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媽媽寵愛的孩子,更容易幸福
母親節馬上要到了,各內容平台的活躍者紛紛推出了關於母愛的文章。
在其中一篇文章下,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留言。
文章內容大致是說主人公如何忽略了媽媽對自己的愛,覺得很自責很愧疚。
留言中有部分粉絲也表示自己回饋媽媽的愛太少了,心裡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感覺隔著屏幕已經泣不成聲了。
還有一部分粉絲卻完全相反,他們說自己的媽媽根本顧不上自己,學書法、學跳舞各類興趣愛好忙的不要不要的;還有的媽媽喜歡旅遊,世界這麼大,每個地方都要去看看。字裡行間透露著快樂與自豪。
作為80後的我,特別能感受到媽媽那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愛。不光是我自己,和我差不多年齡的人可能大多都深有體會。
我媽媽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會故意吃的很慢,因為她想等我吃完後,她再吃剩下的,無論我怎麼勸說,到最後都會變成她往我碗里拚命夾菜。
有個朋友說她媽媽平日里常給她買衣服,但是自己極少買,一件30塊的衣服能穿5,6年。有什麼好吃的自己也不捨得吃,留著她回去給她吃。有時候她沒時間回去,東西都壞了,然後她媽媽就把壞的掰掉,把沒壞的吃了。
這個朋友幾年前開始有了輕度抑鬱症,現在隔三差五的就有自殺的念頭。她特別不願意提起媽媽,覺得媽媽的愛讓她喘不過氣來。
就像她媽媽把好東西留給她吃是因為愛她,但是她看到媽媽吃那些已經壞掉的東西就有罪惡感,覺得是自己害媽媽這樣的。
她媽媽希望她能經常去看她,就常給她打電話,但是每次電話里她媽媽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她就特別來氣,覺得媽媽裝模作樣想讓她內疚,然後回去看她。
對媽媽發完脾氣後,她又開始後悔,覺得媽媽對自己那麼好她卻老是對媽媽發脾氣,甚至討厭接媽媽電話,討厭去看她。
常聽一些長輩說,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可以什麼都不要了,孩子是她的命,她的下半生只為孩子而活。
這就是傳統媽媽的愛,她們用盡洪荒之力,不惜犧牲自我來愛子女。
有人說所謂母愛就是一場重複的辜負,而被辜負的那個人,卻永遠默不作聲。
新生代媽媽重視子女,但也不虧待自己,她們崇尚獨立的人格、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她們珍惜自己的工作和興趣愛好,也會通過健身、閱讀等方式來提升自我魅力和價值。
她們不會把愛全部給子女,因為除了子女,自己也是極其重要的。
我的同事小妹就有一個典型的新生代媽媽。
聽小妹說,她媽媽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早上起來跑步,跑步完了洗個澡,出門前化上精緻的妝容,再配上得體的衣服美美的去上班。平時媽媽不怎麼管她,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決定。
小妹高一的時候喜歡一個男生,媽媽知道後不但不反對,還推薦了幾本如何談戀愛的書給她。
小妹媽媽很少在家燒飯給小妹吃,因為她要工作,要學習,要健身,要社交,要旅遊,做那麼多事情,自然就不太有時間照顧小妹了。
但小妹說,媽媽是她的知音,是她的偶像。她非常喜歡自己的媽媽,覺得有這樣的媽媽實在太幸福,真希望自己能成為媽媽那樣的人。
小妹是個非常樂觀自信的人,平時做事積極主動,很有責任心。最難得的是,她被領導批評後,能很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然後努力把事情做好。
我想這和她媽媽有很大的關係,她每天看著一個努力為自己而活的媽媽,一定也會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作為媽媽,我沒有發言權,畢竟沒有生養過,還無法體會做一個媽媽的感受。但作為子女,我希望媽媽能更多的為自己而活,希望媽媽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不能替媽媽而活,媽媽也不能替我們而活,媽媽可以為我們做決定,但無法替我們承擔結果,而結果的好壞,只有子女自己知道。
像母親節這樣的日子,我就覺得應該是媽媽們認為是自己的節日,而不是子女們認為是媽媽的節日。子女們是否記得母親節不重要,是否送禮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媽媽們在這一天,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然後給自己買一件最想要的禮物,和最好的朋友見面,吃一頓最精緻的晚餐。
一個懂得愛自己的媽媽,也會讓子女學會愛自己,愛自己的人才能懂得如何愛別人。
我想,對子女最好的愛,應該是讓子女看到一個愛自己的媽媽。
END


TAG:無憧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