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印度,你會不會燒死那個女孩?

在印度,你會不會燒死那個女孩?

·文中的制度既包含狹義的政治制度,也包括法律和成文規則

印度男子Dhanu Bhuiyan因強姦16歲女孩被當地村委會判罰做100個仰卧起坐和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4759元)。後來,他因對判決不滿,於5月7日夥同親戚攻擊受害者父母,並向其房屋放火,致受害女孩被活活燒死。後Dhanu Bhuiyan被捕。該邦部長譴責這起事件十分野蠻,呼籲相關部門作出強有力回應,並承諾為死者家屬賠償1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9517元)。

許多人會把強姦案頻發歸因於印度的文明教育落後,有的上升到對其民族本身的批判,有的則在女性應不應該穿著性感的問題上爭執。這些各種各樣的聲音是有結果的也是沒有結果的。

有結果在於,印度政府做出了一些行動,幾年前也處決了3名強姦犯。沒有結果在於,印度的強姦案沒有變少,反而在每22分鐘一起的基礎上連年上升。

可能我們的大多數討論還沒有觸及到其根本原因,因而也無法從根本的方向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印度強姦案頻發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傳統制度,二是印度當前的制度。

傳統制度指印度的種姓制度,在種姓制度下,印度女性的地位基本和首陀羅一致。無論是教育、婚姻還是政治,婦女都無法享有與男子相同的權利。歷史上制度對婦女權利的輕視也直接影響到了當前的制度。

當下的印度,儘管在政治上承認男女平等,但是對女性的相關法律保護嚴重不足。強姦的犯罪成本非常低,審理慢、量刑輕,罪犯出獄後繼續找工作也幾乎不受影響。另外,在印度高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並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城市化管理制度。社區內秩序混亂,治安缺位,執法隊伍缺乏訓練素質低下,更是為強姦案提供了土壤。

如果不在政治上使婦女實然享有平等的權利,如果不在法律上嚴格立法執法保護婦女權利嚴厲打擊犯罪行為,如果不完善城市管理制度、規範社區秩序,印度的強姦案只會越來越多(2016年印度的強姦案比2015年增加了82%)。

但對於此次的強姦殺人案,印度總理莫迪的回應是:「強姦就是強姦,非常令人難過。但不應該把強姦案政治化。」

這意味著印度的強姦案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印度的例子,我們可以轉變一下思考的方式

對於那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不是能在制度上得到答案呢,是不是能在制度上獲得解決呢?

制度怎樣影響著我們?

我看出一切總是從根本上取決於政治(制度),而且無論人們採取什麼方式,任何民族都是政府性質使之成為的樣子。——盧梭

我們總是把一些社會現象歸因於道德、教育、文化層面。不好的例子,比如辦事喜歡找關係,愛抱團起鬨,權力崇拜等等,人們常常用國民性來總結他們,似乎這是中國人代代傳承的文化基因。但是,我們的思考也往往止步於此,沒有再多問: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國民性」?

答案就在制度之中。

比如愛找關係。找關係的風氣盛行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找關係,因為那是一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是對人際資源的消耗。我們喜歡找關係,是因為找關係有用。為什麼找關係有用?同樣是歷史制度與現實制度兩方面決定的。

歷史上,中國人受宗法制和封建等級制的影響,重視宗族和師徒同窗等關係,喜歡依靠上級辦下級的事。在當代又經歷了計劃經濟制度時期,社會資源相對集中,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就必須通過掌握分配權力的人之手。而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那些謀求更多照顧的人有機可乘。因為不去主動謀求,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受損,這逐漸就成了一種風氣。

即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些現象依然存在於各個角落。好的例子,比如高考:為什麼說高考是目前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呢?因為就考試本身來說,充分的制度保障使得通過找關係是無法在考試中獲得明顯優勢的。不好的例子,比如一般的公司招聘,制度的不明確和選拔規則的隨意性使得找關係有了充分的發揮空間。

如果制度對人為的操作進行限制,讓找關係沒有用,那麼採取這種方式的人自然會變少。所以要杜絕找關係的風氣,需要做的就是完善相關制度,不給找關係預留空間,讓找關係失去作用。比如空開資源的分配規則,擴大監督隊伍,採用定期回訪制度。

