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樣畫是不對的!」
現在很多家長,評判孩子畫的好不好的標準,還在像不像的階段,而許多機構,也許本來是真正意義上的引導孩子,可是結果卻是面臨許多這樣的問題,「孩子畫的是什麼啊?」「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啊」「老師我孩子怎麼還學成這樣啊?」……因此許多機構,為了滿足家長硬性的教孩子如何畫畫,畫成了家長想要的樣子。
可是,畫的像的結果是什麼,又會導致什麼?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是扼殺創意的元兇。
國際Greece蝶 兒童畫金獎
當大人開始所謂的「示範教學」,其實是變相的讓孩子產生了依賴,不懂得獨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的好」的作品,往往都充滿了僵化的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大人的各種所謂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才情和創意。
在過度用力"教"與"學"的過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被壓抑或扼殺,站在原創的觀點上,"教"反而是一種危險的事。"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
藝術雖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則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要培育美感及對色彩認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為師,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不少幼兒的畫,線條描繪力很強,但色彩卻多而雜,顯示出對色彩的感應度極有待開發與練習,要知道色彩智能並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進,而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畢加索說過: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的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
畢加索《牛的變形過程》
米羅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一些線條、一些簡單的形狀、類似於兒童塗鴉期的隨手而畫。顏色也非常簡單,畫面被平塗成一個個的色塊。這些畫自由、輕快、無拘無束,整個畫面洋溢著自由天真的氣息,往往人見人愛。
米羅《哈里昆的狂歡》
當代藝術更關注自我尋找的與自我感受相匹配的造型方式,儘可能直接儘可能道暢地選擇自己喜歡與習慣的手段去表達。對於各種繪畫語言的應用,都極具個性化,甚至於有些人還是反傳統反學院的。
那麼兒童美術呢,正好需要我們非常地去尊重孩子們自我的願望、自我的感覺、自我的觀察、自我的思想、自我的體驗、自我的行為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當代藝術表達是很相似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當代藝術與兒童藝術就是一回事,兒童與當代藝術並不是我們可以把當代藝術直接嫁接到兒童美術中間去。
當代藝術的成人們他是理性的,儘管他們極力的尋找自己的感性一面,直覺的一面,但是畢竟他們是一種理性的方式,去在他的作品中理性的推敲與呈現。
兒童做不到理性,兒童他們是直覺的,兒童他們是以一種遊戲般的心境去面對他的畫面與"作品",以一份好奇之心去面對事物與生活。
國際日本兒童畫銀獎
兒童的繪畫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其實是稚拙的童趣!不合乎比例、透視,卻合乎表達的需要。天真無邪,歪歪扭扭,粗粗細細,曲曲直直,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也正是兒童畫特有的美感。
而繪畫的意義又是什麼?
畫得"像",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慾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藉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太過份於成果導向,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只求畫得"像",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國際Turkey生日派對 兒童畫金獎
繪畫是一種藝術,我們通過各種繪畫材料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想。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美,從而體驗繪畫的樂趣。學畫對於開發孩子智力的意義也要遠遠大於學畫本身。
兒童學畫不是一定要將其培養成大畫家、大師。
兒童學畫重在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讓孩子懂得美,會用一顆真善美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全面開發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表達力的教育。啟迪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看世界的眼光。
而在3-9歲的這個階段最應該培養的是孩子敢動筆,敢想敢畫,培養他們對色彩的感知力,至於技法層面的東西,哪怕一個人到了30歲,去學習也不會晚。
因為技術是有標準的,而想像力卻沒有邊界。錯過敏感階段,形成了固化思維,那麼意味著想像力喪失了。想像力缺失的後果是創造力匱乏。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人類的優勢在哪裡?不正是創造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