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之六道受報
(佛陀開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和仙道的受報後,繼而開示天道和阿修羅道的受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諸天,一步一層天,但依舊未能脫離三界生死輪迴。三界不安,猶如火宅。)
(欲界六天)
阿難!此類世間人不求常住真心,也未能捨棄妻妾恩愛,但心並不在邪淫中放逸,故能生出澄瑩光明。此類人命終之後受生於天界,與日月相鄰。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西方廣目天,南方增長天,北方多聞天。此天在須彌山腰,此天男女不犯邪淫,壽命合人間900萬歲)
於自家妻房中淫愛微薄,但凈居時還尚未全部捨棄淫念,此類人命終之後會超日月光明,居住在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中央是帝釋天,帝釋是此天之主,此天男女情慾極薄,壽命合人間3650萬歲。釋迦牟尼佛在此天為母說法,也在此天宣說了《地藏菩薩本願經》)
夫妻相遇情慾只是暫交,離去便再無思憶,此類人在世間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會在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都照不到此處,這類人自有光明照耀。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即夜摩天,此天離開須彌山,為空居天。此天男女執手以示相愛,不復行淫,壽命合人間1.46億歲)
於一切時都安住清靜之中,但當有細微應觸來時,心依然未能完全抗拒,此類人命終之後會上升精微之地,不再相接以下的人天境地,乃至經歷了成、住、壞、滅的一劫後,三災都不能波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天人居所,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也稱「兜率天宮」。此天男女有情僅相視而笑,壽命合人間5.7億歲。關於三災:劫末三災來時,先是七次火災,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梵天。再是七次水災,淹到二禪天,最後一次風災,吹到三禪天。除非修行者能夠憑藉定力進入四禪天,即停息,如此風災吹不到,否則皆在劫難逃。)
本無行欲之心,但為了應付勉強行事,味如嚼蠟,此類人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此天男女有情僅相視而已,可以憑藉神力隨心所欲的變化,壽命合人間23億歲。)
無世間心,在行世間此事時已然超越淫念,此類人命終之後能超出化樂天和以下所有無化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此天可以自在享用他人化現出來的一切樂,無需自己變化,壽命合人間92億歲。)
阿難!此六天身形看似雖已經出離淫慾,但心中尚存相交之念,並未斷盡,所以名為欲界。
(色界十八天)
阿難!世間一切修心之人如果不修禪那,那終究還是沒有智慧。能夠守身不行淫慾,行時坐時想念俱無,愛染不生,不留戀欲界,那麼此人相應其念,會成為清凈修行人。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欲習既除,離欲界一切染後真心初現,樂意隨順諸律儀,那麼此人會相應其心教行一切凈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再加上有智慧明悟,那麼此人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這三種勝流,一切苦惱皆不能逼,雖然還未正修真三摩地,但是已經能在清凈心中令一切欲界煩惱不動,名為初禪。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初禪離五蓋,離昏沉、掉舉、嗔心、淫慾心、疑心。劫盡時,火災可壞。)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清凈之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阿難!這三種勝流,一切憂懸皆不能逼。雖然還未正修真三摩地,但是已經能在清凈心中降伏粗煩惱,名為二禪。
(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火災不侵,但水災和風災可壞。)
阿難!此類天人以圓滿光明成音,用音聲顯露佛法妙理,精進修行,通至寂靜之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
凈與空現前,引發無邊際之感,身心輕安,成寂靜之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境超脫於現前,歸寂靜之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
阿難!這三種勝流,已經實現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然還未正修真三摩地,但是已經能在安隱心中歡喜皆具,名為三禪。
(離喜修舍,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舍、樂,入第三禪。火災和水災不侵,但風災可壞。)
阿難!此類天人身心不再被煩惱所逼迫,苦因已盡,但禪樂並不是可常住的,久必壞生,所以將苦樂二心皆捨去,粗重相滅去,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不能遮,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阿難!這福愛天中,有二條不同的路。如果在之前的妙隨順心中現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如果在之前的妙隨順心中厭離苦與樂,精進修行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心之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可以經五百劫不動。但由於此人是以生滅心為修行因地,所以不能發明果地的不生滅性,雖然能在五百劫的前半劫滅心,但還是會在後半劫生心。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阿難!這四種勝流,一切世間的種種苦樂境界都不能動其心。雖然還未正修無為法到達真不動地,但此處心地已經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凈,入第四禪。火、水、風三災皆不能壞。)
