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了這麼久,我很後悔!」104歲澳洲科學家赴瑞士,今天接受安樂死……

「活了這麼久,我很後悔!」104歲澳洲科學家赴瑞士,今天接受安樂死……

每當為老人祝壽時,

大家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命百歲。

如果家裡有「百歲老人」

那他絕對是全家人的幸福和驕傲,

一定更要格外小心的把老人照顧好。

在澳洲也有這樣一位百歲老人,

他叫David Goodall,

今年已經104歲了,

身體健康,並無重大疾病。

可他表示自己已經活夠了...

「活了這麼久,我很後悔」

David 在1914年於倫敦出生,

在1948年來澳洲定居,

並在大學擔任講師,

也是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

同時,

他被認為是澳洲年紀最大的科學家,

也是一名工作狂。

在他104歲的生日會上,

所有人都為他感到開心激動的時候,

他卻異常冷靜,

也終於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不想活下去了,希望能儘快結束生命」

這不是開玩笑,

他很認真的說著這一想法:

結束生命並非是件難過的事情,

如果有人要阻止他這麼做,

反而讓人感到難過。

看來面對「死亡」這件事,

他的心意已決....

他覺得像他這樣的老人,

應該有權利擁有「安樂死」的選擇權。

在過去,

澳洲一直是反對「安樂死」政策的,

直到去年,維州率先通過了「安樂死法案」,

但僅限於絕症患者。

於是,老人決定赴往瑞士進行安樂死。

5月7日,他將抵達瑞士,

且將於5月10日完成自己的安樂死計劃,

瑞士一家生命終結診所目前已經批准了他的自願安樂死申請。

儘管瑞士是個很美的國家,

但老人對瑞士這個國家並無過多感受,

去瑞士最主要的原因,

也是因為那裡可以允許自己「安樂死」,

為了放棄生命,竟還要「拔山涉水」。

對於他的這一做法,

老人也儘力的和家人解釋說明,

包括自己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不便,

表明就算在這麼繼續過日子,

自己每天仍會不開心。

雖然沒患絕症,

但年紀大了,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是必然,

家人也理解老人,

最後選擇支持他的這一心愿。

David 現在只希望自己越早解脫越好,

其實早在幾年前他就對生活沒有太多憧憬,

所以這並不是一件悲痛的事情。

他的故事不僅引發了社會的的廣泛關注,

相關部門對「安樂死」對概念也有了進一步的反思。

老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就該自己決定,

不該受到其他人的干涉。

好心的網友也在網上自發組織捐款,

最後籌得2萬左右澳幣來支付他這趟行程,

同時也會有專人陪護送他去,

在實行「安樂死」之前,

他也會先去看望自己的家人。

要說這位科學家的一生,

也是過的足夠優秀和精彩,

事業有成,

子孫滿堂,家庭幸福。

他在職業生涯中曾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

並獲得3個博士學位,這輩子也是獲獎無數。

2014年,他堅持在雜誌寫文章,

更誇張的是,他102歲(2016年)時,

仍堅持學校工作,

不願離開工作崗位。

學校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問題,

委婉了拒絕他在校工作的要求,

除了擔心他不適應工作強度外,

學校更不想讓他每天花費一個半小時

坐兩趟公共汽車和倒一趟火車來學校。

那時的David 仍想繼續工作,

也不覺得自己的年齡是問題,

他覺得自己身體健康,

完全能hold 住工作任務,

如果不是因為年齡,

學校也不會對自己有這樣的異議。

他的孩子也曾找學校高管談話,

表示自己的父親不需要護工。

後來,

又迫於社會上「歧視老年人」的聲音,

學校同意讓老人繼續工作,

並把他安排在離家較近的另一個校區,

且安排老人只能參加一些特定的工作。

哎,

歲月不饒人,

就算是身體不得病,

但誰也無法控制自己身體機能的衰老退化。

就算是繼續工作,

老人的精力也是大不如從前。

直到有次,

老人在公寓摔倒無法站起,

叫了半天卻沒人應答時,

他也開始反思:

自己是不是活的也太久了...

他開始琢磨著「結束自己生命」。

老人的朋友說:

David 是一個獨立的人,

他不希望身邊一直有人照顧他,

他希望自己還是和正常人一樣,

開心又有智慧的交談,

別人能做的事情,他也都想做,

比如進城趕公交車。

至於他的家人,

都是十分愛他的,

平時相處也是特別融洽,

因為愛,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的孫子們也是表態尊重支持他的選擇,

也希望公眾對重新認識「安樂死」的意義。

老人的去世對於家人來說,

必然是打擊,

可有時候為了你愛的人,

不得不學會堅強和尊重理解。

中國人全球最怕老!

專家:50歲不算老,這是生命最好的年齡

提到「50歲」,你會想到什麼?

