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健脾化濕、補中益氣的寶
導讀
蠶豆一身都是寶
蠶豆,原產黑海南部,亦稱胡豆。蠶豆的營養豐富,尤其是磷和維生素的含量比較高,為一般干豆所不及。據分析,在100克蠶豆中,含磷217毫克、胡蘿蔔素0.15毫克、維生素B10.33毫克、維生素C12毫克以及其它營養素。
蠶豆是低熱量食物。100克蠶豆可產熱量為1444千焦,低於其它豆類。所以蠶豆是肥胖者減肥及患高血壓、高血脂的心血管系統患者的保健食品。
◎蠶豆
蠶豆性平、味甘;歸脾經、胃經。中醫認為蠶豆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止血降壓、澀精止帶等功效,可用於中氣不足、高血壓、咯血、衄血、婦女帶下等病症。
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在《葯食同源原料目錄(2017)》中「歷代本草文獻所載具有治療作用的食物」欄目中蠶豆與薏苡仁、香椿和大頭菜一起列入「健脾化濕類(用於濕阻脾胃病症)食物」。
◎蠶豆皮
蠶豆皮,又名蠶豆殼,為蠶豆的種皮。取蠶豆放水中浸透,剝下豆殼,晒乾。乾燥的種皮,呈黃褐色或棕褐色,都捲曲為不規則的碎片。大小不等。質脆易碎。其味甘淡,性平;歸腎、胃經。可利濕化滯,收斂醫瘡,並有逐風邪作用,可用來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天泡瘡,黃水瘡等。
◎蠶豆花
蠶豆開的花是一串串紫色的小花,非常漂亮,像是蝴蝶在春風中飛舞。蠶豆花味甘澀,性平,歸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止帶,降平的功效,能止出血、白帶、咳嗽,並有收斂浮陽作用,用於頭暈目眩的高血壓症。
◎蠶豆莢
蠶豆莢即蠶豆黑殼,味苦澀性平,歸心、肝經,有止血斂瘡的作用。《綱目拾遺》「治天泡瘡:蠶豆黑殼,燒灰存性,研末,加枯礬少許,菜油調敷。」《上海常用中草藥》「治天皰瘡、水火燙傷;蠶豆莢殼炒炭研細,用麻油調敷。」
◎蠶豆葉
味苦、微甘,性溫,歸肺、心、脾經,有止血,解毒的功效。為止血劑,治一切出血。臨床應用於止血時:取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服20ml,每日2次。煎服效果略差。治療肺結核咯血20餘例,迅速止血;對消化道出血也有效。
◎蠶豆莖
蠶豆莖就是即蠶豆梗,味苦性溫,入脾、大腸經,有止血、止瀉、斂瘡的作用,治各種內出血、水瀉及燙傷。《上海常用中草藥》提到「治各種內出血:蠶豆梗焙乾研細末。每日三錢,分三次吞服。」「治水瀉:蠶豆梗一兩。煎服。」
蠶豆食譜
蠶豆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煮、炒、油炸,也可浸泡後剝去種皮作炒菜或湯。蠶豆粉是製作粉絲、粉皮等的原料,也可加工成豆沙,製作糕點,蠶豆還可制醬油、豆瓣醬、甜醬、辣醬等。那麼我們在家裡是否有什麼簡單易行的做法呢?
