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Instagram上令設計師聞風喪膽的「打臉」賬號Diet Prada

揭秘Instagram上令設計師聞風喪膽的「打臉」賬號Diet Prada

本文作者:Lauren Sherman

這個Instagram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時裝賬號背後的主腦是Tony Liu和Lindsey Schuyler。BoF和他倆談了談未來改變時裝行業的一些想法。

美國紐約——任何一種時尚趨勢,無論與某個歷史時期聯繫得多麼緊密,又或者是多麼具體,註定會被後人不斷重複。有人認為,自從1993年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的畢業發布會,Alexander McQueen展示在他的首個時裝系列展示了露股溝的「低腰褲」(bumster pants),就再沒有出現過什麼新的廓形了。而就算是這條「低腰褲」,靈感還來自另一個地方——工人們彎腰揮鏟的時候,露出的「屁屁」。

McQueen從他出身的工人階級,「挪用了」這種常見但不太能上檯面的現象,直接將時裝從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高腰廓形拉進了「丁字褲時代」。但這種設計師之間的再詮釋往往無意義。結果通常是又誕生了又一個陳腐甚至不敏感的復刻版罷了。

如果你是一位年輕設計師,老闆派你研究其他設計師的作品,好給品牌帶來更多創意,你會不會也感到失意?這恰恰就是Tony Liu和Lindsey Schuyler在2010年剛認識時候的情況。(據多方來源,包括Schuyler在領英頁面以及Liu在眾籌平台Angel List上發布的簡歷,他們曾效力於女帽設計師品牌Eugenia Kim,但他們很少在公開談及此事。二人的代表婉拒了置評請求。)

「我們會看時裝發布會,不抱什麼目的,就給它自動播放,我們一人坐在一個角落裡反覆看,」Liu向後靠在BoF的紐約辦公室的沙發上,穿著一身本地人典型的「非正式工作制服」,小白鞋、深色牛仔褲和海軍藍夾克。背景是一隻嗚嗚低喊的電動茶壺,水燒開了。「我們其中一個人就會找出一場秀然後說,『你看看,這和2014秋冬的Louis Vuitton也太像了吧……』然後我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所以一開始吧,我們都是把它當笑話來做的。」

「它」,指的是Instagram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時裝賬號Diet Prada(@diet_prada)。最開始,這個賬號主要是曝光那些抄襲他人作品的設計師,後來逐漸產生了更多豐富層次,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當時這絕對是為了搞笑的,」 Schuyler說。她的捲髮充滿彈性,有著中生代千禧族特有的自信。Liu接著她的話說完:「我們是想把彼此逗笑,然後逗笑整間屋子的人。」

當前,社交媒體助燃各種各樣的行動主義,醞釀和傳播著各類情緒,他們二人也曾就模特虐待行為、種族歧視、文化挪用等各類行業議題,作出熱情而個性突出的評論。

「我們就好像活在一個網路『ID』的時代,」美國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新聞與大眾傳播系的耐特基金會教授Aly Colón談道,「所有一切,都基於我們的情緒、反應、感受和自我表達的方式。」

Diet Prada的Tony Liu與Lindsey Schuyler | 圖片來源:Camila Falquez為BoF拍攝

2015年,二人離開Eugenia Kim,離職前Liu擔任的職位是設計總監,Schuyler則是設計與產品研發助理。Liu隨後創辦了一個名為You As的休閑男裝系列,通過Opening Ceremony、Mr Porter以及自營電商網站出售;Schuyler則開始做了諮詢工作。但在創設Diet Prada賬號不久,他們也各自退出了自己的事業。賬號名稱分別取自「『終結一切、成為一切』的源頭」Miuccia Prada,以及「模仿者的源頭」健怡可樂(Diet Coke)。(和很多其它時尚公司一樣,Eugenia Kim的辦公室也「堆滿了健怡可樂」。)