有人說,是皺紋,是白髮,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惶恐。

專家說,其實50歲,是自在,是成熟,是正午的陽光,溫暖而充滿生命的活力。

GIF

「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年幼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明代詩人唐伯虎的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的短暫。

過去,由於人們平均壽命短,二三十歲便屬於中年了,活到耄耋、期頤之年的人十分罕見。如今這一情形已發生劇變。

GIF

丹麥老齡化研究中心主任卡雷·克利斯滕森在其新書《50歲,人生正午時—80歲不再是耄耋》中寫道,50歲才是生命歷程的中點,此時的人生就像正午的陽光,耀眼又充滿活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活過百歲。

權威專家告訴你人到50,後半生該如何健康度過。

受訪專家

丹麥老齡化研究中心主任 卡雷·克利斯滕森

老齡健康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專家 譚啟華

中國人最懼怕衰老

英國針對全球12萬人進行的調查發現,中國人最怕老,45~54歲中國受訪者中,超半數認為自己已經老了,且28%的受訪者會因此沮喪,想到孤獨、疾病等消極字眼。

該書編譯作者、南丹麥大學教授、老齡健康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專家譚啟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年過半百後即便身體硬朗,心中也多少有點「歲月不饒人」的失落感。

「老無所用」心態要不得

對中國人來說,「老無所用」是普遍心態,尤其是退休後,人們通常會給自己負面的心理暗示,擔心健康問題,缺乏抵禦衰老的信心,逐漸放棄興趣愛好,失去人生目標,缺乏認同感和價值感……這種精神上的恐慌會進一步加速生理衰老。

GIF

有些老人則將注意力轉移到孫輩身上,為孩子做飯、接送上下學,將自己的人生活過成了別人的。東方傳統文化常給上了年紀的人設置條條框框,這種約束抹殺了晚年的精彩。

50歲,要學會享受生活

其實,人到50歲,應該將這種「過一天,少一天」的心態轉化成「過一天,得一天」。盡情享受生活,衣食住行都以舒適、自然、放鬆為準則。

50歲後的人,應當學習放鬆心情,感受一縷陽光、一片白雲、一朵鮮花、一杯熱茶、一個陌生人的微笑……從這些小細節中,獲得生活的激勵,感受生命的美好。

50歲,風華正當年

縱觀全球,近一兩百年以來,大多數國家的平均期望壽命都在快速增長。

英國在1800年是全球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但女性平均期望壽命也只有40歲,7.5%能活到80歲,活到100歲的概率幾乎為零。

1800年以後,女性平均期望壽命的世界紀錄呈直線快速上升,如今由日本女性保持,平均期望壽命為87歲,81.2%能活到80歲,是1800年時英國女性的10.8倍,活到100歲的概率躍升為6.9%。

中國1950年女性平均期望壽命約為45歲,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估算,2010年女性期望壽命已提高至77.4歲,平均每年增長0.54歲。

人們壽命延長的原因

譚啟華分析說,人們的老化速度變慢、老年生活更健康,並不是進化的結果,而是過去的環境、醫療條件太差,人類沒有機會展現長壽基因。

現代科技的進步和不斷出現的新事物,讓人們處於持續學習狀態,激發腦力,自理能力更強,同時壽命隨之更長。

在談到人類壽命極限時,譚啟華表示,壽命就像奧運比賽,世界紀錄不斷被打破,永遠無法預測極限在哪。我們能做的,只有滿懷期望,並為之努力。

GIF

50歲不再是「老人」

由於壽命延長,年齡劃分也出現重大轉變,從丹麥字典中可見一斑。

克利斯滕森在書中提到,1950年版的丹麥字典將「中年人」定義為「年齡處於中間階段的人,35~50歲之間」;2005年版則將其定義為「青年與老年之間的年齡段,45~60歲之間」。1940年時,美國老齡研究院的研究對象為40~60歲的人,而現在主要研究85歲以上老人。

這些變化都說明了50歲不該被繼續歸類為老年人

譚啟華告訴記者,雖然年齡增長會帶來體能和認知功能的下降,但也會獲得智慧與人格魅力:經驗的積累,讓人在處理事情時能選擇更妥當的方式。心境的成熟,讓人不再衝動,坦然面對生活。

綜合來看,50歲年齡段才是生命的最高峰,雖然體力稍微不如從前,但在事業、家庭等方面達到頂峰,是青春活力與老年體驗的最佳平衡狀態。

西醫學之父的健康生活觀

人類壽命不斷提高,百歲不再罕見,未來的長壽生活可能存在各種挑戰。克利斯滕森說,要想50歲後健康幸福地度過下半生,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遵守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健康生活觀。

走路

是最佳良藥

希波克拉底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飲食和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其中最著名的要屬「走路是最佳良藥」。近年來,這一觀點得到科學界支持。

多項研究表明,每天走路30分鐘就能降低患糖尿病、心臟病、骨質疏鬆和癌症的風險

GIF

飲食與運動

必須平衡

希波克拉底還說,適合個人所需的營養和運動量,是實現健康生活的最安全方式。這一觀點相當於如今我們提倡的「吃動平衡」。

建議大家每天吃12種以上的食物,適量攝入谷薯類、蔬果、水產品、畜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和堅果;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的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

良好心態

是長壽的前提

「人的內心感受也很重要。」譚啟華說,研究發現,自認為比同齡人更健康的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真的變得更好。

研究發現,在1990年兩德統一之前,東德80歲老人的死亡率比西德高20%,但統一了僅僅六七年,東西德80歲老人死亡率便趨向一致。這一壽命變化的原因除了東德物質條件得到改善之外,還與老人和分離多年的家人團聚有關。

強烈的生存慾望、良好的生活心態,本身就是延年益壽的秘訣。

譚啟華說,長壽是複雜因素現象,基因只佔20%左右,主要取決於環境,但沒有某項單獨行為能保證長壽,因此要堅持健康生活方式,以積極的態度應對老化,開心、滿足地迎接下一個生日的到來。▲

資訊來源:發現澳大利亞、生命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