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玄奘寫書不寫徒弟,卻提到這樣的神明……

玄奘寫書不寫徒弟,卻提到這樣的神明……

2000年3月,一位牧羊人在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托普魯克墩發現了一尊佛像,從而揭開了達瑪溝佛教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當地陸續發掘出了1號遺址(佛塔)、2號遺址(佛殿)和3號遺址(僧院)。從遺址的結構和規模看,這原本是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大約興盛於7至9世紀,處於迄今為止該地區發現的佛教遺址最南端。其中的壁畫數量可觀,雖多為殘片,卻對研究8世紀前後于闐佛教藝術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GIF

少見的佛教畫卷

于闐畫派題材主要以佛教內容為主,兼顧地域風情。壁畫中的《建國傳說》、《鼠壤墳傳說》,均為于闐當地傳說故事,為別處所無。

壁畫起樣線條多採用曲線,注重輪廓線與局部麵線的結合,纖細線條與粗線條因所繪景物大小不同有所區別。較大的主體輪廓線以鐵線描摹為主;細部以「盤絲」表現圓弧或是曲卷的物體,如佛的項光,盤結環繞的圓形飾物。尤其是描繪女性的髮髻,用筆細膩,絲縷分明。

暈染法體現畫面物體的凹凸效果,大致分為

兩種常見的方法,一為沿勾線內色彩由淡而濃,達到「堆起絹素」的效應;二是沿勾線內施以濃彩,逐漸過渡到淡彩,使中心部位受光部分凸出。

于闐畫風受天竺佛教繪畫的影響,但最終為于闐本土繪畫風格所融合,形成與眾不同的于闐畫派。當然,這並不意味托普魯克墩佛寺壁畫藝術代表尉遲乙僧的繪畫藝術水平,但卻是于闐畫派的基本風格。

輪王說法圖壁畫;唐代,泥質;高71厘米,寬44厘米;壁畫人物身披散花紋袈裟,佩項圈,有頭光和身光

壁畫佛像細部探究

主尊佛像背後泥壁上繪有背光、項光,背光外緣為貼塑彩繪茛苕葉紋,向內依次分圈彩繪,所繪圖案有細聯珠紋、蓮瓣紋等,色彩主調明顯,過渡色彩勻凈。

主尊佛像背後的牆壁上有彩繪立佛兩尊,分別在主尊佛像左右兩側,左側立佛跣足立於蓮蓬之上,繪有三重身光,雙足之間繪有一編結兩個髮髻的地神。

南側立佛自手臂以上俱損毀,立佛身著土紅色袈裟,左手外露,指間有縵網紋,跣足立於墊上,可見具六重背光。立佛的左側繪有千佛,千佛身著土紅色通肩袈裟,背光、項光均為桃形,項光上方繪有一蓮花苞。千佛結跏趺坐於蓮蓬之上。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建國傳說》稱,于闐國人為毗沙門天王之後嗣,並為于闐國佛教尊為護法神,佛寺南牆壁上的毗沙門天王與鬼子母同為佛寺的保護神,這在以往犍陀羅佛教壁畫中尚未見到,所以,于闐國尊毗沙門天王和鬼子母為立國護法之神,與其他佛寺中的護法神有不同的含義。

古佛寺沙下掩千年

托普魯克墩佛寺內尚有若干壁畫殘塊:其中的一件坐佛殘塊,上繪有三身坐佛像;天花板千佛壁畫殘塊,繪有上下排列、大小相近的三身千佛。壁畫殘塊中引人注目的為一女性頭像,其面相秀美,眉目細長,黑髮曲卷,頭戴金屬冠,以簪子固定於發間。

令人惋惜的是,佛寺主尊佛塑像頭部已完全損毀,且難以修復,因而對主尊佛塑像有不同的猜測。據以往在和田地區發現的古佛寺遺址,尚無相同類型的佛像可作為比照、參考。

從托普魯克墩佛寺的結構和壁畫內容觀察,突出表現的是主尊佛像和南牆壁上的一組壁畫,以彌勒菩薩、毗沙門天王、鬼子母構成的壁畫,更是反映了于闐國佛教流行的趨向。

主尊佛塑像頭部損毀令人惋惜

作者: 尚昌平

編輯:柳河

來源:北京晚報

持續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微信搜索

北晚新視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博搜索: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晚報您的報!

微信搜索

北京晚報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北京晚報!

微博搜索:北京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再見美國!中國突然宣布,石破天驚!
關於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知識,竟然還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