賬號在2014年12月發布了第一張照片,圖中並置對比的是Raf Simons執掌下的Dior 2015早秋系列一件明線、對比色領女士外套,以及Prada 2013秋冬男裝系列的一件對比色領外套。他們在圖片下方表示,設計了酒紅色外套和黃色衣領的Simons,抄襲了酒紅色外套和紅色衣領的Miuccia Prada設計。但有位評論者指出,他們的標籤弄錯了,Prada的那件衣服出自「#fw2013」,不是「#fw2014」。

他們還有其它帖子指出,現已不存的紐約品牌Giulietta模仿來自早期Nicolas Ghesquière執掌下的Louis Vuitton系列、Sportsmax的設計令人想起Céline的平底涼鞋、Zac Posen的拼色與Raf Simons執掌下的Dior設計彷彿一脈相承。他們還形成了自己標誌性的表達風格:尖酸刻薄,一切跟著自己感覺走,開玩笑似地寫滿了「OMG(我的天)」、「lol(表示大笑)」和感嘆號,努力吸引其他Instagram用戶留言(「Diet粉絲們!快來討論!」),雖然那時關注者還不多。

這樣的視覺手法在狂轟濫炸的網路訊息中殺出了一條血路,站在通常呈現完美華麗影像的時裝圖像對立面。這份以生動圖片為載體的犀利無情,在互聯網複製黏貼的胡亂混搭視覺風格中不斷打磨得精細自然。他們發布過一段視頻,點燃了D&G的品牌標識,背景配的是碧昂絲的《6 Inch》;還有一次,他們將講述年輕女巫的小眾電影《The Craft》中的場景(Robin Tunney對著一張照片施魔法)和來自Bruce Weber的圖像糅合在一起。

這般大膽舉動也一定會贏得關注。但Diet Prada的崛起也談不上有多快——至少一開始的時候不是。發了好幾十張帖子,在2016年11月,他們的關注者數量達到了1000人。「老天啊你們也太棒了吧。我們太太太太開心了!」他們寫道,「(在評論區留言,講講你們為什麼愛我)#1000粉了 #1000 #終於等到今天 #每天都有苦悶的小婊砸取關我們 #還記得什麼時候 #jwanderson #拉黑 #我們嘛?#」(這裡特別標出的是JW Anderson品牌設計師、Loewe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Diet Prada多次表示他們認為Jonathan Anderson對靈感的借鑒太過了頭。)

直至今日,這則帖子依舊停在99個「贊」。但對他們來說,這是個重要的轉折點。「有1000人關注,我們感覺就超驚訝,」Liu說,「1000,現在來看確實不多,但我們當時會覺得,『哇,真的有人在關注我們說的。』其中還有幾位重要人物。」這個賬號之所以引發熱議,也因為二人對身份刻意保持神秘有關。開設賬號的頭兩年,Liu與Schuyler保持絕對匿名,只通過郵件或Google環聊接受採訪,時裝秀或其它活動也注意避開機警的時裝記者們。

儘管他們的名字,最終被行業觀察網站The Fashion Law在2017年10月公之於眾——在BoF本期的紙質半年刊,這是他們二人首次以真實身份公開接受採訪,談起為何創辦Diet Prada賬號與未來計劃。

「那時我們開始考慮,最終要牢牢地拿住它,」 Schuyler表示。因為這就像Liu說的,「理想的話,我們希望把這個賬號做成一個公司。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以真面目示人會更容易一點。」

這樣處理公共關係的方式也能一窺他們的戰略見地,要比他們在Instagram上發布看似輕浮的內容,本質更加周到有條理。Liu與Shuyler希望人們認真對待他們,也明白與這樣一本行業出版物進行配合,能夠更好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今日,Diet Prada賬號擁有39萬關注者,其中不乏引人注意的名字,包括Gigi Hadid、Pharrell、Carine Roitfeld、Edward Enninful和Karlie Kloss。關注者有誰很重要,至少對Liu和Schuyler來說,「幾乎每一個時裝行業的專業人士都在關注我們,」 Liu如是說(截至發稿,我們還能在關注者名單里看到這些有趣的名字:Kim Jones、美國版《Vogue》撰稿人Sarah Mower、選角總監Ashley Brokaw、演員Jonah Hill)。

