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搶人大戰」:背後是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

「搶人大戰」:背後是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

現在很多城市都掀起了搶人大戰,為了在人才競爭中獲勝,不少城市甚至不惜降低人才的門檻,有的城市甚至降低到中專學歷的程度。而在產業領域,對於人才的競爭更是早於城市就已經打響。雖然各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八仙過海各出奇謀,但大多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招到合適的人才並非易事。

原文:《「搶人」大戰凸顯我國人口壓力》

作者: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 陳功

在深圳以東80公里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這塊熱土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進駐,施工項目隨處可見。不過,隨著落地項目數量的與日俱增,對人才的需求問題開始顯現。截至2017年年底,已經簽約的企業名單中大腕雲集:華為、華潤、騰訊、深業集團、深圳特區建發集團、深圳振業集團、深圳賽格、深圳天健、鹽田港、中交城投、中城建、中廣核和恆大等。當地一位官方人士表示,目前已經簽約的企業很多,涉及的產業鏈條廣,除了基礎配套,還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大數據等。所有這些企業都需要人才,而問題恰恰在於這些科技的企業找不到人才。

4月14日至15日,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深圳市政府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深汕特別區管委會與21家區內已經或即將投產企業帶來了共506個就業崗位,涉及建築、新能源、先進位造、醫學、光通信、新材料等11個行業,包含高級軟體工程師、財務總監、銷售總監、法務總監、研發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儲備幹部等。招聘會第一天,通常是投簡歷最多的一天,但深圳一家正在招機械、機械設計、自動化等領域的工程師的能源再生技術公司,當天上午只收到四五份簡歷,這讓招聘人員有點沮喪。「可能是因為我們招聘的崗位多是需要一定的學歷和經驗,而這樣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或計劃結婚生子了,雖然我們給出的年薪是20萬到30萬元,還算比較高,但是他們不太願意離開家人搬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該公司招聘人員如是說。

「用人難」現在是個全國普遍的問題。進駐深汕特別區的企業大多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或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地難以招到。」尤其是深汕特別區處在開發初期,與周邊大城市相比,生活和工作等各種條件都有比較大的距離,招人難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幾年。從中國特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以往新區吸引人才的條件,其工資水平通常要高於正常水平的10倍以上,才能形成人才集聚效應。只有這樣的工資和收入水平,才能抵償城市公共供給的不足,令人有慾望去克服生活的困難。而現在無論是搶人的城市,還是搶人的產業,其成本都在大幅上漲的過程中,早已經無力支付如此高的薪資水平和福利水平。

此外,高層次人才的供應更是大成問題。這個水平的人才,往往需要一定時期的工作經驗積累,而這樣一來,人才的背後就是家庭。過去招聘的都是普通工人,也就是所謂的普工,只要年輕稍加培訓就可以工作了,現在招聘的每一個人才,都要解決家庭的安置問題,就算是沒有結婚的人,也要考慮未來很快結婚置業的問題,這一切都將導致安置成本以及人才成本會以驚人的速度上升。

中國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的現實,正在迅速改變中國許多傳統的做法、經驗和政策。過去行得通,今後可能行不通;過去成功的,今後可能會失敗。就產業園區尤其是新區的建設來看,今後在東南沿海的高成本地區,除非依託現有城市環境,否則新區建設將會遭遇人才困境。實際上,一些勞動力供應量大而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城市化的進步,城市環境的改善,今後反而會比東南沿海地區更適合新區的開發和建設,他們將會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熱土。東南沿海正在面臨著成本大幅上升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很多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正在面臨全面的人才枯竭考驗,今後除非實現智能化和機器人生產,否則表面是高科技,實際是夕陽產業的現象將會比比皆是。所以只要是繼續依靠「搶人」來維持的產業,都可能會淪為夕陽產業,這是中國人口變動規律決定的,雖無奈但卻是現實。

按照一般的人口規律,開始的時候總是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普遍集中。不但中心城市的人口出現上漲,幾乎所有地方的城市人口都會出現上漲。在下一個階段,隨著總人口規模的約束,一般城市的人口規模開始下降,只有城市群的人口規模得以繼續維持上漲,部分城市出現人口荒的現象。到了第三個階段,由於人口總量以及老齡化等各種社會條件的約束,整體上進入人口停滯乃至人口萎縮階段,這將導致即便是都市圈的人口也會減少,如果遭遇更高的人才水準要求,那情況就會更為明顯。比如日本,1970年-2010年,500萬人以上都會區人口比重增加9.4個百分點。在日本,人口長期向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聚。1884年-1973年,東京圈人口佔比從10.8%增至23.9%,大阪圈人口佔比從10.5%增至15.0%,名古屋圈人口佔比從8.3%增至8.4%;之後,日本人口遷移從向「三極」集中轉為向「一極」集中,2014年唯有東京圈人口佔比達28.3%。在韓國,首爾圈人口佔比從1955年的18.3%增至2015年的49.1%。

在中國,教育雖然極大地助力於城市化,從農村吸收勞動力,經過教育之後,再向城市輸出人才,完成了人才從農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轉化過程。不過由於農村的勞動力和人口已經頻臨枯竭,教育產業也將與其他產業一樣面臨人口壓力。未來的中國可能要麼是輸入外勞,要麼就是輸出產業,進一步的新區建設僅能在中西部的少數地區實現。

由於人口壓力,中國各地政策以及國家政策應該儘早設計和調整,適應形勢的改變。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6期第2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每一部優秀的文化作品,都是新時代文藝繁榮的見證!
2018財政風險:全球總體舒緩,局部壓力聚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