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世界就分兩種人》,本地人和外地人……

《這個世界就分兩種人》,本地人和外地人……

「滬城八景」

今安在?

本文節選自

《這個世界就分兩種人》

葛壯 著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觀,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上海地區,同樣也不例外。明朝有所謂「滬城八景」之說,首見於官修的萬曆《上海縣誌》,根據清朝乾隆年間滬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詞》中所記,這八景為:海天旭日、黃浦秋濤、龍華晚鐘、吳淞煙雨、石樑夜月、野渡蒹葭、鳳樓遠眺和江皋霽雪。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隨著上海地區的飛速發展,城市的面貌早已非復舊時模樣,喜歡懷舊的人手中的攝影機、照相機對準的是那些行將消失的舊屋老房子或帶有標誌性意義的歷史景觀,至於昔日文人津津樂道的「滬城八景」,更多隻見載於泛黃的古籍,不再為今人所提及。原因在於它們折射的是更加貼近自然的生活習俗,只屬於古代滬城民眾特有的文化欣賞視角,與今人的生活節奏、環境、習性和釋放宣洩情感的方式等都大相徑庭。當然,隨著「回歸自然」的理念又重新時髦起來,亦有依循舊俗的。我們且來看看「滬城八景」的實際內容:

海天旭日

「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邊觀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紅光晃漾令人驚。須臾已見騰騰上,碧落分明掛似鉦。」近些年來已有旅行社組團,讓市民去那因陸地向東延伸而形成的南匯蘆潮港,專門觀賞旭日初升於東海的美景。

黃浦秋濤

「黃浦秋濤」本指滬人在農曆八月「陸家嘴上看潮頭」的傳統習俗,「三江入海接潮還,申浦秋濤涌若山」,雖沒有浙江海寧觀潮那般壯觀,想來也頗具觀賞性,否則不會留下如此佳話。如今陸家嘴早已成為著名的金融貿易區,黃浦江兩岸高樓聳立,逼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裡還有半點波濤洶湧的氣勢,只有每天載著千百遊客的遊艇在波平浪靜的黃浦江上游弋,讓絕大多數來自外地的遊人巡覽浦江兩岸的建築而已。

「吳淞煙雨」「野渡蒹葭」和「石樑夜月」

此三景有的因自然環境變換而不復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設需要而拆除。

如污染嚴重的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義詞,原來的煙雨朦朧蕩然無存。1990年代後期以來,上海市政府開始著手治理蘇州河的黑臭現象,兩岸柳枝婆娑、河面重新泛綠的景況,才讓人能稍稍體會到古人筆下「別有歸舟煙雨里,迎潮無那泊吳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本來只是描述浦南一帶蓮徑葦塘、遍地蒹葭和石橋野渡的溪舍漁庄景象,這種宛如圖畫充滿詩意的農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縣俯拾皆是,所謂「金風颯颯響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陽。知否儂家煙水外,蓼花紅處近漁庄」。可在鄉鎮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鄉村中,已很難再覓到這樣的天然野趣。

另如小東門外的陸家橋(明代正德年間翰林學士陸深出錢所造,又名學士橋),由於在填沒方浜築路時,該大石橋被拆,致使「攜伴良宵出城去,陸家橋上月如霜」的景況不復現於今世。上海婦女向有「走三橋」之習俗,在「桂樽環餅答秋光,處處氤氳朝斗香」的中秋夜攜伴同行,須到三座橋上賞月,還要看水中月穿橋洞,其中學士橋是不可或缺之處,這才逐漸形成「石樑夜月」之佳景。此種優哉游哉的閑適意境和傳統習俗相融共和的場面,已非駕駛小車穿梭於現代高架橋之間的今人所能想像,也許只可從古裝戲中去欣賞那種踱步於青石板橋或抬頭賞秋月的扮相了。

鳳樓遠眺

清代所繪丹鳳樓圖

滬地民眾舊有重陽登高之俗,在「題糕醉菊酒新芻」的日子裡,「攜朋共有龍山興,海邑龍山是鳳樓」。現已蕩然無存的丹鳳樓,原在小東門外供奉天后的順濟廟內,明嘉靖年間築城牆後,此樓被移至城頭萬軍台上,在尚無高樓廣宇遮蔽人們視野的當時,丹鳳樓本身所具有的一定高度,顯然成了重陽節里上海人的首選去處。每年端午節時,黃浦江上舉辦龍舟大賽,丹鳳樓自然是最佳的觀賞之地。清季上海貢生秦榮光的《上海縣竹枝詞》中稱:「鼓角聲中煥彩游,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看客多登丹鳳樓。」丹鳳樓在民國拆城風興起之時遭到同樣的厄運。其舊址上建有大樓,樓旁的馬路就叫丹鳳路。前些年,丹鳳路一帶的居民曾一度伸著脖子期盼著拆遷那鱗次櫛比的老式石庫門舊屋,目前已經有部分地段變為城市綠地,恐怕很少有人會相信,當年這裡居然還是赫赫有名的滬上景觀哩。

「江皋霽雪」和「龍華晚鐘」

「江皋霽雪」指民國初期拆城牆時仍被保留的大境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慶二十年(1815)擴建為三層傑閣,底層倚城牆,二、三層在城樓上。後有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陳鑾為東首新建石坊題「大千勝境」額,遂有「大境」之稱。由於城外是空曠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銀裝素裹的白色世界:「昨夜天公剪鵝毛,北風吹散遍江皋。壚頭買得雙蒸酒,同上樓頭劈蟹螯。」從李行南的竹枝詞中反映的習俗來看,上海人也喜歡登此處城樓,持螯飲熱酒,邀友共賞雪,能夠列為「滬城八景」之一,足見當年「江皋霽雪」的景況之盛。大境閣一隅尚殘存於今日上海城區,市府還有意撥款修復,而「大境」的名稱,從同名的市級重點中學上,也還能讓老上海依稀感到幾分熟悉和親切,該學校「螺螄殼裡做道場」,在教育戰線上培養大量人才的卓越成就,亦曾在滬上傳為佳話,但「江皋霽雪」這一意境幽雅、更多帶有文人閑雲野鶴況味的習俗,卻因再無白雪蔽野可言,而永久地從人間蒸發了。

上海大境閣舊照

「龍華晚鐘」所發生之地,即滬上天台宗名剎龍華寺,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左右皆有廟會,因此引來遠近各地的大量香客。所謂「三月十五春色好,遊蹤多集古禪關。浪堆載得鐘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來自梵宮的晨鐘暮鼓之聲,傳到朝至夜歸、載滿善男信女的船上,肯定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龍華廟會至今猶存,千年古剎的鐘聲,也仍響遏行雲,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使龍華寺從古代的「滬城八景」之一,轉圜為今天新上海的城市景觀。

上海龍華寺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你沒有教養的樣子,真丑!
「比慘大會」,你們大學的簡稱都是啥?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