同樣,像愛抱團、權力崇拜的這樣的行為也能在制度中找到原因。愛抱團受了過去人治法律社會法不責眾的影響,權利崇拜則來自於專制制度下權利的過度集中。

人是有私慾的,資源常常是有限的。這意味著爭奪、人與人之間所謂的侵犯,有時是難免的,即使雙方都沒有出於惡意。我們當然應該努力開發資源,但也必須要重視完善我們的制度,合理分配資源,維護社會發展秩序。

如果制度缺位會怎麼樣呢?

我國經過那十年。那十年正是制度缺位,權力混亂的時代。人人爭奪、構陷,展現著人性里惡的一面。但我不認為那十年使得中國人變惡了,而是混亂的制度給了惡充分發生的環境。當今我們要總結那十年,不應該只談人性,而不談讓人性「變壞」的制度。

如果制度沒有缺位,但是走上了錯誤道路會怎麼樣呢?

我們對現在的德國人的印象是嚴謹認真的,在對難民潮的處理問題上,德國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稱讚(當然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無疑,在至今仍然充滿著衝突的國際環境中,德國主要扮演著一個和平的角色。但是為什麼二戰的德國人會做出種種殘忍的屠殺行為呢?是德國人人性的問題,還是法西斯政權制度激發了一個民族對侵略、血腥的嗜好?

如何參與制度建設?

我們常常看到,道德的批判是無力的,甚至是混亂的起源。我們時而批判那些沒有道德的人,我們時而也批評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的人。正是因為道德不是固定的條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因而在道德的辯論中,總是會出現道理越辯越不明情況。即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得出了一個可以服眾的結論,也僅僅是評判了一件事的對錯可否,對於改變現象刷新風氣卻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就像這十幾年來,教育是任何人想罵就能罵的。一些社會問題往往被歸因於教育,各路人士媒體也愛來把教育批判一番、發表自己的觀點。就算我們的教育千瘡百孔,是個倒在街上渾身髒兮兮的乞丐,想讓他變好,總得先把他扶起來吧?大罵一句:「你可恥!」有什麼用呢?

又比如調皮落水的孩子,你固然可以批評、教育他,但是最緊要的是先救他上岸。救教育上岸,就是要我們推動教育制度改革,能實幹的推動改革,不在其位的建言獻策。

到此有人可能會說,制度改革我們無法參與,也不知道如何做起。

以政治制度改革為例:政治參與是分配或享有權利的過程,主動的不參與將使自己的利益不被代表。近年來,年輕人、社會人士、各類團體抗議社會不公的聲音未曾消止,其實就是政府某些制度、政策侵犯了他們的權利,自己的利益無法被代表。

政府確實應該承擔責任,但人民並非無責任主動的不參與,自我的非政治化也是自身利益受損的重要原因。

就比如大學的教育改革,能直接參与的就是高校的人大代表們,那麼我們是怎麼選這些代表的呢?每個大學都有人大代表的選舉活動,但是很多學生卻不認識選票上的名字。他們或是聽老師指定,或是隨了自己的喜好,莫名其妙地投了票,隨隨便便地讓渡了自己的權利。選了陌生人做自己的代表,還期待著這些代表能發出自己的心聲,這很理想,但不現實。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利用現存制度,積极參与到政治活動中,不是「思想學習會」這樣走形式的活動,而是與我們直接利益相關的活動。

政治不是高高在上的當權者的遊戲,而是我們每個人保護自己的工具。

中國曾經具有使命感的一代人已經進入中年,並且退出對社會具有鼓動能力的敏感年齡段。而在年齡上具有社會鼓動力的青年,非政治化傾向也越來越嚴重。一些青年人不知道80年代比較著名的青年領袖,也不記得四人幫是哪四個人。青年們在五四和一二九中所展現的政治熱情幾乎進入了一個全面冷卻的階段。

我希望我們這一輩的青年人能少一些存粹的道德指責,多留意一些政治,多關注制度的變革,這是為了社會發展,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侵犯。

制度化思考可以有哪些應用?