超模Naomi Campbell與化妝師Pat McGrath曾經直接聲援該賬號,Simon Porte Jacquemus等知名時裝設計師曾經留言評論。Bag Snob創始人、老牌意見領袖Tina Craig就經常留言,並在2017年11月簽下Diet Prada成為自己新創經紀公司Estate Five的意見領袖。「不僅是行業人士關注,購買奢侈品時裝的消費者也會關注,」 Craig表示,「我的朋友也關注了。」

Diet Prada也收穫不少刊物的認可,比如《紐約》雜誌、《金融時報》和《i-D》雜誌(「在Instagram上發表內容根本不花什麼成本,他們倆能夠隨心所欲地進行表達,沒有風險,也不用擔心會失去什麼,」《The Cut》的Emilia Petrarca在2017年10月說道,「很有說服力了。」)2017年12月,知名美國脫口秀主持溫蒂·威廉姆斯(Wendy Williams)引用了Diet Prada對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的評價,認為她在自己的童裝產品線Kids Supply抄襲了Comme des Gar?ons x Kosho & Co的聯名款紀念夾克。「一個不知道誰開的Instagram匿名賬戶,最後還上了電視?」 Liu回想起來,Schuyler說:「簡直太贊了好嗎。」

他們希望獲得的是權威地位。當被問及為什麼喜歡自己被稱為「Cathy Horyn和Tim Blanks愛的合體」時,他們的回答既真誠又自信。「我們有Cathy Horyn那種不假飾的觀點,Tim Blanks對歷史的那種了解,我覺得我們也有,」 Liu說:「我們思考時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和Tim是共通的。」 Schuyler補充道:「就是說,任何事物都要建立在其它事情的基礎上來看待。」

要敢這麼說,得有多大的自。畢竟BoF的特邀編輯Tim Blanks,以及The Cut特邀編輯Horyn報道時裝新聞已逾30年,均被廣泛認為是行業最傑出的時裝評論員之一。不過,這兩位似乎也不在乎被如此比較。

「任何事物都要建立在其它事情上?是的,這確實是文化不斷演變的方式。老一代的大師,新一代的原則,」 Blanks在郵件中談到,「我始終認為,時裝汲取的靈感,遠遠超出創意領域的舉措,所以也一定會不斷向外散射迴音。Diet Prada就像是一艘潛水艇發出的轟鳴雷達,獨立出一個個迴音,將矛頭直指今時今日界限更加模糊的時裝景象。能讓人們質疑究竟什麼是原創,這就夠了。」

「但可能也不存在這種東西吧。只是潛意識在作祟。我最欣賞的音樂人、作者和電影人也會直言自己『欠下很多靈感債』,他們的藝術作品一直不斷演化。Diet Prada的做法,就像在說,時裝界還不夠坦誠,尤其是大時裝屋『借用』年輕設計師的時候。還有一點,時裝系列的創作實際上是集體努力,每個人會溝通自己從一切事物上獲得的所有靈感。這和創作一首歌或小說不太一樣。」

「我認為,他們通常都挺能打准七寸的,在這樣的媒介平台上,做法也很幽默爽脆,」 Horyn也寫道,「他們會坦言自己欣賞某個設計師,但是又因為他們抄襲感到氣憤,比如Demna Gvasalia。這點我也蠻欣賞的。」

