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燎原泥溝村

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燎原泥溝村

泥溝行腳

薛小娜是揭陽較有實力的詩歌、散文作者,近年又熱衷於民間文化尤其是祠堂的調查研究,多次建議我到普寧泥溝看看祠堂,尤其是那報本堂。她說,祠堂里的神龕雕得比廣東省民間工藝館那座作為鎮館之寶的同類神器還精緻,勾起了我的嚮往。

雖然世紀之初因為英歌舞申報「非遺」的事,曾經去過泥溝,但對於泥溝的了解,主要還是通過文獻資料的閱讀。它所擁有的那個白坑湖,它所擁有的那大批近現代優秀人物,以及豐富的華僑文化,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當張華雲老人還在世時,我們就探討過編寫《泥溝人物誌》的事。後來泥溝籍揭陽日報記者張曉川以新書來請我作評,我也叮囑他如有可能,可把這極有意義的事完成。

終於有了再行泥溝的機會。在普寧市史志辦聊完普寧舊志點校彙編的業務,遂與薛小娜、黃俊煜在泥溝理事會長張仲長先生陪同下,對泥溝的祠堂、古迹作了蜻蜓點水式的參觀。

除了英歌舞已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外,這些年來,泥溝又先後榮獲了「民間藝術英歌舞之鄉」、「旅遊特色村」、「十大最美古村落」、「第一批廣東名村」等一系列稱號。在古村的行腳中,我發現這些都屬名至實歸,對於該村在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上的努力和成績十分欣賞,同時也深信,繼往開來,泥溝還應有更多的榮譽可以唾手而得,因為它的積澱確實十分豐富,簡直就是一座動態的民間文化博物館。

看過內涵宏富的張氏宗祠後,又去參觀薛小娜多次推薦的一座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華僑投資建設的支祠。根據祠堂後代的介紹,為了取得精緻的效果,祠堂建設時,要求工匠每日只做一茶杯木屑的活兒。而那個已經有些殘損的神龕,僅僅工錢就要三萬大洋!三萬大洋,在當時是好幾座祠堂的造價。在潮州,有座清朝光緒年間所造的「己略黃公祠」,其以工藝的精細早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餘年前我在榕城發現建於同治的王氏輔祖祠,廣東省民間工藝陳列館(陳家祠)的「鎮館」神龕正是由此移去。此祠現也躋身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而泥溝民國時期所建的這座張氏本祖祠,規模與上述兩座相若,工藝水平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王氏輔祖祠,到己略黃公祠,再到張氏本祖祠,潮汕近現代祠堂裝飾工藝一步一個腳印,「譜系」分明地走向巔峰。這裡蘊藏的已不是是否文保單位的問題,而是潮汕傳統建築裝飾文化精神發展的脈絡,它可供欣賞和研究的價值,已遠遠超越表象、形式的東西,而直抵區域文化的堂奧。感謝薛小娜以一雙慧眼,點撥我享受了一頓文化的大餐。

張氏本祖祠的輝煌,固然從神龕上可以得到諸多領略,而梁架上傳統三載五木瓜間的木雕,從題材、造型到刀法,也充分展示了傳統工藝在時代條件下轉化、創新的文化光芒。楣板上以現代都市為題材,以現代油畫技法予以表現的圖景,一樣給予欣賞者以視覺的震撼。耳目一新之餘,難免會有翩翩的聯想,從祠堂,而伸向當時潮人所處的變革的世界。看到他們張開懷抱八面來風的巨手,以豁然的胸懷,收納碰撞並相融的文明。

當時的激動使我無法執筆,以至需要歷經一兩個月的調節,而後寫出這篇小文。

GIF

來源:彭妙艷 薛小娜 揭陽讀書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寧旅遊 的精彩文章:

大美南陽︱南陽山區宗教文化旅遊勝地——「西林古寺」

TAG:普寧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