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先生推算中國從1987年開始進入盛世的依據

南懷瑾先生推算中國從1987年開始進入盛世的依據

一個公眾號,覽盡天下大事。篇篇求精品,章章顯灼見。有歷史,有時事,有故事;有情懷,有文采,有見識。時也、事也、勢也,參透了,就是智慧人生。知您關心大勢,金戈(微信公眾號:崑崙攬月)推心置腹。戲謔中進取,嚴肅中笑談。

——崑崙攬月

楊柳

 城南舊事

林海 

00:00/02:08

回顧歷史的陳跡,展望未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動亂的時代,大概不會再延續太久了,照歷史法則的推演,應該是丁卯年一九八七年以後,我們的民族氣運與國運,正好開始迴轉走向康熙、乾隆那樣的盛世,而且可以持續兩三百年之久,希望現代青年,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那麼,就更要懂老子的思想學說。

——南懷瑾《老子他說》

南懷瑾

以南老的修養、為人和學識,講這樣的話一定是有依據的。那麼,老先生的依據是什麼呢?

南老已經遠去了,他對此推論的真正依憑可能永遠成迷了。但是,參考南老尊崇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探究,也是有跡可循的。

一提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講儒釋道。這個不能說錯,但要考究起來,還是有些細微的出路。

儒道

中國本土文化的根其實是《易經》,《易經》講的是理、象、數,就是講自然世界和世間人事有其運行的規律和法則,也有表徵現象,各種現象之間有數理關係,我們看到相關的表象,就可以依據規律和法則進行數理推演,以了知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易經》的認知體系來講,與現在源於西方的科學研究基於定義、概念、公理、定理、實驗、現象、數據的一套體系是一致的,只是更加簡化和概括。那些認為《易經》是迷信的人,是沒有認真研究就亂說的,當然了,這與後世有人利用《易經》胡說八道混飯吃不無關係。

陰陽相生

《易經》的具體應用衍生出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等,其實是很精微的一套系統。

從《易經》到先秦諸子學說,這是中國本土文化由源而繁的一次躍遷,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最燦爛的時期。那時的先賢一步登天,後人只好仰止了。

天干地支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崇奉儒術,是天下大一統之後統治者對文化的選擇,從而有了主流與次流之分。

東漢時期,佛法開始進入中國,第一個寺院就是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的洛陽白馬寺(五台山的顯通寺差不多也在同期建成)。這個時期佛法在中土也僅僅是曙光乍露而已。

佛法開始真正進入中國的士大夫階層,那是魏晉南北朝的事了。究其原因,其實是與這段時期禮崩樂壞有關。如按儒家定論,這個時期所有的皇室都是亂臣賊子來的,所以,統治者試圖尋找另一種文化信仰進行自我開脫,佛法也是恰適其時。

佛法

這一路演化下來,到隋唐佛法漸盛。唐朝的國教是道教,唐太宗以博大的胸襟促成玄奘取經,至禪宗六祖慧能,佛法普被中土大眾,真正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也就在這個時期,佛法在中土才真正成為顯學,此前都稱「內典」,是皇室貴族的專享。

至趙宋建立,以文立國,從北宋五子到南宋的楊、朱、陸、林,不斷在本土文化淵源和佛法東漸之間進行考證、反省、思辨、融通,是謂理學始立。再經過元代的吳澄等人過渡,一直到明代王陽明的《大學問》和《傳習錄》橫空出世。這一段時期是宋明理學的天下。

宋明理學

嚴格意義上講,王陽明的學說與道釋的淵源極深,他個人的修身養性功夫也來自於道釋,只是他對此避而不談。以他的智慧,他這樣做也自有他的道理。不過,就學理而言,這個來龍去脈不能迴避。

在明朝末年,有四位高僧雲棲、紫柏、憨山、藕益,他們主張三教同源,並實踐於宗門和俗眾教化,至此,儒釋道在中國才真正算是融匯並立。

清朝入關,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師從理學大家倭仁的中興名臣曾國藩以其「君子三立」對理學有所傳承和發展,後世稱之為半個聖人。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思想激蕩,出了一批人物,並融合西方學理和方法對中國傳統的文化進行梳理和研究,雖然多有生澀和勉強,畢竟有了新的視角和論證,算是又一個文化高峰。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路奔忙於國家建設,後經過十年浩劫,三十年改革開放以經濟為中心,一直到現在,在文化思想上並沒有大的創見,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講一直在孕育新文化的種子。

