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密室殺人題材的集大成者

密室殺人題材的集大成者

《致命ID》在我心裡有著超高的地位,他是迄今為止看過的密室殺人題材電影的巔峰。

法官深夜被叫醒參加連環殺人兇手的聽證會,那夜暴雨傾盆。伴隨著暴雨劇情莫名的捲入了另一場景——暴雨依舊,交通事故、若干人被困於荒郊野外的汽車旅館。

人物接踵死亡,犯人逃逸,每個人都極為可疑形似兇手,你忽然發覺人心可謂,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在這充滿疑惑的狹小空間里,恐懼感被一下子激發出來。有人發狂的尖叫、有人被徹底擊穿心理防線。

人一旦脆弱,劣根性就如從高樓倒下的一盆子髒水,轟隆著肆無忌憚的出。每個死者都按照房間號碼牌的順序死亡,借著惡魔索命的名義,活著的人繼續倒下…

一邊是驚悚刺骨的兇殺,一邊又閃回至聽證會的場景,懸念隨著這頻繁切換漸入高潮。真相迅速膨脹,在電影落下的一幕爆破的體無完膚。我被深深震撼,內心仍留著一陣寒氣,卻強打著精神恢復理智,不住感嘆導演的神跡。

汽車旅館的離奇死亡,只是犯人多重人格的產物,我們受挫的接受了剛剛觀望的場景只是一場不存在的現實,隨後醫生寥寥數語道出了一個真實卻又凄涼的故事——問題兒童的誕生。

犯人因為慘烈的童年創傷,分裂出了多重人格。這些人格是形形色色的,有的善良、有的自私、有的十惡不赦。肉體被這些人格驅使,有時無辜、有時邪惡……童年的陰影就像人的影子一樣伴著你的足跡出入於人生的各個場景,然後生活好像被詛咒過一樣毫無意外的走向毀滅。

《致命ID》的原型源於美國「24個比利」的真實案例,一個叫比利的人分裂出24種不同的人格,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而又被無罪釋放的犯人。中國一直對精神分析學研究不多,精神病患者一直被當作邊緣人模糊於大眾的視線之外,情緒波動的正常人甚至羞於看心理醫生,彷彿看過之後自己就不正常,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披著正常人皮的精神病患者。

我一直把《致命ID》當作懸疑片來看,知道他的背景故事後,我感覺更像一部心理電影。他讓我真兒真兒領略到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內心世界,開始讓我對社會上的這一群體有了新的認識。

《禁閉島》《搏擊俱樂部》都是從「24個比利」中獲得靈感而進行拍攝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加一條成熟的電影生產線,才誕生了如此之多的精品。《致命ID》採用雙線索敘事,所論述的童年陰影對後天人格造成的影響更符合邏輯,結局的衝突便顯得水到渠成。

華語電影近期也上映了幾部頗受好評的懸疑電影,如《記憶大師》與《你好,瘋子》。這兩部電影,一個講童年陰影造成的性格缺陷,一個講精神分裂患者的生活視角,兩者結合到一起,成了一部中國版的《致命ID》,只可惜未碰撞出1+1>2的效果。

童年陰影與精神分裂作為美式懸疑電影中最老生常談的兩大主題(代表如《禁閉島》《孤兒》《致命ID》等),國產電影大有爭相效仿之勢,如畫面的暗黑布局,深藏於細節的隱喻,以及結局的反轉。這種仿效,使得國產電影變得愈加好看,只可惜只顧取其精華,忘記去其糠槽,只為了結局而結局,劇情多經不得推敲。最要命的是虎頭蛇尾,觀眾正要高潮呢卻莫名的被結束了。虎頭蛇尾,這大抵是國產懸疑類電影的通病… …

本文由作者「水邊的維納斯」投稿到龍斌大話電影官方微信,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

想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的官方QQ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叔的電影放映室 的精彩文章:

《愛》讓我從未如此地害怕孤獨

TAG:龍叔的電影放映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