◎蠶豆羹
【主料】蠶豆500克,菠菜50克,櫻桃100克。
【調料】豬油(板油)25克,冰糖50克,澱粉(玉米)50克。
【做法】
1.將蠶豆入鍋煮沸熟,去外殼,用刀反覆壓製成泥;
2.豬板油切塊,熬成化油;
3.冰糖用開水化開待用;
4.菠菜壓榨出菠菜汁待用;
5.白糖加水泡製出水備用;
6.炒鍋洗凈置火上,鍋熱後入化油燒熱;
7.下豆泥微火翻炒;
8.待起沙時加入菠菜汁、糖水,打去泡沫,勾水澱粉成羹狀;
9.裝入湯盆中,點綴上櫻桃即可。
【效用】蠶豆羹屬於咽炎食療葯膳食譜之一,對改善癥狀十分有幫助。
◎沙鍋鯽魚蠶豆湯
【原料】鯽魚350克、蔥20克、姜10克、蠶豆200克。
【調料】鹽5克、豬油5-10克。
【製作方法】
1、準備材料,將魚內臟去除洗好,蔥切段,姜切段;
2、鍋中放少許油,將蔥,姜放入爆香;
3、放入鯽魚稍煎一會兒;
4、放入沙鍋,加入適量的水,中火煮開;
5、去掉浮沫;
6、加入豬油;
7、煮30分鐘湯即濃稠;
8、蠶豆去掉外皮,倒入,放鹽即可關火。
【功效】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與蠶豆一起,健脾祛濕的功效更強。
◎蠶豆炒雞蛋
【原料】蠶豆150克、雞蛋3個、蔥、姜、鹽、胡椒粉適量。
【做法】
1、將雞蛋打入碗內,放少許鹽打散,備用。
2、炒鍋內放油,油五成熱時放蛋液,翻炒,稍微成塊即可,不要一直翻炒老了,盛出。
3、炒鍋內放油,待油熱後放蔥花和薑絲炒香,加入蠶豆翻炒,加適量水稍微燜煮一會兒,蠶豆熟後放雞蛋,放適量鹽和胡椒粉,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溫馨小提示】蠶豆一定要選擇比較嫩的新鮮的。炒蠶豆時一定要炒熟了再吃。
【適宜人群】老人、考試期間學生、腦力工作者、高膽固醇、便秘者。
藥用實例
如前文所述,蠶豆不僅是現時的美味,而且一身都是寶。它的豆、皮、花、莢、葉、莖等都有藥用價值,我們不妨看一下應用實例。
1、水腫:陳蠶豆(至少3年)煎湯喝水;或陳蠶豆(數年者最好)120克,紅糖90克,將蠶豆帶殼和紅糖放砂鍋中,添清水5茶杯,慢慢熬煮至1茶杯服下;或蠶豆60克,冬瓜皮60克,水煎服。
2、痢疾:蠶豆60克(炒黃),百草霜30克,同炒以起煙為度,加米湯煎服。初起者不宜用。
3、禿瘡:鮮蠶豆搗如泥,塗瘡上,干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
4、濕疹:將蠶豆皮烘焦,研極細過篩,香油調敷,每日1次。
5、產後風:蠶豆皮15克,焙黃為末,黃酒送下。
6、高血壓:蠶豆花15~30克,開水泡,代茶飲,久服始效。
7、咯血:蠶豆花9克,煎,去渣,溶化冰糖適量,1日2~3次分服。
8、肺結核咯血:鮮蠶豆莢250克,水煎服,每日1劑;或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9、黃水瘡:蠶豆殼瓦上焙枯研末,加黃丹少許,以菜油調敷(香油亦可),干則再敷,3日即愈。
10、胎漏: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服10克,加白糖,溫開水調勻送服。
11、帶下:鮮蠶豆花蒸餾得蠶豆花露,隨意服用;或蠶豆花30克,水煎加白糖,每日服3次。
12、小便不通:蠶豆殼150克,水煎服。
13、燙火傷:蠶豆莢殼炒炭研細,用麻油調勻,敷於患處。
注意事項和禁忌人群
蠶豆雖是一種食葯俱佳的食品,但在食用時也應注意,因蠶豆中含有一種叫巢菜鹼甙的物質,能使人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即蠶豆黃病),一旦發生,應立即求醫治療,以防意外發生。
◎禁忌人群
中焦虛寒者不宜食用。蠶豆過敏者禁食。
|作者簡介|
陳海倫,中醫愛好者,中醫錦囊網聯合創始人。
來源:《食物療法》、《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編輯整理:微鍵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豬身上最難清洗的這部位,營養價值勝過補藥,常吃滋補益氣健脾胃
※党參,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養心而不偏膩
TAG:健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