Schuyler和Liu的工作態度很認真,儘管不少關注者會以為他們是剛畢業的新人。Liu今年32歲,2007年畢業自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在校就讀期間某年,他還正好是Creatures of the Wind設計師Gabier的學生。Schuyler今年30歲,2010年畢業自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給人留下「年輕沒經驗」的印象,或許不是Liu和Schuyler希望的,但似乎也開始根深蒂固,畢竟有人認為他們的網路表達略有些拙劣(可以說整體來講比較幽默)。比如,他們從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的Instagram賬號上挖了張圖,圖中兩位穿高領上衣的模特,領子往上扯起來,遮住了半張臉,說明文字配的是「當你們偷偷放了屁,又酷到不敢承認」。有時,他們也喜歡惡搞(比如說Selena Gomez身穿Coach的的造型和《鬼娃恰吉 Bride of Chucky》特別像)。

這樣的玩法,在帶來眾多粉絲的同時,收穫了不少地位不低的「仇人」。儘管通常現身時裝秀頭排的人士往往也喜愛閱讀Diet Prada的內容,不少人也質疑這對雙人組的真實動機,但往往也用比較隱晦的口吻,畢竟也怕該賬號下一次就朝自己開炮。與Babe.net、Shade Room等不少「自媒體」類似,Diet Prada也喜歡用#fakenews(「假新聞」)等標籤發布帖子,給特定品牌與個人站隊(比如公開進行合作了的Gucci,還有Prada和Naomi Campbell),然後專門「挑釁」某些它品牌(比如Loewe、Dolce & Gabbana的設計師Stefano Gabbana)。

「我們看到了這麼一個媒體的『潘多拉魔盒』,還打開了,」華盛頓與李大學的Colón談及不斷湧現的這類在線自媒體時表示,「帶來的有好處也有挑戰。好處就是,那些無法在傳統媒體渠道上擁有發聲權的人,能自由抒發自己的意見。產生的挑戰是,我們自己變成了自己的『濾鏡』,無法實現傳統媒體的權力制衡。」

但如果你也仔細審視過去三年Diet Prada的Instagram帖子,或許會發現他們也不像八卦愛好者說的那麼嚇人。他們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罷了。在這麼對自我審視極為抗拒的行業,光是提一下這些概念,確實就夠嚇人的了。

拋開情感不談,無論是被他們稱為「山寨貨」還是更嚴重侵權行為,Diet Prada往往拿不出他們討伐對象的真憑實據,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他們真的是在做嚴肅的評論嗎?還是藉助社交媒體平台「亂咬人」?

「現在都2018年了,我們比較兩件衣服、配飾、包包或者鞋子的時候,通常會涉入一個灰色地帶,因為前人創造了那麼多,或者說很多創作也都建立在過去的基礎,」The Fashion Law的Julie Zerbo表示,她曾寫過自己在Instagram上被Liu和Schuyler舉報,有關Diet Prada的一則圍繞TFL的帖子。Zerbo和Diet Prada都拒絕對此事進行置評,「我覺得多數所謂的『打假帖』只是基於個人觀點而已。」

儘管如此,他們的帖子也無可置疑地影響了行業人士對待自己作品的態度。「我們當然很怕自己會被Diet Prada點名啊,」 Pyer Moss設計師今年2月即將展示2018秋冬系列之前,曾對Kerby Jean-Raymond表示,「[給系列搜集靈感做調研的時候]我們都沒有看圖片。」後來他的靈感,是讀到的一段有關牛仔皇后的早期發展史。

Diet Prada可能從來不是最巧妙、最犀利或者最高明的,但他們或許是唯一還在追求真與誠的。這在今天確實不多見。自從2017年《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曝光了好萊塢製作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Diet Prada也發出了明顯不同的聲音。Liu與Schuyler表示他們是最早提及攝影師Terry Richardson過往受控訴事件的人,斥責時裝界還繼續與其合作。他們也時不時地點名進行「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和抄襲行為的設計師,也不懼怕批評其它的媒體。

「我們就是覺得吧,這個行業有太多東西需要好好討論的了,但是很多認真關注這些問題的人,沒有辦法發聲,沒有一個發聲的平台,」 Liu說,「所以,我們能夠給到他們平台強調這些問題,否則我覺得,行業的多數人還會繼續視而不見。比如,多元性的問題,代表不足的問題。」