制度、規則,尤其是政治制度、法律條款,是面向全社會,作用於全社會的。當我們遇到一些社會性問題時,可以多想一想是不是這方面的原因,能不能從制度、規則上進行解決。

我這裡舉兩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建立制度化的思考方式:

兒童教育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跟熊孩子有關的報道,有的說孩子該打、該教訓,主張立法給兒童量刑,有的說根源是父母不懂教育素質低下,學校德育工作做得不好。我們的兒童教育的確存在著問題,但是問題在德育嗎?我覺得不是。

或者說:正是因為我們過於強調德育,才會出現這麼多的熊孩子。

中國曆來講究啟蒙教育,重視兒童的德育培養,《三字經》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在當下,一些兒童文學、動漫作品中也在傳遞著傳統美德,比如正義、勤勞、勇敢等等。這是我們的優點,也是我們的缺陷。我們太過強調德育,而忽略了規則教育。

大部分兒童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尊老愛幼、恭良謙遜讓的原因,他們是無法理解的。甚至還會有疑惑:「我的就是我的,為什麼要分享給別人?我就是跟他鬧著玩,沒想過傷害他,為什麼要批評我?」這時候規則教育的作用就非常大,先不講給他們難懂的道理,而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講清楚該做不該做什麼。

拿比賽來說,不能只告訴兒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而應該告訴他:「要盡全力比賽,但是絕對不能違法比賽規則、傷害你的對手」像這樣明確的指令能夠將更有效地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道路。

規則教育在前,德育在後。這也是符合兒童心理認知水平的。

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問題

本科畢業論文水平怎麼樣?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大家心裡其實都還挺清楚。前段時間北京一教授說:「現在的本科生已經不同於30年前的本科生,現在的本科生寫論文真的沒有太大的意義。」建議取消畢業論文。

當一個制度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先想能不能讓它變得更好,如果不能再另想辦法,而不是制度不好就取消。對個人來說,那叫懶于思考,對政府來說,那就叫懶政。

那麼在制度面我們能怎麼改呢?

比如,我們可以把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分成A、B兩類。A類論文要求高,B類要求較低,學生自行決定寫其中任何一類論文。只要論文通過,都可以獲得學位證書,但是證書上將註明畢業論文類型,供用人單位參考。混學位證的學生固然可以獲得學位,但是畢業之後B類論文記錄對他們就業的影響,學校一概不負責。這樣既在側面肯定了A類學生在學術上的努力,也在倒逼混證書的學生認真寫論文(當然也為他留了B類的出口)。

以上是兩個從規則、制度化入手的思考。當然,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的目的主要是展示一種思考的方式。

結語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麼強調製度,不重視文化和道德,那會不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我想,我們強調製度,是因為它真的非常重要,因為它太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未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要求我們重視制度。

制度不是冷冰冰的,每一項制度的制定過程,也融入了人們的價值觀取向。什麼樣是好的,什麼樣是壞的?我們制定製度,就是讓好的能成長地更好,讓壞的失去蔓延的空間。

制定製度,是人類社會的自我規範。人類要發展,就必須處理日漸複雜的社會關係,需要制度來提供治理的框架。混亂與無序,最容易帶來仇恨和矛盾。

制度對社會是具有普遍效力的,一個缺乏制度的社會,一個制度錯亂的社會,不僅僅影響著整體的發展,也會對每個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制度改革是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

不同的制度就像是不同的生產線,有的生產那些遵守規則的道德模範,有的生產的就是殺人越貨的罪犯。可能有時機器會出故障,但是一兩個不同的產品無法改變整個社會。

我們很難保證,即使是現在的和平衛士,如果生於法西斯治下的德國,還會不會忠於和平?

我們也很難保證,即使是強烈譴責印度對婦女的迫害的我們,如果在印度的制度下長大,會不會變成殺人的惡魔?

道德、人性的善良就像櫥窗里的蛋糕,而制度才是我們的救命稻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是你懶啊 的精彩文章:

TAG:可是你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