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絕非「對與錯」,「是與非」的命題

人文絕非「對與錯」,「是與非」的命題

人文絕非「對與錯」,「是與非」的命題

對於「人文」這一概念,能說清楚的人不多,人們對它的理解也較為模糊。說來也很奇怪,人們卻往往對「人文主義」這一概念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這得益於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源自其強大的影響力的恩賜。

一般來說,從「人文」逐步位移於「人文主義」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進化歷程。從「人文主義」的豐富內涵倒推理解「人文」的意義。在學理上,似乎有些不符合學術邏輯,正因於此,「人文」之意義倒有些神秘意蘊,勾連起人們對它的神往。

那麼,何為「人文」呢?從字面上看,「人文」是由「人」和「文」所構成。也就是說,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文化現象,都歸屬於「人文」這一範疇,後來,人們泛化這一說法,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都與之發生關聯,似乎應和了「一切皆人文」這一樸素的說法。如果我們同意這一說法,那麼,我們就首先應理解「人」的意義,人的渴望,人的需求。從「人」到「人文」可謂是一次精神的飛躍。從歷史層面上看,漢語中的「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西方,人文一詞應該是肇始於古代希臘的人文思想傳統。在現代社會,為什麼我們要反覆不斷地提及人文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個中原由,無需多論。我想有一點核心意蘊,應該不會忘記,那就是,對人的主體的珍惜和尊重,對人類的經驗和理性的信任和秉承,和對根植於內心的人文素養的潤澤和凈化。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在逐步放大。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曾經說過,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他還曾斷言,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那麼,作為高校「局內人」,我們又能為教育奉獻點什麼呢?如何在大學課堂上實施人文教育呢?這是個令人們感到茫然和乏力的千古之問。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教育很難擺脫「經濟的侍從」這個角色,深受功利主義的左右。

首先,要深知教育的本質是傳承知識文化,培養未來人才。斯金納說,「當我們將大學裡的所學所考忘得一乾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精髓)了。」這真是耐人尋味的反諷。簡單地說,就是培養合格全面均衡的現代公民,培養擁有傳統文化底蘊和國際視野的未來國民,培養具有「四會」精神的豐富個體。

而悲哀的現實是,很多大學為了功能型和實用性的發展忽略了人文教育是一個值得反思的話題。愛因斯坦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併產生熱誠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象是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且不說人文對科學的倫理規約,廣袤的視野,單說其對話和思想的思維功能,對普世價值記載和傳播的人文獨特性,簡述人類自身的故事,重視它的發展,就有足夠的理由。

現實領域裡,科學的發展反而使更多的自然科學走進商業的實驗室,而人文教育依舊盤踞在大學校園,既有可能成為大學的最後學術堡壘。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們努力地、掙扎地,以這種或那種的方式抗爭著功利的奴役,不斷地傳承優秀的人文思想與精神,這種抗爭的過程也成為人文傳統和人文思想的一部分。

原創撰稿人:鄒心勝

歡迎訂閱 人文學園

馬上訂閱

人文精神的激蕩 人文歷史的巡禮

歡迎訂閱人文學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從又一家金融巨頭暴斃,上萬家庭血本無歸,說資產安全的必要性
沒有經歷過失戀的人生 是不完整的人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