Diet Prada更為嚴肅的發聲朝向,也隨著眾人對該賬號的興趣水漲船高。根據社交數據追蹤機構Preen.me,Diet Prada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互動(包括用@提及和評論)猛漲至50萬次,這與去年第三季度的數字相比幾乎是翻了十倍,2018年第一季度的互動已超過56萬次。2017年9月,Diet Prada平均每則發布收穫968次互動,2018年二月每則收穫12500次互動。

這都能表明,人們真的有在聽。Diet Prada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山寨」版本。比如Diet Madison Avenue,「既然HR不作為,我們就來曝光一下廣告代理公司里的性騷擾和種族歧視行為吧,從2017年10月開始」;還有Diet Ignorant,這個賬號專門給Diet Prada挑刺。

最近有一則帖子特別得人心,說的是Rick Owens在2009年就按照自己的頭部塑模,然後拿在台上走秀,這比Alessandro Michele在Gucci 2018秋冬系列,讓模特們做的類似事情早了太多年。喜歡對準Prada開炮的Instagram賬號Diet Nada寫道,「……好像也不那麼新奇了對不對?大家都覺得這是創新,真的是創新嗎?你@diet_prada現在也坐到頭排了,你還會那麼客觀嗎?」 Liu與Schuyler的直覺是,這個賬號背後是他們的天敵Stefano Gabbana。Stefano Gabbana經常在評論區或通過個人賬號回擊Diet Prada對Dolce & Gabbana設計的批評。

二人坦言,對自己特別喜歡的設計師——也發揮到了極致。「其中一個我們很喜歡的設計師,很明顯啊,大家都看得出來,」 Schuyler說(那就是Prada了。「還有Raf!」後期他們在事實核查階段的通過郵件指出)。那麼,還有大家認為他們喜歡「欺負」的一些人、那些作品覺得卑鄙、沒有建設性的人呢?「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好怕的,」 Liu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行業這麼努力搞自我保護呢?不管其它哪個行業,人們都很自由提哪怕是很嚇人的意見,時尚行業也應該這樣做。可能對他們來說,這還很新鮮吧。我們這種聲音還很新鮮,很刺耳,稍微強硬一點的批評就會在欺負誰?不過是一些批評罷了。」

「不是要說『我是不一樣的煙火』之類的,但確實,人們不習慣聽到刺耳的聲音,」Schuyler補充道,「我們不是要故意為難誰啊。我很討厭說『我們只是實話實說哈』。但是吧,你懂的。」

他們相信的是,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能夠脫離傳統時裝出版行業的束縛,即與重要廣告客戶的關係往往會對編輯內容造成影響——他們或許真的能真正地改變這個行業。「我不想告訴人們你應該做這做那,怎麼過你的日子,我希望能幫助人們建立批判性的思維看待事物,」 Schuyler說,「我希望能更加純粹地熱愛時裝這個行業。我對這個行業越了解,我就越覺得,『真的,這一點必須要改了。』要不斷的改革自身,我才能一如既往地熱愛這個行業。」

時裝行業也該好好算算賬了,不少人認為Diet Prada給這個行業敲響了一記迫切的警鐘。

當然了,Liu和Schuyler也不是第一批呼籲變革的人,尤其是涉及行業抄襲曝光。「某種程度上,Diet Prada就像是Bill Cunningham的繼承人,他之前給《Details》寫專欄的時候就經常指出他發現的抄襲的設計師,」 Horyn表示,她指的是這位著名攝影師在1980、1990年代的作品(這本雜誌如今已停辦,2000年代時是作為男性雜誌推出的)。

