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汶川地震十年——地震救援能力明顯加強

回望汶川地震十年——地震救援能力明顯加強

地震救援的能力有了提高

在汶川地震前,不少人覺得抗震救災,只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只要救援人員不怕苦不怕累,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在汶川地震發生後,人們漸漸明白,面對重重廢墟,救人,救更多的人,離不開專業的救援力量。

據統計,當時參與地震救援的專業隊伍人數僅有5千多人,參與救援的志願者、解放軍和武警人數雖眾,但缺乏專業訓練和設備,大多數人只能用最原始的鐵鎬鐵鏟施救,效率不高。

在汶川地震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救援組織,都認識到了地震救援是個技術活,努力提高專業救援能力。

救援人員在茂縣山體垮塌現場檢查搜救犬是否受傷

現場救援人員表示,生命探測儀、邊坡雷達、無人機機載激光雷達等專業設備的大量使用,對救援幫助很大。以前的救援,需要隊員冒險進入受災點進行情況摸排,通過專業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現場情況,有利於科學制定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

醫療救援水平正逐漸提升

地震中的傷者,最需要就是及時而正確的救治,而汶川地震則暴露出我國應急醫療救援存在的不足。

有學者指出,過去我國對災區緊急救援重視不夠,醫生缺乏訓練。結果到了災區,一些大醫院的醫生反而不如煤礦醫院的醫生管用。習慣救援礦難的煤礦醫院醫生,出發時就帶著發電機,帶糧帶油,甚至帶著簡易手術床,到了現場能迅速投入救援;而習慣了護士分診、病人排隊,無菌病房做手術的大醫院醫生,則表現得有些不知所措。

還有一些醫生沒有經過訓練,沒掌握最為關鍵的撿傷分類技術,往往是誰喊疼,誰先被抬上飛機。而真正的重傷員,比如不及時轉運很快就會死亡的肝脾破裂傷員是不會出聲的,卻被留了下來……

在汶川地震後,「災難醫學」開始被重視起來。

還可以提升救援速度

在汶川地震後,無論是反應速度、救援技術還是政府管理等方面都有進步,但一些地方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發生災害後,相對於地面救援,空中救援不用考慮路況,速度快,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汶川地震中,共有99架直升機參與救災,當時最先到達震中汶川映秀鎮的,也是一架滿載救災人員和物資的直升機。

不過,我國目前空中救護還是短板,除了國家加強投入,還要考慮調動私人飛機參與救災的積極性。

目前,民間直升機參與地震救災,最大的困難是低空管制,根據相關法律,民用航空器飛行需一事一報,現實中,審批往往需要數天,大大制約了民間參與空中救援的熱情。

有學者認為,儘管我國已經建立了物資儲備體系,但是多頭管理問題嚴重地制約了應急資源的獲取和整合;在應急準備中,各種應急資源存在著部門分割、低水平重複建設的問題,在專業化部門管理與屬地化區域管理之間也存在著協調不足的問題;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針對性、實操性不足,尤其是預案銜接比較難……

這些應急管理中的老問題,也影響著地震救援能力的提高,希望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能夠整合各方資源,提高救援效率。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日小編:U小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失U城 的精彩文章:

TAG:迷失U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