阿難!此中還有五不還天(即聲聞乘中三果阿羅漢居住的不還天,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返回欲界而證涅槃,此果位須斷盡界見惑和欲界的九品思惑才能證得),此天的修行人滅盡三禪天以下的所有九品習氣,苦樂雙忘,欲界已無處可居,所以此舍心只能在四禪天的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兩滅,厭苦喜樂的斗心已經不再交戰。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收回一切動機而清凈獨行,不再有任何與此心相交之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無任何塵相或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精妙的見性現前,能夠如匠人鑄陶般任運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能窮究多念歸於一念,將色之性修到極致細微境界,直至入虛空無邊際之境。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阿難!這五處不還天,是四禪的四位天王只能聽聞而不能知見之處(四禪有情眾生依然是有漏凡夫位)。就好比世間的曠野深山常是聖人的道場,此五不還天也是聖位阿羅漢所住持的地方,世間粗人皆不能見。
阿難!這十八天,獨自行居,與他人無交,但還未修盡自己的色形。所以從梵眾天至色究竟天,名為色界。
(無色界四天)
另外,阿難!從色究竟天至無色界的邊際中,有二條不同的路。如果在此舍心中能發明智慧,慧光圓通,斷盡思惑,永出塵界,成為四果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如果在此舍心中能舍厭一切修行成就,自覺身是礙,銷盡此礙而入空性。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一切色礙皆銷滅,連無礙也滅,其中只留阿賴耶識,以及末那識的半分微細。(阿賴耶識為第八識心王,也稱藏識,此識非斷非常,為一切染凈種子所依,末那識為第七識,此識內執第八識為「法我」,外接前六識緣塵執為「人我」,現外六識已轉凈,無可依託,唯有內阿賴耶識可執,故說還留半分細微)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和色都已亡,第七識心也滅了,十方寂然,無有所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第八識性不動,以滅盡一切的定力深入窮究,在此無盡窮究之中欲盡其性,以有相之第八識窮盡無窮無相之本性,終是不可窮盡,所以說是似存非存,似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這般窮盡空性,但始終不能窮盡空理(不明法空,便不明空性不可窮盡,不可被窮盡。即智不可分,不可被分)。從五不還天至此四空天的聖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如果此修行人從色界的無想天等外道所追求的諸天境界一直修入非想非非想天,想窮其不可能被窮盡的空性,沉迷於有漏的禪定而變成無聞、不識心性本來面目,待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八萬大劫壽命結束,便又會落入生死輪轉之中。
阿難!上述諸天的種種天人境界,皆是世間凡夫所修業果的酬答,果報答盡依然還是會入輪迴。諸天的天王都是菩薩,自在遊行三摩地,在修行中漸次增進,並將所有功德迴向無上法界。
阿難!此四空天中,色身和心已滅盡,識不再起,定性現前而有定果,不再有欲界色界的有漏業果。三界諸天到此為止,名無色界。
此四空天的眾生都是不明了妙覺真性,積累妄想而生髮出這虛妄的三界,中間妄隨七趣(七道)沉溺於輪迴,諸有情眾生起惑造業,各受其報。
另外,阿難!在三界中還有四種阿修羅類。(原始教義中,佛陀也將阿修羅道併入五趣之中,也就是將六道說為五道)
如果在鬼道,以護佛法之力,乘著神通進入虛空之中,這種阿修羅從卵而生,鬼道所攝。
如果在天道中,德行有損而貶墜,居住在日月附近,這種阿修羅從胎而出,人道所攝。
有修羅王能夠執持世界,力大無畏,能和色界天的梵王、?利天的天帝釋爭權。這種阿修羅因化生而有,天道所攝。
阿難!還有一種下劣的阿修羅,生在大海心處,沉在水穴口,日出遊行虛空,日落便歸海休息,這種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道所攝。
阿難!這些地獄、餓鬼、畜生,人和神仙,天人和阿修羅,我們如果細細思惟這七道眾生,皆是因為昏沉於種種虛妄的有為相,因妄想受生,因妄想造業和隨業受報。從圓妙清明的覺性來看,本無造作之心,皆如空華(空中之花,意為虛妄不實),元無所住,全體虛妄,根本無任何實在的根緒可尋。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而受此輪迴,經無量劫都不得真凈,都是由於隨順了殺、盜、淫的緣故。與此三種相反,就又出生了無殺、盜、淫的眾生,有三者名為鬼道(三惡道),無三者名為天道(三善道),有和無互相作用,於是輪迴不息。
如果能夠通過修行耳根圓通法門而得妙發三摩提(首楞嚴大定),則無七趣之生滅和輪轉,有殺盜淫之心和無殺盜淫之心不復再有,不復再有此二心的心也不再有。連不殺、不偷、不淫之心都已經沒有了,又何來作殺盜淫等事?
阿難!如果不斷盡殺、盜、淫此三業,各各私造諸業,因為各各私自造業,眾業和私業就有同分,業報就不是沒有定處。(此處是佛陀回答阿難所問「業報是本來就有定處呢?還是因各自所造之業而分別受報?」)一切業報都是因自心一念妄想而生,生起妄想本無原因,所以也無可尋究。你若發心勇猛修行證成菩提,就一定要去除殺、盜、淫三惑。如果不滅盡此三惑,縱然能得種種神通,還是屬於世間有為法的功用。習氣如果不滅,就會落於魔道。雖然本是想去除妄想,卻反而妄上加妄,倍加虛偽。如來說這類是可哀可憐之人,你的妄想皆由自造而並非是菩提的過錯。如我這樣說的,即是正說。不同於我這樣說的,即是魔說。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待續)


TAG:入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