2005年,福坦莫大學教授Susan Scafidi創辦了名為Counterfeit Chic(「時髦造假」)的博客,專門曝光山寨行為,為讀者解釋盜取他人創意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兩年以後,總部位於紐約的出版商Breaking Media成立了關注時裝行業的博客Fashionista(就像是Gawker對《WWD女裝日報》)。早些時候,以冷麵無私報道與詼諧妙語聞名的創始編輯Faran Krentcil,開設了名為Adventures in Copyright(「知識產權大冒險」)的專欄,可以說是今日Diet Prada的原型(利益相關:我最初在2010年加入Fashionista擔任編輯,時不時會給Adventures in Copyright專欄撰稿。)

「我們不會收斂什麼。我們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十分堅定,」在2008年離開Fashionista的Krentcil表示。如今,她擔任品牌顧問並為美國版《Elle》等刊物撰稿,「挺常見的情況是……有很多人送花或是打電話來辦公室,要感謝我們。」

正與Krentcil曾經面臨的情況一樣,正統時裝體系也對Liu與Schuyler張開了懷抱。不少他們批評過的品牌也很歡迎他們,將他們安排在時裝發布會的第一排或第二排。在數家出版物、數位業內人士(最近就包括造型師Jordan Page)批評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挪用了紐約哈林區設計師Dapper Dan的作品後,Michele不僅坦誠表示對這位設計師的引用,繼而與其進行合作。他還邀請Diet Prada雙人組在Gucci的2018春夏時裝發布會期間暫時「接管」品牌官方賬號,這還是給錢的……此舉使得Diet Prada的關注者增長了28000人。

Schuyler和Liu相信,他們的關注者需要他們保持誠實,如果不能保持這份誠實,「我們希望做到透明,任何事情我們都會清楚按規矩去做,」Schuyler說:「我們不會在『合法性』這樣的事上打什麼擦邊球,而且我們這個賬號本來就致力於在不同層面促進透明公開,」 Liu補充道:「但這對我們來說還是蠻新的,不是說什麼收不收禮這些事,就是要標明『#廣告』、『#贊助內容』之類的。」

與Gucci開始合作後沒幾個月,該賬號開始發布半批評性質、半廣告性質有關Gucci太陽眼鏡的內容,形式是拿來與Prada的早幾個月發布的產品進行比對。(「深挖一下這個概念,但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借用/盜取創意?」他們表達得還是蠻直接的。)同一時期,賬號還推送了幾則有關其他設計師抄襲Gucci產品的內容,包括米蘭品牌Attico,那是在Diet Prada接管Gucci 2018春夏發布會期間Instagram Stories之後不久的事了。

這對雙人組確實也在這場出現了類似錫克教徒包頭巾造型的秀後,變得更加嚴肅了些。Liu與Schuyler在一則語氣慎重的帖子中談到這個問題,不惡搞,也不煽動情緒。「在@gucci的#多元文化小宇宙里,我們能控制我們是誰。但有些象徵身份的符號,還是別去碰了吧,」他寫道,「儘管自18世紀以來,時裝界誕生過各式各樣的包頭巾造型,但在Gucci的2018秋冬發布會冒出的四款錫克教徒纏頭巾Dastaar,卻被多數並不信仰錫克教的白人模特佩戴——那麼,還是讓它留在靈感情緒板吧。這種災難性的畫面,本來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的。」

接下來還指出了解決方法,包括聘請信仰錫克教的模特,因為「義大利已經成為了這個歐洲第二大群體的家園」。還有,創造「真正屬於時裝界的包頭巾」,比如Marc Jacobs、Prada曾經做的那樣,這些作品「不會與和宗教密切相關的裝飾聯繫起來」。

無論同意與否,這是不是說明Diet Prada正在成長呢?

