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辯論不是吵架嗎,居然還能是良好溝通的技巧?

辯論不是吵架嗎,居然還能是良好溝通的技巧?

這是公眾號的第十二篇推送。

這篇文章其實是去年就已經寫好的,當時想著修改過再發,前兩天突然想起來,今天稍作修改分享給大家~

傾聽很重要,老生常談。不過,知道不等於了解,先講個故事,來自我們心理諮詢與輔導課上邀請到的華瓊老師

她說,

那天她和她的孩子一起去吃牛排,店家送了一隻非常漂亮的玫瑰。

當時心裡就想著,這麼一隻玫瑰,插在花瓶里裝飾在家一定非常好看。

然而故事一下轉折了。

孩子突然熊了,抓著玫瑰就把花瓣都給扯下來。

老師當時心裡百感交集,剛剛想像的畫面還沒從腦海里揮去,轉眼花就被蹂躪。

差點沒發火,只是靠心理諮詢師長期的訓練,先努力做了一套傾聽,

「告訴媽媽,這花是不是很漂亮呀?」

孩子很乾脆地說,

「是。」

當時我在台下聽著,心裡羊駝都快要跑起來了,知道漂亮所以要去辣手摧花嗎??

不過老師就是老師,修為深厚,繼續去傾聽,

「那你為什麼要把花瓣弄掉呀?」

孩子回答說,

「我想要回家以後,抓著這一把花瓣撒在媽媽頭上,這樣媽媽就會像個仙女一樣!」

原來不是熊孩子啊!

天啊,太甜了,小小年紀這麼能的嗎!

當時聽著我真的是有身上一顫的感覺。

接著老師總結說,如果沒有傾聽,我們就不會聽到那麼美好的東西。

心裡一百個贊同,覺得這個故事特別好,忍不住講給很多沒有聽到這節課的同學。今天又上來分享一遍。

回想小時候,也有那種被錯怪的經歷。記不得具體什麼事情了,大概就是想說為了家人好,被以為是在皮。事情不記得了,可是那種委屈現在都回憶得起來。如果當時家裡人能像華瓊老師一樣傾聽該有多好呢?

我們總有好強好強的傾訴欲。

和話多話少沒關係,而是在對話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就會以自己為主導,別人說的東西不感興趣,立馬就會下意識地轉移話題。

溝通,不管在親密關係、職場關係還是其它的關係中,都非常地重要,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提高。

三句話不離「本行」,說完溝通的重要性,我同時以辯手和社工專業的角度談談溝通的技巧,再跟大家推薦一本書。

其實溝通的要素特別多。

拿前邊老師分享的事例來講,要達成溝通,首先得不帶成見,或者說,即便心裡有判斷,也得先忍著看看情況怎麼樣。

大多數人,在那個時候,都會覺得孩子在搞破壞。換個脾氣暴的家長,甚至一巴掌馬上過去了。到時候孩子哭哭鬧鬧,說了緣由說不定還會被以為是頂嘴。這樣自然是傾聽不成了。

這個態度問題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最難。

辯手有時聽到對方的論點就想要反駁。這背後有立場的不一致,但是立場的不一致會不會有共識呢?其實也是會有的。而認真去聽,才會聽到很多東西是「啊,原來我們都是這麼想的」。

其次,良好的溝通應該有確認,而確認的方法則是去善意的追問。

像老師一樣,耐心地問說為什麼要把花瓣摘下。按辯論的術語叫做質詢。

這個操作非常重要,打比賽的時候因為分歧特別多、觀點交換特別頻繁,所以一般一方說完話,就輪到另一方去質詢,確認定義和主要觀點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共識比較多,經常不會做確認這個工作,一般來講是沒有問題的,但有時候吧,我們溝通時以為的共識其實並不是共識。

舉個虛構的例子哈,真實的例子碰過,記模糊了就只好編一下:

A:紅色的地瓜最好吃!

B:地瓜只有白的,怎麼可能會有紅的。

A:我吃過無數次紅色的地瓜,怎麼可能沒有紅的地瓜?

B:你吃的不是地瓜吧,我從小到大就沒見過紅的地瓜。

A:你沒見過又不代表沒有,是你沒見識吧。

兩個人劍拔弩張的,最後發現,一個人說的地瓜是旋花科的,一個人說的是豆科的,根本不是一種植物。要是前邊就確認大家說的是不是一個東西,後面哪會爭半天呢?

這種類似的爭吵太多了,比如兩個人爭一個某學校邊上的火鍋好不好吃,一個覺得完全不能吃,另一個人吃得舌頭都要掉下來了。吵了好久才發現那學校有兩家火鍋店……

還有各種增強版的,我們社會心理學課上,老師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妻因為生孩子的事情。原來是男方覺得女方家裡那麼多兄弟姐妹,一定喜歡家裡熱熱鬧鬧的,肯定想再生幾個孩子有伴;而女方覺得男方一定知道自己家那麼多孩子特別辛苦,一定會體恤她不要她生那麼多。

總有許多團隊、情侶都喜歡說默契,默契來默契去發現默契根本不存在。

有場黃聯的比賽,我們討論出一個類比,叫做「水深王八多」,當然不是場上講的,大家覺得太貼切了,完全get我們要打什麼了。然而打了一場模辯後,發現大家講的東西怎麼不一樣,復盤討論了以後發現,媽誒,四個人的「水深王八多」意思完全不一樣的

我覺得這意思是說產業做大了,就方便混入王八,其他人有覺得王八指的是產業的,還有挖掘出我原來根本沒想到的更深內涵的解釋,當真是大開眼界。

現實生活中質詢用好了,有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一節心理諮詢與輔導的課上,當時過來的老師給我們做了個案例模擬,他扮演了一個媽媽,問說她孩子老是玩著平板不願意按時吃飯該怎麼辦。

專業素養不夠的人,比如我們,就開始給各種方案了,然而發現怎麼給方案的,最後都GG了。

看我們都無計可施,老師說,這時候就只要具體化就可以了。

他說,當時他問說都要多久才願意上桌吃飯,那媽媽說大概十分鐘吧。

這個信息我們模擬的時候有問到,不過我們沒有繼續挖掘,而是和扮演媽媽的老師說,那把吃飯時間推遲十分鐘不就好了。不過「媽媽」回答我們說,如果吃飯推遲十分鐘他就再玩十分鐘。

但老師聽到說十分鐘的時候,反應和我們不一樣,不是給建議,而是另一步問,那十分鐘有沒有發生什麼事呢?

那媽媽回憶說,十分鐘的話,那他奶奶可能就吃完了。

老師說,那會不會和他奶奶有關係,奶奶不在的時候他會不會準時去吃飯呢?

那個媽媽恍然大悟,恐怕真是這個原因。

這個時候傾聽不單是魅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魔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式微齋 的精彩文章:

TAG:式微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