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者手記:走進汶川遺址,在悲痛中努力向前!

記者手記:走進汶川遺址,在悲痛中努力向前!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中國台灣網5月7日汶川訊 (記者 尹賽楠)又是奔波忙碌的一天,又是挑燈奮戰的夜晚,這對於一名記者而言,可謂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常便飯。然而坐在電腦前的我,卻絲毫沒有了往日的平靜,頭腦中回憶起的皆是那飄零在廢墟中的斷壁殘垣……

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席捲汶川。轉眼間,已過了整整十年,在日曆即將翻轉到同一頁的前夕,來自全國的網路媒體記者們組成了採訪團,深入當年的地震災區,共同見證災區重建,鳳凰涅槃的感人瞬間,而我,也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十年前的我,還是一名對大學生活充滿渴望的高三學子,轉眼之間,從象牙塔里走出的自己,已拿起手中的筆和相機,頻繁穿梭於祖國大地。回想最初看到汶川地震的報道,還是通過學校食堂中的電視機,當時每天都是不斷上漲的遇難人數、救援圖片,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真的不願意看新聞,因為這場災難的慘烈真的會讓聽者傷心,聞者落淚。那時的我,絕對不曾想過,十年後,竟然會有機會來到汶川……

轉眼間,採訪的行程已經過去了一半,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看到了地震災區的巨變,也體會到災區人民對現如今美好生活的感念,只是我不曾想過,當自己看到那滿目瘡痍的地震遺址時,心中受到的觸動會是那樣強烈!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記得5日那天,採訪團來到綿竹漢旺地震遺址,說真的,來汶川之前,自己也曾想過會見到何種場面,而當它真正呈現在眼前時,我幾乎可以斷言,漫說血肉之軀,就連天地也要為之動容,那一刻,只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告別漢旺,我們翻過龍門山,來到位於當年震中的映秀,而等待採訪團的,是又一個傷心的故事……

「位於右手邊的就是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順著講解員沈文娟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它,一座未經清理而被原樣保留下來的廢棄校園……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走進漩口中學大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碩大的錶盤,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地震發生的時間——下午兩點二十八分。沈文娟說,由於大地震導致教學樓劇烈搖晃,當時一間教室里的時鐘摔落到了地上,於是人們把鐘的破碎裝放大,就做成了現在這面記事鍾。

沿著小路往裡走,我彷彿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一天。倒塌的教學樓、殘破的宿舍樓就靜靜地矗立在這座廢棄的校園中,供來往的遊人瞻仰、懷念。沈文娟指著一座倒塌的五層實驗樓,慢慢說道,地震發生時,一位叫方傑的老師正在這座實驗樓上計算機課,在樓房搖搖欲墜的那一刻,他沖向教室門用身體撐住門框,為自己的學生爭取了寶貴的60秒!在與死神賽跑的時間中,教室里42名學生中有41人生還,「而他卻倒在了廢墟中再也沒能站起來。」

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汶川地震發生前,漩口中學共有學生1527人,教師133人。災情暴發後,共有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不幸遇難,27名學生2名教師重傷。

目睹著眼前這些搖搖欲墜的災後遺址,我彷彿還能隱隱聽見廢墟下的呼救聲,慢慢地,淚水開始在眼眶裡打轉。古語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現在的自己真的能夠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講解員沈文娟接受記者採訪。(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2008年,20歲的沈文娟從距離映秀不遠的都江堰嫁到這邊,一轉眼已過去了十年,作為地震中的倖存者,她從2012年開始從事講解員的工作,如今也有6年之久。「時常帶著前來參觀的遊人重走傷心地,心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沈文娟說,起初心裡非常不好受,當自己講到一些場景的時候,喉嚨都會哽咽,「但災難畢竟已經過去,我們不能永遠充當『守墓人』,要努力向前看,這樣才不辜負黨和國家對災區人民的幫助和期望。」

從2008到2018,十年的時間,看似漫長,卻仿若彈指一揮間。逝者已去,但生者猶在。我想,這些特殊的遺址之所以被保留下來,更多的是為牢記歷史,不忘傷痛,同時也鼓舞災區人民,努力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勇敢向前!

汶川十年,我們的行程還在繼續!(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若是小行星來了,人類舉起怎樣的「獵槍」
熱血鑄就金色忠魂——清明節追憶公安英烈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