「我覺得,他們現在開始做得很棒了,」Krentcil說,回憶起當她在Fashionista開始「收斂原來的語氣」的時候,「我意識到不能再自以為是,只覺得自己說的才對了,要開始說人話。講道理的時候,是不能惡聲惡氣的……想像下,或許有朝一日,你會和你用筆頭教訓的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享用晚餐呢?」

Liu和Schuyler肯定也會更加頻繁地與他們瞄準過的對象接觸了。他們的夢想是與偶像Miuccia Prada見面,她在發布會上和他們擦肩而過,但並沒有正式地認識。「會有那一天的,」Schuyler說。

但當然了,面對Prada,他們也沒什麼好不自在的。但要面對其他人,可能就沒有那麼令人激動了。但他們還是說,自己的目標是「保持100%的公正觀點,因為他們站在媒體的對立面,是那麼的不一樣,」 Liu說:「這也是我們的關注者最在意的。」

當然了,《紐約時報》等名聲卓越的媒體也刊登時裝品牌的廣告,但他們的記者完全不受商業操作的影響,關鍵是在一個組織里實現的「政教分離」環境。如果Liu和Schuyler更直接一點,從品牌那裡拿錢,你很難認為他們的觀點能夠完全不受影響。但他們說,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新聞記者。「肯定不是啊,」Liu說,「我們就是,兩個有自己意見的人而已。」

「我覺得,我們也用了新聞記者的一些技巧,」 Schuyler補充道:「但我們身處的是在推上(Twitter)發新聞的時代。很多真正具有新聞精神的東西,採用的形式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Liu與Schuyler確實也頗有些(但肯定不是全部)「嚴肅新聞」記者的特質。「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新聞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新聞要闡明事實。要幫助公眾了解現在發生了什麼,」Colón教授說,「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在談透明度。什麼是透明度,那就是『我會將我所知道的一切,解釋給你聽』。」

如果他們要在受眾面前保持這種透明公開,他們還能靠這個賺錢嗎?在去年收費接管了Gucci賬戶發布Stories內容之外,出售以Diet Prada為渠道的內容以及文案專案,是他們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

現在的DietPrada.com網站,主要的功能是展示商品,比如現已售罄、售價32美元的「KIM de GAR?ONS」 T恤。未來的機會還包括進一步打造網站,可能會聘請專人運營——如果他們決定或是有能力通過廣告或外部投資進行周轉的話。這對雙人組表示,他們還沒有制定真正的融資計劃,但「也在計劃之中」。他們的部分想法是圍繞自己的品牌創造社群,與Liu和Schuyler將要扮演的主導角色一樣關注他們的受眾。「我們的關注者都意識到了近期調性的改變——或者說,是覺醒了,」Schuyler說,「如果他們能直接和彼此交流,而不是依賴我們坐中間人。他們將我們視為一種資源,一個網路世界裡的安全地帶。」

也有可能走更為傳統的道路。「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對他們可感興趣了,」Craig說,「他們能發出很新鮮的聲音。」

「我們也做了好幾年了,但也是到了最近才出現指數級別的增長,所以所有事對我們來說都很新鮮,」 Liu說:「剛起步的時候,我們沒什麼計劃,或者什麼意圖——願景就更沒有了。所以到了現在,我們也想保持這種有機增長。」

揭開面紗,正是宣告意圖的一個好機會,雖然他們也擔心這樣可能會使其曝光過去。「我們相信你們啊,」 Liu站在門口說道,之後他和Schuyler悄悄走出了辦公室的門。

但這個世界能信任Diet Prada說的這些話嗎?

翻譯:Aijing Wang

編輯:Tianwei Zhang

今日討論

你覺得誰是中國的Diet Prada?

「今日討論」是BoF時裝商業評論新開闢的討論欄目,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建議和觀點,我們將在每個月為最佳討論參與者寄出精心準備的禮品。

新年必備時裝造型課程:向全球知名、擁有超過30年在《Vogue》、《Elle》、Chanel和Prada工作經驗的Lucinda Chambers學習專業時裝造型知識。

課程簡介

Pandora在泰國建立創新實驗室

蘋果大規模招聘編輯,或推出內容出版服務

世貿天階能否靠維密旗艦店翻身

沃爾瑪收購Flipkart 77%股權

微博第一財季凈利潤同增1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F時裝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BoF時裝商業評論 |