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當「二者不可得兼」時 我們該如何選擇

當「二者不可得兼」時 我們該如何選擇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選擇。

兩個好的選擇擺在面前,不怕選擇,選哪個都使人感到快樂。

孟子曾經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和熊掌都屬於天下美味。當二者不可兼得,只能選一個時,孟子更喜歡熊掌,所以就選擇了熊掌,一點都不用糾結。

一個好的選擇和一個壞的選擇擺在面前,那更不用怕選擇。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都會選擇好的。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美人之勝於花者,解語也;花之勝於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香而取解語也。」

美人與名花,乃是人、物中之精華。若將二者比較,則各有所長。美人勝於名花的地方,在於美人會說話,善解人意,能交流感情,而花則不能;名花勝過美人的地方,在於花能產生香味,沁人心脾,而美人卻不能。

美人不會生香,而名花難以解語,此二者一定是難以兼得的。那麼寧可以捨棄生香者,也要取得解語者。可見對人類來說,感情還是排在第一位的。

人是群居動物,語言的產生和交流,正是人類的標誌。人類通過語言而產生了概念,從而建構了人類社會的一切。人類的苦樂悲歡,完全建立在語言和概念的基礎之上。

可以說,沒了語言,也就不會有苦樂悲歡的概念,更不會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了。所以,人們寧可要「解語花」,是因為她可以溝通感情。

最難的是,兩個壞的選擇擺在面前,選擇哪一個都很痛苦。這個時候,人們要選擇的是更能承受哪一個帶來的後果。

白居易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他關心百姓疾苦,在很多詩歌里都描述了當時最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他在《新豐折臂翁》中,就描寫了一個老翁在二十四歲時,面對徵兵所做出的心酸的選擇。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老翁為什麼會成為獨臂的殘疾人呢?因為天寶年間,宰相楊國忠為了建立邊功、提高威信,兩次發動對南詔的戰爭,共徵兵二十多萬,均全軍覆沒。

徵兵對於百姓來說,就是一條有去無回的死路。「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老翁當年二十四歲,也面臨著死路一條。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為了逃脫必死無疑的出征,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徵雲南。」

他以一條胳膊的代價換來了生命的保全,接下來的六十年,殘臂的痛苦時時伴隨著他。但老翁不後悔,並且欣喜自己能活到現在,沒有落得個屍骨無人收,只能做一個遠在雲南的望鄉鬼的後果。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這個老翁在面臨出征或斷臂的選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其抉擇令人心酸,但他落子不悔的精神又不得不令人佩服。

現在的我們,雖然不需要面對當年折臂翁那種折臂保身的痛苦抉擇,但也時常面臨著「二者不可得兼」的選擇。找工作,選擇了大城市,意味著無法時時在父母身邊盡孝;選擇了小城市,意味著沒有好的發展機遇。

找伴侶,選擇了位高權重的,就得忍受他頻繁的應酬;選擇了位低權輕的,就難得到錦衣玉食。

做選擇,要根據自身情況,三思而後行。更重要的是,做了一種選擇之後,就不要再糾結於另外一種選擇。無論前方是什麼,都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為你寫詩:在詩中看杜甫的為父之心
《素書》:私心太重必致敗 先義後利秉道義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