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入夏養生當養心,除燥解壓一身輕

入夏養生當養心,除燥解壓一身輕

據天文學與曆法學的知識,太陽到達黃經45°時,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夏季」節氣。《曆書》云:「斗指東南,維為夏季,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夏季也。」我們通常將夏季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也就標誌著我們正式進入夏天。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的生活習慣需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如此才能提高免疫力,維持健康。

接下來小編總結了一些中醫針對夏季養生的幾點注意事項,一起來分享吧~

1. 調節情緒,靜心寧神養心臟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夏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講究「春夏養陽」,故夏季後的養生重點在於「養心」,夏季養生還應戒躁戒怒,保持心情舒暢,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初夏時節,氣溫升得快,人的新陳代謝也開始加速,能量消耗較大,很多人就感覺渾身不適。夏季人的心火旺盛,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而且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若時常發火生氣,則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故要注意「靜養」。

2. 調節睡眠,午後小盹別趴睡

「春困夏乏力秋無力」是人們避免不了的魔咒。夏季後氣溫漸高,人體代謝旺盛消耗大,體內的酸性代謝物大量堆積,不少人會變成「瞌睡蟲」。這時最好是順應節氣變化,在初夏時節就開始調整作息,晚睡早起午間打個盹。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但不宜過長,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11時至13時是午睡的最佳時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午睡時宜躺平,切忌採取「趴」的姿勢,因為人體在」趴」著時,體位受壓,不利於氣血調節,還容易患青光眼。而在封閉環境中長時間工作的白領們,不妨趁工作間隙多到露台或露天地方走走路、散散步,呼吸下新鮮空氣,保證大腦供血充足,以預防「夏乏」。

3. 適度運動,飲食清淡養脾胃

中醫認為,出汗過多容易傷「心」。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夏季天氣炎熱、酷暑難耐,人體陽氣旺盛,養陽為夏季養生保健的關鍵。

陽氣是人的動力,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大量運動會出汗過多損傷陽氣,要注意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夏季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慾下降。夏季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膩、冷食和辛辣食物,要吃水果,可經常喝點健脾利濕粥為宜。

4. 避免貪涼,驅寒除濕防外感

對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盡量不用空調或選擇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以防外感。還要防冬季留下的余寒,陽光好的日子多出來走走,關節部位還是要保暖,不可大意讓濕氣鑽了空子。還有多數對養生頗有研究的人們,會選擇泡溫泉來祛除體內濕寒,保持整個夏天遠離疾病困擾。

夏季泡溫泉好處多多,在成都的朋友們,可以選擇距市區不到80分鐘西嶺雪山下的大邑縣花水灣國際溫泉小鎮,當天可來回,不僅是國際化的避暑勝地,還能泡天然古海養生溫泉,順便賞花、騎馬、游莊園,是養生旅居的好絕佳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心 的精彩文章:

午時:吃飯睡覺了,開始養心了
春養肝、夏養心,夏季「養心」早知道,1天1碗,這樣吃最適合

TAG: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