主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體系等,幾乎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文明結構,都是由歐洲文明原創和不斷完善的,並成為今天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文明是這一時期人類主流文明當不為過。
同其他文明相比,歐洲文明對人類文明除了有許多重要貢獻之外,還有什麼不足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所出現過的所有文明,包括現存或已經湮滅了的文明中,沒有哪一個文明是沒有優點或長處的;二是人類所出現過的所有文明也都是有缺欠或不足的。
歐洲文明同樣也是有許多缺欠和不足的文明。例如,歐洲對非歐文明深入到骨髓中的傲慢與偏見;對外侵略與擴張的殖民主義;喪失人性的奴隸貿易;被永遠刻在人類恥辱柱上的法西斯主義……
但史學家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撰寫歐洲歷史,來揭示其成功的經驗呢?這不能不說到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另一個基本規律:所有文明都有長處和短處,決定一個文明是否能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它的開放性。凡是對外開放,認識並不斷吸取其他文明長處的文明就會走在世界的前列,凡是貶低,乃至敵視其他文明,以至於閉關鎖國,就必然是文明發展中的落後者。因此,著眼於學習歐洲文明中的長處和優點,力求避免歐洲文明的短處與缼欠,就成為撰寫和學習歐洲歷史的重要目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所有事物一樣,都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就是差距,就是先進與落後、中心與邊緣的區別。承認別的文明是主流文明,並不是為了否定自身的文明,而是為了趕上並超過它。趕上或超過主流文明的唯一正確途徑就是承認其文明中的某些先進性和自己文明中的某些落後性,並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清除本身文明中的缺陷,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那種試圖通過「塔西陀陷阱」式的戰爭來消滅文明的先進者,並取而代之的辦法,已經由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試過了,其結論勿需贅述。
希望本書的編寫能為廣大讀者了解歐洲文明,學習歐洲文明,超越歐洲文明做出一點點貢獻。
馬世力
2017年3月29日於天津
內頁欣賞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章太炎挽孫中山聯辨偽
※《書集傳》:《尚書正義》之後,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著
TAG: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