經過近現代西方文明的衝擊之後,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復興的跡象,更準確的說是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接納中西之後,開始對中外文化思想的又一次考證、反省、思辨、融通,雖然是亂象叢生,但是一種新的文明氣象已經若隱若現。

中華文化復興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後,信息的傳播和普及更加便利,各種思想文化交融已呈不可逆的趨勢,如此繁密的碰撞,產生星火甚至燎原也是必然的事情。東方精於形而上的領悟融合西方精於形而下的科學,水火既濟,值得期待。

上述,金戈簡要地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演變的脈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易經》為根,不斷兼容並蓄其他優秀文明成果發展而來的,有其自身內在的堅守、發展和演變趨向。

至於我們平常提到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是中國傳統文學,是不能籠統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

在對歷史法則的認知上,中國尊崇傳統文化的飽學之士依然以《易經》為源。

易經

關於朝代和人事更迭,中國傳統文化的計算是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為旨歸,一個循環是六十年,稱之為一甲子。

依據中國的歷史經驗總結,中國一個新的朝代從大一統開始經過一甲子,就會步入盛世。

這裡有個細微的區分:一、享國時間超過六十年的,算一個計算單元;二、緊鄰的兩個大一統朝代,前一個朝代國祚很短的則合併為一個計算單元,如:秦漢、隋唐、後周與北宋、民國與新中國等。

金戈對這個法則進行過驗證,統計如下:

秦漢,秦朝建國到漢文景之治差不多是六十年。

隋唐,隋朝建國到唐貞觀之治差不多是六十年。

後周世宋立國到宋真宗咸平之治差不多是六十年。

大明建國到永樂盛世差不多是六十年。

清朝立國到康熙盛世差不多是六十年。

民國是1928年從「東北易幟」開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到新中國成立,再到1987年,差不多是六十年。

綜上,金戈大膽推測,南懷瑾先生講回顧歷史的陳跡,依據歷史法則,推算中國將於1987年開始進入盛世,其依據可能來源於此。

中華盛世

南老的判斷,我們當然希望成真,也樂見其成。南老是否有其他的考量,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此等歷史規律的可靠性,金戈也只能從統計學的角度進行驗證和解釋,至於其是否有恆常的定用或其他內涵,金戈不便妄加揣測。

我個人如此的推理和解釋,大家於茶餘飯後當作談資即可,不必當真。當然,如果讀者朋友由此而生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儘是腐儒之見,能夠取其精華以為經世致用,那倒是意外之喜了。

中國的興盛還是有賴於國人實幹,這個最牢靠,寄望於任何規律和經驗,勿寧寄望於奮鬥和實踐!所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最後多言一句,中國傳統文化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如果把王者定義為引領思想教化的聖賢,以入世的儒家為例,從孔子開始,到董仲舒(使儒學開始興盛的人物)、王通(王勃的爺爺,續六經,創「中說」,河汾講學,奠定隋唐的思想和人才的底子)、二程(理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心學之集大成者),這一路下來,這個數理規律差不多也是成立的。從王陽明至今也差不多五百年了。

從當今世界發展和文明融合的趨勢看,金戈堅定地認為人類未來文明的指引方向一定會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養分,不如此不足以開啟人類深層的精神共鳴和對生命實相的認知。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是最完整的,除史學記錄延續之外,這其中一定有其合理性。

回望歷史,梳理文化,比較西學,擦拭家珍,金戈對中國充滿了希望!

與諸君共勉!

【好文漏看】

【 後語 】

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長期堅持原創真的很不容易,堅持是一種信仰,專註是一種態度!

附:獨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鳴,請大家點贊並轉發,以支持我繼續分析創作,公眾號轉發須附下面二維碼,謝謝!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站,如有侵權,請儘快聯繫我們,第一時間處理。

——崑崙攬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叔說股 的精彩文章:

TAG:和叔說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