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郯子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有誰能知道郯國的歷史

郯子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有誰能知道郯國的歷史

郯子,作為郯國的一位國君,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要說郯國的歷史,知道的鳳毛麟角。小編今天就說一說郯國的歷史。

郯國故城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在姜子牙和周公姬旦的輔佐下開始分封諸侯。將各地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封給同姓宗族和功臣貴族,天下分封諸侯500多,其中姬姓獨居53國,像魯國,燕國,吳國,晉國等。根據等級分,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當然對前朝商代的皇家貴族也格外恩寵,把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分封於宋國,公爵。微子啟是第一代宋國的國君。微子啟又把他的孫子鷙分封到炎地,成為宋國的附屬國。

炎國就是後來的郯國。春秋時期,國名多加「邑」字,故名郯國。鷙就是第一代郯國國君。建都窮桑,窮桑便是今天的郯城縣縣城駐地。鷙,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少昊氏。因為商王已姓,所以歷代郯國國王都姓已。只不過爵位很低,子爵。周朝時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郯國為周朝小國,歷代郯國國君都叫郯子。

郯國的疆域非常小,其疆域包括在沂河東岸從李庄到歸昌楊集,東面包括臨沭曹庄大興,以及江蘇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根據《孟子·萬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幾四等。子爵和男爵領土才50里,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領土可能有增減變化。

春秋戰國地圖

春秋時期,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伐。處此弱肉強食時代,郯國多依附於魯國。因此,史上關於郯國的記載,多與魯國有關。郯國,最早史籍記載是《春秋》:「宣公四年(前605)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不肯,公伐莒取向」。

春秋時期郯國國君曾兩次朝拜魯國。《左傳》襄公七年(前566年):「春,郯子來朝,始朝公也。」《春秋》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子來朝。」郯有鑒於上年齊滅萊,莒取向的教訓,不得已而朝魯,尋求大國羽翼下的庇護。成為魯國的附庸。這段時期魯國和郯國關係非常好,魯還把公主嫁給了郯君。

郯君正是郯子。子」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對他的尊稱,而是代表他諸侯國國君的身份,他的名字現在已經不知道了。

郯子在歷史上聞名遐邇,即便今天也家喻戶曉。

他和孔子是一個時代,春秋末年,作為國君,並不像其他國君那樣錦衣玉食,奢侈糜費。據說他還是太子的時候,非常孝敬父母。父母年老患眼病,葯非常特別,居然是鹿奶。於是郯太子親自為父母去採集鹿乳,但他生性善良,不忍心獵殺母鹿來取乳,於是他想了個好辦法——打入鹿群中做無間道。他披著鹿皮先慢慢和鹿混熟,然後趁機擠奶。有一次還差點被獵人當鹿射死,嚇得趕緊變回了原形,從而留下了「鹿乳奉親」的美名。「鹿乳奉親」後來在元朝郭守敬編製成作為二十四孝之一。成為歷代孝道的典範。

鹿乳奉親

郯子不但孝順,而且非常有有學問,有才華。有問官這個典故,以至於魯國的國君都傾慕他的才學。魯昭公兩次邀請郯子到魯國,每次魯昭公都盛宴款待。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在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魯昭公問官於郯子,郯子的風華正茂,學富五車,一鳴驚人。滿座人被郯子的淵博的學識所折服。當時在魯國還正在做小官的孔子聞之,前去郯國求教於郯子,當時孔子很年輕,才二十七歲。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後來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

孔子師郯子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在郯國的南方吳越之地,吳國和越國爭霸,最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舉消滅吳國,公元前414年,郯國為越王朱勾所滅,國君郯子鴣被擒。

郯子手植的銀杏王

郯國從西周初期建國,到戰國時期被越國所滅,有600年的歷史,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現在在郯城縣城北郯城一中還有一段古郯遺址。郯城南邊還有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郯城縣新村鄉有一顆銀杏樹,據說是郯子所植,被當地稱為銀杏王。距今2500多年了。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還有望海樓,孔子來郯時曾登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宋國內亂,恰好成就齊桓公稱霸的起步!——不服?先把你給打服!
尊王攘夷霸業無敵 攻伐兵戈惟餘七國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